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曾被愛,也能愛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raw-image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這位在我生命中特別的一位媽媽,體會她的不容易,對照著本書的一些很觸動自己的觀點,希望這本書有幫助到她,也能讓看到這篇文章的媽媽或女兒,有著各自的收穫。

母親真正的罪惡感源自自己不斷忽視的內在需求,而不是未照顧好孩子使孩子生病。

這個曾在懷中嗷嗷待哺的嬰兒已經30歲了,現在禮貌而友善,很想和她再靠近一點,卻有一種說不出口的距離感,好想和她的心再貼近一點啊~那一股無形的牆,成為了一個懸案,放在一邊還沒有找到最佳方案,但是和女兒相處的過程中,時不時,會出來一下。女兒很好,相處起來就是想再對她好一點,但是再怎麼好,女兒成長的那一段母親缺席的日子,再也回不來~

raw-image

很想抱抱這個可愛的媽媽,邀請這個媽媽回頭看那個「不被愛」的曾經的小女孩—自己,那個在寄養家庭,想像著自己原本應該有的愛,加上了寄養家庭裡爸媽姐姐的愛。是不是有可能,可以一些些體驗了自己父母當初把自己寄人籬下的複雜,他們當時也許有身不由己的苦衷,擔心照顧不好幼小的你的苦衷,又希望小朋友不要跟著自己受罪,希望能讓小朋友安心的成長;為了給你雙倍的愛的這份心意、希望你過的比他們那時候好的心意;更遙遠的,這位媽媽的父母可能並未在童年得到期望中的關愛。

不!太多了,太超過了!

在給曾經對待自己的父母慈悲之前,請先接受自己還是小女孩的任何情緒,是這對父母的不負責任決定了小女孩的童年經驗,讓自己釋放這個情緒,你可以恨著你的父母,直到你覺得夠了。才有辦法去察覺自己的憤怒,察覺到憤怒下面藏著愛,藏著自己對這對不負責任的父母的愛,才來進一步對他們曾經對待你的方式進一步觀察,決定是否要慈悲。這段釋放自己情緒的時間長度沒有一定,由你的身體決定,你有絕對的主導權,因為你已經是個足夠成熟照顧自己的人。也有能力去感知,所有的悲傷是源於愛。

也許,真正的去看清楚自己當初的憤怒,和解了源於心中的委屈,再回到自己與自己女兒的相處,那份永遠照顧不到女兒的焦慮會減緩,意識到自己在每個時刻其實已經拿出最好的照顧女兒,女兒已經成熟到可以照顧自己,並且消化自己對母親的理解,理解母親的不容易。

任何情緒都沒有錯。

情緒就是當下母親自己最真實的感覺,不論是憤怒、怨恨、或狂喜等正面與負面,都是跟自己有關,壓抑並不會消失,很多時候會累積在身體中或精神裡。

所以,請好好先照顧你的內在需求,在還沒有照顧好自己的時候,其實也無法好好的照顧女兒。女兒如果已經長大,更沒有問題,因為長大的人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生理與心理健康。

母親委托專業人士對女兒進行心理治療,大多不是為了女兒的改變,真正目的其實是要解決母親本身的焦慮。

這是一體兩面的,不管出發點是為了女兒的改變,還是為了母親本身的焦慮,這個療癒的過程,是相輔相成的,雖然對自己的傷害是很久很久以前,都還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找到復原的機會,前提是,在你有心理準備的時候,揭開它直視它處理它。

母親因什麼樣的態度接受不安、面對不安,將會成為決定孩子精神狀態穩定與否的重要標準。

對女兒來說,媽媽除了是自小第一個被仰賴的人,毫無疑問也是第一個人生模範,身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上對媽媽的濃烈情感,會想要複製媽媽的表現,希望用同樣的方法來更靠近媽媽。女兒能敏銳的感受到母親的不安與面對不安的心態與回應,內化成自己精神狀態的一部分。

不必透過其他人來面對自己,我們只需專注在自己身上。

有的時候不論是指責別人還是自責,只是無法處理焦慮與恐懼,企圖隱藏情緒或是將其歸檔收起的手段。這不是歸責成母親的過錯,而是母親與女兒各自需要學習的地方。

我更願意加入靈魂的概念去討論「對彼此造成影響」的議題,我相信女兒在決定成為這個母親的女兒之前,靈魂是設定好要透過今生的學習完成一定的成長目標的,每個相遇的靈魂或許並非偶然,各自有各自的主題,約好搭配完成。也許我們透過其他人看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議題,我們只需要先專注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能量後,也許接下來怎麼對待女兒,心中早已有了定見。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我不是為了符合你的期待才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也不必實現我的期待,希望我們是真心誠意的看待彼此。

