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曾被愛,也能愛人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這位在我生命中特別的一位媽媽,體會她的不容易,對照著本書的一些很觸動自己的觀點,希望這本書有幫助到她,也能讓看到這篇文章的媽媽或女兒,有著各自的收穫。
母親真正的罪惡感源自自己不斷忽視的內在需求,而不是未照顧好孩子使孩子生病。
這個曾在懷中嗷嗷待哺的嬰兒已經30歲了,現在禮貌而友善,很想和她再靠近一點,卻有一種說不出口的距離感,好想和她的心再貼近一點啊~那一股無形的牆,成為了一個懸案,放在一邊還沒有找到最佳方案,但是和女兒相處的過程中,時不時,會出來一下。女兒很好,相處起來就是想再對她好一點,但是再怎麼好,女兒成長的那一段母親缺席的日子,再也回不來~
很想抱抱這個可愛的媽媽,邀請這個媽媽回頭看那個「不被愛」的曾經的小女孩—自己,那個在寄養家庭,想像著自己原本應該有的愛,加上了寄養家庭裡爸媽姐姐的愛。是不是有可能,可以一些些體驗了自己父母當初把自己寄人籬下的複雜,他們當時也許有身不由己的苦衷,擔心照顧不好幼小的你的苦衷,又希望小朋友不要跟著自己受罪,希望能讓小朋友安心的成長;為了給你雙倍的愛的這份心意、希望你過的比他們那時候好的心意;更遙遠的,這位媽媽的父母可能並未在童年得到期望中的關愛。
不!太多了,太超過了!
在給曾經對待自己的父母慈悲之前,請先接受自己還是小女孩的任何情緒,是這對父母的不負責任決定了小女孩的童年經驗,讓自己釋放這個情緒,你可以恨著你的父母,直到你覺得夠了。才有辦法去察覺自己的憤怒,察覺到憤怒下面藏著愛,藏著自己對這對不負責任的父母的愛,才來進一步對他們曾經對待你的方式進一步觀察,決定是否要慈悲。這段釋放自己情緒的時間長度沒有一定,由你的身體決定,你有絕對的主導權,因為你已經是個足夠成熟照顧自己的人。也有能力去感知,所有的悲傷是源於愛。
也許,真正的去看清楚自己當初的憤怒,和解了源於心中的委屈,再回到自己與自己女兒的相處,那份永遠照顧不到女兒的焦慮會減緩,意識到自己在每個時刻其實已經拿出最好的照顧女兒,女兒已經成熟到可以照顧自己,並且消化自己對母親的理解,理解母親的不容易。
任何情緒都沒有錯。
情緒就是當下母親自己最真實的感覺,不論是憤怒、怨恨、或狂喜等正面與負面,都是跟自己有關,壓抑並不會消失,很多時候會累積在身體中或精神裡。
所以,請好好先照顧你的內在需求,在還沒有照顧好自己的時候,其實也無法好好的照顧女兒。女兒如果已經長大,更沒有問題,因為長大的人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生理與心理健康。
母親委托專業人士對女兒進行心理治療,大多不是為了女兒的改變,真正目的其實是要解決母親本身的焦慮。
這是一體兩面的,不管出發點是為了女兒的改變,還是為了母親本身的焦慮,這個療癒的過程,是相輔相成的,雖然對自己的傷害是很久很久以前,都還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找到復原的機會,前提是,在你有心理準備的時候,揭開它直視它處理它。
母親因什麼樣的態度接受不安、面對不安,將會成為決定孩子精神狀態穩定與否的重要標準。
對女兒來說,媽媽除了是自小第一個被仰賴的人,毫無疑問也是第一個人生模範,身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上對媽媽的濃烈情感,會想要複製媽媽的表現,希望用同樣的方法來更靠近媽媽。女兒能敏銳的感受到母親的不安與面對不安的心態與回應,內化成自己精神狀態的一部分。
不必透過其他人來面對自己,我們只需專注在自己身上。
有的時候不論是指責別人還是自責,只是無法處理焦慮與恐懼,企圖隱藏情緒或是將其歸檔收起的手段。這不是歸責成母親的過錯,而是母親與女兒各自需要學習的地方。
我更願意加入靈魂的概念去討論「對彼此造成影響」的議題,我相信女兒在決定成為這個母親的女兒之前,靈魂是設定好要透過今生的學習完成一定的成長目標的,每個相遇的靈魂或許並非偶然,各自有各自的主題,約好搭配完成。也許我們透過其他人看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議題,我們只需要先專注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能量後,也許接下來怎麼對待女兒,心中早已有了定見。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我不是為了符合你的期待才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也不必實現我的期待,希望我們是真心誠意的看待彼此。
這句話是身為女兒最嚮往的事情,珍愛自己的母親,更愛獨一無二的自己,各有各的行事風格與人生目標,這不影響彼此相愛,而且可以互相支持與尊重,重點是每個人都把自己過好。
母親與女兒,是世界上多麼獨特的存在,媽媽在懷胎的時候準備成為一個母親,面對自己的寶貝女兒,是否也同樣看到了小時候的那個自己?如果我們還沒來的及撫平小時侯的內在傷口就已經長大,受傷的心在對待女兒的時候。彷彿三代靈魂都重疊,換位思考了彼此的不容易,如果在第一次接觸這個議題沒有消化完整,接下來的人生就會不時的提供相關的議題,直到領悟與穿越為止,所以我們其實沒有錯過,可以放鬆一些,擁抱著內在小孩,還有現在的自己,與身旁的女兒,給還在的母親打個電話,或是放在心中懷念著。
愛自己,即使不曾被愛,也能愛人。
2021.10.12
avatar-img
192會員
210內容數
2021年開始接觸人類圖,仍記得自己一開始聽到的喜悅,還有剛接觸的困惑,化作一張張的圖,內心疑惑「我是這樣的人嗎?」想要更了解自己的渴望,藉由課程學到了滿滿的知識,經過時間的沉澱,終於等到情緒清明,薦骨有回應,是時候可以慢慢寫出屬於自己的感受,我的探索人類圖之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光福利社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週末早晨,接到一個沒有定義的電話,一般我是不會接的,但是不知道為何,我接了起來~ 對方:喂!你是XXX嗎? 我:請問你是?(冷~) 對方:喂!你是XXX嗎? 我:請問你是?(不耐~) 對方:喂!你是XXX嗎?
