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這位在我生命中特別的一位媽媽,體會她的不容易,對照著本書的一些很觸動自己的觀點,希望這本書有幫助到她,也能讓看到這篇文章的媽媽或女兒,有著各自的收穫。
母親真正的罪惡感源自自己不斷忽視的內在需求,而不是未照顧好孩子使孩子生病。
這個曾在懷中嗷嗷待哺的嬰兒已經30歲了,現在禮貌而友善,很想和她再靠近一點,卻有一種說不出口的距離感,好想和她的心再貼近一點啊~那一股無形的牆,成為了一個懸案,放在一邊還沒有找到最佳方案,但是和女兒相處的過程中,時不時,會出來一下。女兒很好,相處起來就是想再對她好一點,但是再怎麼好,女兒成長的那一段母親缺席的日子,再也回不來~
很想抱抱這個可愛的媽媽,邀請這個媽媽回頭看那個「不被愛」的曾經的小女孩—自己,那個在寄養家庭,想像著自己原本應該有的愛,加上了寄養家庭裡爸媽姐姐的愛。是不是有可能,可以一些些體驗了自己父母當初把自己寄人籬下的複雜,他們當時也許有身不由己的苦衷,擔心照顧不好幼小的你的苦衷,又希望小朋友不要跟著自己受罪,希望能讓小朋友安心的成長;為了給你雙倍的愛的這份心意、希望你過的比他們那時候好的心意;更遙遠的,這位媽媽的父母可能並未在童年得到期望中的關愛。
不!太多了,太超過了!
在給曾經對待自己的父母慈悲之前,請先接受自己還是小女孩的任何情緒,是這對父母的不負責任決定了小女孩的童年經驗,讓自己釋放這個情緒,你可以恨著你的父母,直到你覺得夠了。才有辦法去察覺自己的憤怒,察覺到憤怒下面藏著愛,藏著自己對這對不負責任的父母的愛,才來進一步對他們曾經對待你的方式進一步觀察,決定是否要慈悲。這段釋放自己情緒的時間長度沒有一定,由你的身體決定,你有絕對的主導權,因為你已經是個足夠成熟照顧自己的人。也有能力去感知,所有的悲傷是源於愛。
也許,真正的去看清楚自己當初的憤怒,和解了源於心中的委屈,再回到自己與自己女兒的相處,那份永遠照顧不到女兒的焦慮會減緩,意識到自己在每個時刻其實已經拿出最好的照顧女兒,女兒已經成熟到可以照顧自己,並且消化自己對母親的理解,理解母親的不容易。
情緒就是當下母親自己最真實的感覺,不論是憤怒、怨恨、或狂喜等正面與負面,都是跟自己有關,壓抑並不會消失,很多時候會累積在身體中或精神裡。
所以,請好好先照顧你的內在需求,在還沒有照顧好自己的時候,其實也無法好好的照顧女兒。女兒如果已經長大,更沒有問題,因為長大的人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生理與心理健康。
母親委托專業人士對女兒進行心理治療,大多不是為了女兒的改變,真正目的其實是要解決母親本身的焦慮。
這是一體兩面的,不管出發點是為了女兒的改變,還是為了母親本身的焦慮,這個療癒的過程,是相輔相成的,雖然對自己的傷害是很久很久以前,都還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找到復原的機會,前提是,在你有心理準備的時候,揭開它直視它處理它。
母親因什麼樣的態度接受不安、面對不安,將會成為決定孩子精神狀態穩定與否的重要標準。
對女兒來說,媽媽除了是自小第一個被仰賴的人,毫無疑問也是第一個人生模範,身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上對媽媽的濃烈情感,會想要複製媽媽的表現,希望用同樣的方法來更靠近媽媽。女兒能敏銳的感受到母親的不安與面對不安的心態與回應,內化成自己精神狀態的一部分。
不必透過其他人來面對自己,我們只需專注在自己身上。
有的時候不論是指責別人還是自責,只是無法處理焦慮與恐懼,企圖隱藏情緒或是將其歸檔收起的手段。這不是歸責成母親的過錯,而是母親與女兒各自需要學習的地方。
我更願意加入靈魂的概念去討論「對彼此造成影響」的議題,我相信女兒在決定成為這個母親的女兒之前,靈魂是設定好要透過今生的學習完成一定的成長目標的,每個相遇的靈魂或許並非偶然,各自有各自的主題,約好搭配完成。也許我們透過其他人看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議題,我們只需要先專注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能量後,也許接下來怎麼對待女兒,心中早已有了定見。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我不是為了符合你的期待才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也不必實現我的期待,希望我們是真心誠意的看待彼此。
這句話是身為女兒最嚮往的事情,珍愛自己的母親,更愛獨一無二的自己,各有各的行事風格與人生目標,這不影響彼此相愛,而且可以互相支持與尊重,重點是每個人都把自己過好。
母親與女兒,是世界上多麼獨特的存在,媽媽在懷胎的時候準備成為一個母親,面對自己的寶貝女兒,是否也同樣看到了小時候的那個自己?如果我們還沒來的及撫平小時侯的內在傷口就已經長大,受傷的心在對待女兒的時候。彷彿三代靈魂都重疊,換位思考了彼此的不容易,如果在第一次接觸這個議題沒有消化完整,接下來的人生就會不時的提供相關的議題,直到領悟與穿越為止,所以我們其實沒有錯過,可以放鬆一些,擁抱著內在小孩,還有現在的自己,與身旁的女兒,給還在的母親打個電話,或是放在心中懷念著。
愛自己,即使不曾被愛,也能愛人。
20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