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九章「如何評估論證」,我們已經了解符合邏輯規則的就是有效論證,那麼要如何評估有效論證的好壞呢?本章從好論證的大原則開始說明,之後以不同的論證形式進行探討,什麼樣的論證較能稱之為好論證。
筆記內容
只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述的論證,才能開始評估它,有些論證是有隱藏前提的,透過猜測論證者可能的思維以及當前境況,找出論證者最有可能想要表達的論證,是第一要務。那麼還原論證原意後,要怎麼樣才能評估論證的好壞呢?什麼樣的論證才是好的論證呢?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擁有真實的前提,合理的結論,以及能達到論證目的(說服、實用…等)的論證,就是好論證。
以論證的形式來說,可以分為演繹以及歸納。演繹就是根據前提給予的事實,並且依此推導出結論,若前提為真,則結論必為真。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舉的範例一,就是屬於演繹的形式。
「身高超過170公分,即可以來應徵成為本公司職員。她的身高超過170公分,所以她可以前來本公司應徵。」
其中前提給予的事實為「身高超過170公分,即可以來應徵成為本公司職員。」,利用這個事實,我們可以從 「她的身高超過170公分」得到「她可以前來本公司應徵。」的結論。演繹這個形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若前提給予的事實為真,且前提為真,則結論必為真,確定性較高。
歸納則為從事物的觀察中,推導出前提以及結論。與演繹的差別在於,其結論的可靠性可能較差。舉例來說:
「偉恩很努力,他成功了。」
「約翰很努力,他成功了。」
「傑夫很努力,他成功了。」
佩姬看了幾位靠努力以致成功的例子,歸納出「努力就會成功。」的結論。從這個簡單的推斷可以看出來,透過歸納總結出來的結論不一定是正確的。
歸納與演繹不同,歸納並不追求論證的有效以及確定性(這兩項都是演繹形式擁有的),歸納所追求的是強度—理由支持結論的強度。但理由是否能夠支持該結論,因每人的想法不同而異,因此爭議性較高。另一種思考角度則將「機率」視為強度,前提成立時,若結論成立的「機率」越高,則強度越高。
作者在書中有提出幾種歸納法,在此簡單描述如下:
- 統計推廣—測試小量樣本,並將其結果推廣到大量樣本上。像是上述歸納的例子,將努力成功的少量例子,推廣為努力就可以成功的結論。此種歸納法,需要注意的項目有:
前提是否為真?前提若為假,那麼後續也不用說了。(例子中的三位人士真的有努力且成功嗎?)
因為樣本少,有「輕率概化」的問題。(「輕率概化」為以不充分的實例來導出結果,詳情可見草率歸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有樣本偏向的問題,取得的樣本可能本身就有某種特點,以上述歸納法的例子來說,此三位成功者可能都恰好有好眼光,能夠利用屬於他們的機遇來摘取成功的果實。
有引導、誤導問題的嫌疑,以上述歸納法例子來說,佩姬有引導「努力就能夠成功」這個結論的嫌疑。
- 推廣應用—對整體人口的推斷,套用到個人身上。這有點類似刻板印象,例如:將客家人群體「吝嗇」的特性推廣到個體身上。此種歸納法,需要注意的項目有:
前提是否為真?前提若為假,那麼後續也不用說了。(客家人群體真的「吝嗇」嗎?)
此推斷佔該群體的百分比是否夠高?越高則可信度越高。若整體客家人群體,吝嗇人士占了80%,那麼某個個體吝嗇的機率也較高,反之,若只佔了20%,那麼可信度相當低。
參照差別,給予該推斷的「參照」是否公正?舉例來說:假設,有一個人相當節儉,只買需要的東西,若將其與一位相當奢侈浪費的人做比較,可以得到這位人士相當「吝嗇」。但是將其與一位相當吝嗇(需要的物品也不購買)的人做比較,得到的結果可能會是這位人士相當「慷慨大方」。
- 最佳解釋推廣—透過觀察、假說、比較、結論,給出最有可能的理由。以交通情況來做舉例,有個人觀察到了車禍事故與違停可能有關連,做了一個假說「違停造成交通事故」,之後比較沒有違停的情況下,發生交通事故的比例,發現真的有比較低,於是得出結論「違停讓交通事故案例升高」。
- 類比推論—別人這麼做有好結果,我也可以。這個歸納法其實還蠻常見的,反面的例子個人認為常見於股市投資,「他可以透過買賣股票賺大錢,我也可以」,甚至積極點的做法,「我使用跟他相同方法來操作,就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但是事實告訴我們,並不是這樣的,如果操盤手的方法真的適用於每一個人,那麼人人都是股神,也就沒有股神了。
章節心得
從本章可以知道,論證的形式可以分為歸納與演繹,其中演繹算是比較單純的形式,而現實上常見的論證,個人認為歸納較多,但也因為其不確定性,因此結果可能並不牢靠。不管哪種論證形式,證實前提為真都是第一要務,也是比較簡單的判斷方法。
讀到這裡,我想撇除過於武斷、無禮以及無效的論證,應該就可以過濾掉在生活中常見的論證。除了在新聞上,各項商品廣告也是論證常常出沒的地點,先確認論證有效,再進一步分析其好壞,可以省掉不少腦力。
參考資料
作者:華特・西諾—阿姆斯壯
原文作者:Walter Sinnott-Armstrong
譯者:吳妍儀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9/03/14
第九章:如何評估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