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被理解,是善的開始

痛苦被理解,是善的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突然想起,前幾天一位學生找我,我們坐下來一談就花了3個小時。我喜歡思考,但不擅長說話,講這麼多話也算解了一個成就。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早在上學期,他就時常借用我們的空間來處理自己的情緒,我有時會關心一下他,也歡迎他時常過來。

 這讓我想起過往服務過的老客戶們,在他人眼中有著共同的特徵:無理取鬧、覺得都是別人的錯,情緒容易失控。一開始,我會單純建議學生跟家長優先就醫,久而久之,我發現部分的學生都已經/或曾經接受治療,但他們在學校還是有適應上的問題。他們壓力或焦慮過大的時候,在我們面前就像是個想要自我了結的猛獸。當他哀號一次,系統就要跟著動一次。

raw-image

 「怎麼了,讓你這麼生氣/難過?」,跟我有緣份的學生在教職員引介後,會像是在重演一樣向我訴說,他那已向他人表達無數次的痛苦。從他們帶著情緒的表達中,我可以理解他人可能會有的說法:你想太多、有問題的是你、再吵就不讓你...,從學生的話裡我得到了確認。

 「痛苦被理解,是善的開始」,從我的經驗裡,我看見了這句話。我遇到的學生們,都知道自己的表現方式不恰當,也懂得大人們的善意,但總是搞不清處自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猶如被束縛在鐵籠裡,永生無望。他們都懂,懂文化、懂規矩,懂得閱讀空氣,就因為他們懂這些,才讓他們更不懂自己究竟為何所苦。

 你要說學生指著我的臉咆嘯,我不怕嗎?我怕。你要說學生嘴巴裡丟出一堆莫名其妙的指責,我有想法嗎?我腦袋一片空白。我是一個傾向避免衝突的人,我也不善處理。很奇妙的是,當我眼前的學生在情緒中夾帶一絲不解與困擾時,我的好奇心就會猶如飛蛾,試著撲火。

 我帶著的只有對學生困境的關心與好奇。或許有緣,學生大多願意向我訴說他們的故事。這不需要高等的專業技巧,就只是帶著好奇心試著聽懂,不懂的就問,像在關心朋友一樣。故事不一定能聽完,但困境被明白,失控被理解,他們就不再需要費力的叫喊,求人理解。接著,我就能跟學生討論處理的方法或技巧,也能夠基於對困擾本質的理解,提供系統比較實際的意見。

 我在想,這些學生是否一路到大學,才讓雞婆的我有緣分認真看待他們,而讓生命有一些不同呢?如果是的話,我會覺得在大學裡當心理師,有那麼一點意思。

avatar-img
心裡聊天室
19會員
48內容數
歡迎大家留下意見或問題,一起討論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裡聊天室 的其他內容
職場中的衝突是難以避免的,但處理方式卻是很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督導在處理員工投訴時的智慧做法,同時也反思了自己多年來的成長。這將對職場新手和有經驗的專業人士都有所啟發。
八年前的一次經歷成為學生人生中的轉捩點,讓心理師體會救到生命的滿足感。
 30年以前,我從父執輩與同輩看見酒癮、菸癮、賭癮(六合彩),甚至聽說因毒癮而入獄的親友。世界逐漸進步,因為3C產品與網路發達,我還記得自己在民國80年開始,家中出現了第一台桌上型電腦,閃過父母的作息,冒著被念的風險也要勇闖鎖妖塔,享受充滿魄力的戰鬥與感人的劇情。90年代上了專科,家家戶戶開始牽了網
在大學執業至今,還算安穩的度過了11個年頭,實務經驗累積了不少,只是會時不時出現職業倦怠,以前大約一個學期出現一次,現在一兩個月就出現一次。好膩,是最主要的感覺。做行政、辦活動、處理個案,還有一大堆不明所以,突然要處理的雜事。我漸漸不明白這些的工作有什麼意義,離職的念頭越來越清晰。 某一天,預約諮
心理師執業的過程,除了幫助他人,生活溫飽之外,還能幫助自己,可謂一魚三吃。在專業養成的過程當中,不僅對於一個人的發展、特質、個性,人際關係的內涵,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很多的了解與省思,更重要的是在服務個案的過程當中,不時能窺見有關自己與人際關係的樣貌,為我帶來洞察與驚喜。 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想深化我
帶著確診過後的發現(請見「確診教我的一課」一文),在生活中,比起現在應該要做什麼,我更常問自己:「我現在想要的是什麼?我現在的狀態是什麼?」。每天起床打開書本念了幾行,只要感覺難以吸收、沒有閱讀的感覺,感到煩悶,我就闔上書本去做別的事情,或是單純放空。其他像是寫作、工作、發社群狀態等等也是,我開始看
職場中的衝突是難以避免的,但處理方式卻是很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督導在處理員工投訴時的智慧做法,同時也反思了自己多年來的成長。這將對職場新手和有經驗的專業人士都有所啟發。
八年前的一次經歷成為學生人生中的轉捩點,讓心理師體會救到生命的滿足感。
 30年以前,我從父執輩與同輩看見酒癮、菸癮、賭癮(六合彩),甚至聽說因毒癮而入獄的親友。世界逐漸進步,因為3C產品與網路發達,我還記得自己在民國80年開始,家中出現了第一台桌上型電腦,閃過父母的作息,冒著被念的風險也要勇闖鎖妖塔,享受充滿魄力的戰鬥與感人的劇情。90年代上了專科,家家戶戶開始牽了網
在大學執業至今,還算安穩的度過了11個年頭,實務經驗累積了不少,只是會時不時出現職業倦怠,以前大約一個學期出現一次,現在一兩個月就出現一次。好膩,是最主要的感覺。做行政、辦活動、處理個案,還有一大堆不明所以,突然要處理的雜事。我漸漸不明白這些的工作有什麼意義,離職的念頭越來越清晰。 某一天,預約諮
心理師執業的過程,除了幫助他人,生活溫飽之外,還能幫助自己,可謂一魚三吃。在專業養成的過程當中,不僅對於一個人的發展、特質、個性,人際關係的內涵,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很多的了解與省思,更重要的是在服務個案的過程當中,不時能窺見有關自己與人際關係的樣貌,為我帶來洞察與驚喜。 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想深化我
帶著確診過後的發現(請見「確診教我的一課」一文),在生活中,比起現在應該要做什麼,我更常問自己:「我現在想要的是什麼?我現在的狀態是什麼?」。每天起床打開書本念了幾行,只要感覺難以吸收、沒有閱讀的感覺,感到煩悶,我就闔上書本去做別的事情,或是單純放空。其他像是寫作、工作、發社群狀態等等也是,我開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