這句話是身為女兒最嚮往的事情,珍愛自己的母親,更愛獨一無二的自己,各有各的行事風格與人生目標,這不影響彼此相愛,而且可以互相支持與尊重,重點是每個人都把自己過好。

母親與女兒,是世界上多麼獨特的存在,媽媽在懷胎的時候準備成為一個母親,面對自己的寶貝女兒,是否也同樣看到了小時候的那個自己?如果我們還沒來的及撫平小時侯的內在傷口就已經長大,受傷的心在對待女兒的時候。彷彿三代靈魂都重疊,換位思考了彼此的不容易,如果在第一次接觸這個議題沒有消化完整,接下來的人生就會不時的提供相關的議題,直到領悟與穿越為止,所以我們其實沒有錯過,可以放鬆一些,擁抱著內在小孩,還有現在的自己,與身旁的女兒,給還在的母親打個電話,或是放在心中懷念著。

愛自己,即使不曾被愛,也能愛人。

2021.10.1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日光福利社-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0/13
這篇閱讀心得和書內容很多不一樣,也是我嘗試寫長一點的文章的開始,謝謝你的喜歡~
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好好愛孩子啊!謝謝分享好文!:)
avatar-img
日光福利社的沙龍
195會員
219內容數
2021年開始接觸人類圖,仍記得自己一開始聽到的喜悅,還有剛接觸的困惑,化作一張張的圖,內心疑惑「我是這樣的人嗎?」想要更了解自己的渴望,藉由課程學到了滿滿的知識,經過時間的沉澱,終於等到情緒清明,薦骨有回應,是時候可以慢慢寫出屬於自己的感受,我的探索人類圖之旅。
2025/01/19
朋友間的愛情牽線,好心卻可能造成傷害。文章探討在愛情中扮演媒介角色的責任與界限,並以中年女性的愛情觀點,反思戀愛、失戀與人生課題,強調時間療癒和自我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1/19
朋友間的愛情牽線,好心卻可能造成傷害。文章探討在愛情中扮演媒介角色的責任與界限,並以中年女性的愛情觀點,反思戀愛、失戀與人生課題,強調時間療癒和自我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12/01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次期末績效面談的經歷,透過與主管的對話發現工作的真正意義與幸福的來源。作者談到在金融業自由與快樂的工作心態,強調不應只為金錢工作,而是為了意義和熱情。文中提到的主管背景和工作觀,令人對於如何在職場中找到滿足感有新的啟發,挑戰了傳統對於成功的定義。
Thumbnail
2024/12/01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次期末績效面談的經歷,透過與主管的對話發現工作的真正意義與幸福的來源。作者談到在金融業自由與快樂的工作心態,強調不應只為金錢工作,而是為了意義和熱情。文中提到的主管背景和工作觀,令人對於如何在職場中找到滿足感有新的啟發,挑戰了傳統對於成功的定義。
Thumbnail
2024/10/31
10月的最後一天,我與自己待在一起。 颱風天是個很特別的存在,對一般上班族而言,是多出來的一天,不論是想要賺加班費,還是想要休養生息,整理自己,這一天,都無比適合。不同於假日,假日有屬於假日的活動與節奏,一樣的馬不停蹄。   颱風假這一天,是天外飛來一筆的禮物,在日常節奏裡,蟄伏,蓄勢待發
Thumbnail
2024/10/31
10月的最後一天,我與自己待在一起。 颱風天是個很特別的存在,對一般上班族而言,是多出來的一天,不論是想要賺加班費,還是想要休養生息,整理自己,這一天,都無比適合。不同於假日,假日有屬於假日的活動與節奏,一樣的馬不停蹄。   颱風假這一天,是天外飛來一筆的禮物,在日常節奏裡,蟄伏,蓄勢待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每當我感到又忙又累而忍不住抱怨碎念的時候,女兒偶爾會從口中吐出一句話:「誰叫妳要生小孩!」 這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當我的母親也抱怨相同事情的時候,我們身為子女的也會跟她說:「沒有人叫妳做這些,是妳自己要做的,妳也可以選擇不做啊!」 上面的這些話語,直白地令人難以反駁,也幸好我們這三代的女性都