離開公司後,妳不是部門主管,就是我的朋友與學姐。 覺得自己超級幸運,在職場交到許多朋友,週五晚上對於上班族可以大大放鬆的時刻,學姐邀請了我,我感覺自己很重視這次餐敘,但是不確定彼此會說什麼。 見面的當下,正在翻閱菜單之際,就
中年失業重新去面試,而且是全新的行業,雖不是預期下的結果,光想到體驗這個感受,就覺得挺驚悚的,重新來過不僅要解釋半天,過去吃的虧與學到的智慧,少了「傻傻的相信」,過程還會這麼甜美嗎?猛然回顧這個面試經驗,像是午後雷陣雨結束後的清新
本來是不想寫這一篇,內心就有一種反骨,覺得很多人都已經經歷過,在好友與同事之間的互相關心下,發現,即使大家對基本副作用都略有耳聞,彼此關心的是「你」。 預約到打疫苗後,整個人就有大樂透上看11億後的集體參與感,感覺是和一群人一
在疫情與畢業季的同時,又或者是面臨轉職,你考慮過在大公司任職嗎? 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並不是大公司,記得當時面試我的主管說:「錄取你你可能一下子就會離開,小廟容不下大和尚」,但是他還是錄取我了。雖然最後我也離開了,在當時,心目中的大公
從下定決心要離開目前的工作崗位已經好幾個月,最近終於有了倒數計時的感覺,撇除個人對公司與同事的情感與自我意識,除了不捨,也感覺收穫滿滿,分享幾項自己的心得。我認為完整交接,是留給同事與公司最實質的禮物,也是自己寶貴的能量蓄
週末早晨,接到一個沒有定義的電話,一般我是不會接的,但是不知道為何,我接了起來~ 對方:喂!你是XXX嗎? 我:請問你是?(冷~) 對方:喂!你是XXX嗎? 我:請問你是?(不耐~) 對方:喂!你是XXX嗎?
離開公司後,妳不是部門主管,就是我的朋友與學姐。 覺得自己超級幸運,在職場交到許多朋友,週五晚上對於上班族可以大大放鬆的時刻,學姐邀請了我,我感覺自己很重視這次餐敘,但是不確定彼此會說什麼。 見面的當下,正在翻閱菜單之際,就
中年失業重新去面試,而且是全新的行業,雖不是預期下的結果,光想到體驗這個感受,就覺得挺驚悚的,重新來過不僅要解釋半天,過去吃的虧與學到的智慧,少了「傻傻的相信」,過程還會這麼甜美嗎?猛然回顧這個面試經驗,像是午後雷陣雨結束後的清新
本來是不想寫這一篇,內心就有一種反骨,覺得很多人都已經經歷過,在好友與同事之間的互相關心下,發現,即使大家對基本副作用都略有耳聞,彼此關心的是「你」。 預約到打疫苗後,整個人就有大樂透上看11億後的集體參與感,感覺是和一群人一
在疫情與畢業季的同時,又或者是面臨轉職,你考慮過在大公司任職嗎? 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並不是大公司,記得當時面試我的主管說:「錄取你你可能一下子就會離開,小廟容不下大和尚」,但是他還是錄取我了。雖然最後我也離開了,在當時,心目中的大公
從下定決心要離開目前的工作崗位已經好幾個月,最近終於有了倒數計時的感覺,撇除個人對公司與同事的情感與自我意識,除了不捨,也感覺收穫滿滿,分享幾項自己的心得。我認為完整交接,是留給同事與公司最實質的禮物,也是自己寶貴的能量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從母親到自己身上的羞恥感,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反思。通過這些生動的故事,讓讀者思考生活中的羞恥感是如何形成的,並提倡性別解放和自信的生活。
Thumbnail
希望媽媽就像愛孩子一樣,能把自己放在世界的第一位來疼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在那片蔚藍的心海中,一位自憐的母親漸漸發現,她的內心裡藏著一位小小的孩子,那是她年幼時的自己。心海的浪濤不再只是孤獨,而是內心小孩與她之間的對話,一場旋渦中的自我探尋。 「媽媽,我好害怕,我好寂寞。」內心的小孩柔聲地說著,彷彿被沉睡的記憶喚醒。 母親望著那個小小的自己,心頭湧上一陣複雜的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從母親到自己身上的羞恥感,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反思。通過這些生動的故事,讓讀者思考生活中的羞恥感是如何形成的,並提倡性別解放和自信的生活。
Thumbnail
希望媽媽就像愛孩子一樣,能把自己放在世界的第一位來疼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在那片蔚藍的心海中,一位自憐的母親漸漸發現,她的內心裡藏著一位小小的孩子,那是她年幼時的自己。心海的浪濤不再只是孤獨,而是內心小孩與她之間的對話,一場旋渦中的自我探尋。 「媽媽,我好害怕,我好寂寞。」內心的小孩柔聲地說著,彷彿被沉睡的記憶喚醒。 母親望著那個小小的自己,心頭湧上一陣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