她說 她想帶著孩子去死。
他說 他和太太整天被兒子折磨威脅,他們想生命是不是就是在折磨他們的情感。
我聽了好吃驚,他們的孩子是那樣的棒,在外朋友成群,願意負責、傾聽、分享、體貼甚至願意解決問題,包含對老師;是許多人喜愛的對象。
今天聽到父母膽怯的說出實情,感到好吃驚!
我聽了 孩子如何在家折磨他們,他們又如何看待這件事。
當她感覺到 孩子不尊重她、甚至侵犯過頭的時候,她會感覺不舒服,但當她要跟孩子訴求 尊重時,話還沒說出口,她退卻,想著如果是別人的父母,是不是會再對孩子再寬大一點,她開始懊悔是不是她不夠愛孩子,怎麼不能接受孩子的行徑?
她開始自責自己,沒有扮演好母親、父親的角色,自卑著外面千千萬萬的父母可以和孩子和樂和心寬,但她和先生卻做不到。
週而復始。
她不敢告訴我,外面誇獎孩子的人好多,使他更不敢說,深怕害了孩子,深怕造成孩子的陰影,他們努力反省自己。
當年對生孩子許下的願望是讓孩子快樂長大,孩子的確越活越快樂,把自己的生活掌握的很好,無論是能力、權利、資源都是,所以看起來他們應該閉嘴、知足,即便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感受到孩子千方百計的要脅、不尊重、索討、侵犯、控制、要求,他們的真實感覺並不應該感到真實,他們成了被噤聲的父母。
也因為這樣,他們始終 沒和孩子吵架、歇斯底里、或理性的要回他們身為「人」應得的尊重和立場。
始終沒有,始終沒有。
———————
我在想,是什麼原因 讓原本 位階比孩子高的父母,會成為被孩子家暴的成人?
我想起了,許多成人的童年。
因為愛自己的父母,所以當感覺對父母憤怒、反彈、難受時,因為某些外力,可能是道德、可能是信仰的領導者、可能是父母,讓許多成人為了不破壞親子關係、害怕失去母愛或父愛、害怕變成不美滿的家庭,於是反求諸己。
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對的反求諸己,反求諸己,反求諸己的長大;千錯萬錯皆不是父母的錯,千頭萬緒最終的結論都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擁有這樣的父母已經應該值得珍惜,不該再對父母有所求,只應該感恩、珍惜、感謝主。
這些小孩,終究會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孩⋯
——————-
有了孩子後,他們突然意識到過去家庭給自己的壓抑和沉痛,於是⋯
他們更致力於 讓孩子擁有自己小時候沒有的主權、脾性和反抗的膽識和能力;希望孩子不要重道覆轍當年家庭給他的創傷、情感勒索和養成過度反省的壞習慣。
他們,多數都成功了,孩子沒有承襲他們當年的痛和無知。
但也因為這樣,他們的孩子,成為了當年他們的父母。
於是⋯他們也成為了 被原生家庭和自己孩子,噤聲的成人。
看著父母的滿足自足,看著孩子的歡愉自負,那些反求諸己的孩子在成為父母後,繼續反求諸己,感恩,珍惜,感謝主。
但是⋯沒有快樂的父母,沒有快樂的孩子啊!
當枝枒把樹根掐死,整個樹就是一起廢了,怎麼可能會有其他的可能?
於是,我摟著那對家長說,你們也是人,別再自己快痛死時一直換立場檢視自己的角色,千刀萬剮。
關係是兩個人的,要獲得別人的尊重、愛和照顧,必定是先尊重自己,為自己發聲,甚至表達受傷難過,才能逐漸建立 彼此尊重、相互關照的關係,這不是只是親子關係,更是情感教育。
你的父母或許可以選擇不愛你,但孩子不會。
你當孩子的臂膀,尊重你的孩子;孩子長大了有能力,也該成為你的臂膀,尊重你、理解你的感受和合理的需求,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