Thumbnail
每當我感到又忙又累而忍不住抱怨碎念的時候,女兒偶爾會從口中吐出一句話:「誰叫妳要生小孩!」 這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當我的母親也抱怨相同事情的時候,我們身為子女的也會跟她說:「沒有人叫妳做這些,是妳自己要做的,妳也可以選擇不做啊!」 上面的這些話語,直白地令人難以反駁,也幸好我們這三代的女性都
Thumbnail
那日,一位擁有一對雙胞胎女兒的媽媽,因為自己的母親非常疼愛這對外孫女,而前來療癒。 。 這位媽媽的眉頭,在打開視訊鏡頭之初,就緊緊皺著。這個表情,馬上引起我的注意;因為,一般來說,個案在正式進入療癒、真正把情緒放出來之前,通常都還是會先用中性表情來進行互動,不會這麼快地就讓喜怒形於色。
Thumbnail
那日,一位擁有一對雙胞胎女兒的媽媽,因為自己的母親非常疼愛這對外孫女,而前來療癒。 。 這位媽媽的眉頭,在打開視訊鏡頭之初,就緊緊皺著。這個表情,馬上引起我的注意;因為,一般來說,個案在正式進入療癒、真正把情緒放出來之前,通常都還是會先用中性表情來進行互動,不會這麼快地就讓喜怒形於色。
Thumbnail
「小孩會脾氣這麼差,肯定就是被妳影響的。」 「妳難道不知道小孩會被媽媽影響情緒嗎?為什麼妳還繼續這樣?」 母親的掌控慾 母親的話語 母親的慾望 母愛的毒性 母親的怨念 母親的關愛
Thumbnail
「小孩會脾氣這麼差,肯定就是被妳影響的。」 「妳難道不知道小孩會被媽媽影響情緒嗎?為什麼妳還繼續這樣?」 母親的掌控慾 母親的話語 母親的慾望 母愛的毒性 母親的怨念 母親的關愛
Thumbnail
母愛,是與生俱來的嗎? “所有的母親,都會用生命愛著自己的孩子,不是嗎?”
Thumbnail
母愛,是與生俱來的嗎? “所有的母親,都會用生命愛著自己的孩子,不是嗎?”
Thumbnail
總有許多親友或路人在看到媽媽對孩子不耐煩或有情緒的時候,會說:做媽媽的怎麼可以對小孩不耐煩?孩子這麼可愛,怎麼捨得對他兇喔~~ 常常有許多媽媽會找我諮商說:「我是不是病了?怎麼會罵孩子甚至對他這麼沒耐心?」但我常回答:如果沒有這些情緒才真的是病了吧?」 媽媽們辛苦了!
Thumbnail
總有許多親友或路人在看到媽媽對孩子不耐煩或有情緒的時候,會說:做媽媽的怎麼可以對小孩不耐煩?孩子這麼可愛,怎麼捨得對他兇喔~~ 常常有許多媽媽會找我諮商說:「我是不是病了?怎麼會罵孩子甚至對他這麼沒耐心?」但我常回答:如果沒有這些情緒才真的是病了吧?」 媽媽們辛苦了!
Thumbnail
我旁觀著母親,有時感覺她是沒有長大的妹妹,或者是永遠在心裡有著一個孩子的女兒!也唯有這樣理解,母親便不需要「應該」是一個母親,我也不用再從所有影視小說故事裡的母親那一角尋覓著有一種愛(被期待的、被想像的、非要索討的)叫「母愛」!
Thumbnail
我旁觀著母親,有時感覺她是沒有長大的妹妹,或者是永遠在心裡有著一個孩子的女兒!也唯有這樣理解,母親便不需要「應該」是一個母親,我也不用再從所有影視小說故事裡的母親那一角尋覓著有一種愛(被期待的、被想像的、非要索討的)叫「母愛」!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即便她是我的母親。我都期待她不只是我的母親,還能完整保有她自己。後來她都說,全世界就只有她的孩子倆會給她臉色看!我都吐吐舌頭尷尬的笑著。我想那也是她對孩子最大的包容和退讓,這應該就是愛了!
Thumbnail
即便她是我的母親。我都期待她不只是我的母親,還能完整保有她自己。後來她都說,全世界就只有她的孩子倆會給她臉色看!我都吐吐舌頭尷尬的笑著。我想那也是她對孩子最大的包容和退讓,這應該就是愛了!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