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肉搜索:失蹤搜救》以「風格」成就系列,形式新穎之玫瑰瞳鈴眼

講在前面:這部電影中文副標題我始終記不起來,台灣名稱我覺得可以更有特色一點,片商可以參閱《玫瑰瞳鈴眼》的官方YT頻道(無業配,但歡迎廠商私訊合作)
每一集的下標都很引人入勝(?)(圖片取自Youtube)

【貓罐頭】

作為一部拾得錄像(Found footage)風格的變體,《人肉搜索:失蹤救援》承襲了前作的風格,並且做出良好的延伸。
電影的所有內容都發生在螢幕上,由於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感受到導演在「只能讓劇情透過螢幕呈現」的規則上,找到很多的突破點,某些突破甚至讓我覺得有一點逾越了電影本身設定上的界線,好在最後出格的部分沒有太多,算是守住了系列的一致風格。
故事和第一集沒有任何關係,可作為獨立的疑案觀賞,劇情峰迴路轉,喜歡猜兇手的觀眾不能錯過。

【無刺煎魚】

故事講述一名青年少女主角,他的母親與新男友(準繼父)出國旅遊時突然失蹤,主角必須窮盡一切方法,找出母親失蹤的真相。
當然,這一切的劇情,都會發生在主角的電子產品螢幕上。
開始之前,我們需要釐清一件事:

何謂拾得錄像?

所謂的拾得錄像,就是假裝這部電影是從其他地方無意中獲得的,例如假裝這部電影是來自某人去洞穴探險的DV錄影,或是某人的家庭影帶,由於這類電影的攝影通常都有有著有限的視角,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因此大多時候這種拾得錄像都會應用在驚悚片中。
假裝整部電影來自男主角手持DV的《克洛佛檔案》,明明可以翻轉螢幕卻硬不翻的硬漢(圖片取自IMDb)
我很喜歡的恐怖片《忐忑》、《靈動:鬼影實錄》、《超能失控》、《克洛佛檔案》、《探訪》以及《林中怪人》,都是此類型中的佼佼者(舉例隨口就是一大堆,相信你們很快就會發現我有多愛這個類型)。

拾得錄像的完美變體

說實話,要提《人肉搜索:失蹤搜救》,就得談談2018的前作《人肉搜索》,就必須追溯到我所認為的第一部「以電腦螢幕演完整部電影」的作品《弒訊》(2015)。
2015年相同風格的實驗性作品《弒訊》(圖片取自官方預告)
《弒訊》的故事講述一群朋友,透過線上會議軟體聊天,隨後離奇的事情發生,朋友被疑似超自然的力量影響,相繼死亡。
故事全程都鎖定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情節的推進也全都仰賴現代人習以為常的通訊軟體,所有的事情都會發生在視訊鏡頭之內。
以現代的觀點來看,《弒訊》並不是一部非常好看的作品,但該片的實驗性無疑地啟發且催生了後續精彩的《人肉搜索》系列。
實驗性的哥哥《弒訊》是個乖乖牌的好學生,從頭到尾都用完整的電腦螢幕表演。到了弟弟《人肉搜索》(2018)時,導演重新加回大眾習慣的電影語言,透過Roll in/Roll out的手法(鏡頭拉遠拉近),重新將這部電影變得更像一部精心設計的敘事作品。
人肉搜索第一集預告片段(取自官方預告)
他們發現,只要守住「所有觀眾看見的,都是主角電腦裡看見的」的這個守則,觀眾並不會過於苛責,我們也許會覺得「這樣幹嘛也要拍?」或是「這個開手機鏡頭的時間點也太刻意了吧?」
但這些刻意也只會讓觀眾在心中稍微吐槽,並不會真的讓觀眾出戲,畢竟作品中優秀的敘事、演員表演與劇情編排,都非常引人入勝,就算稍有瑕疵,也是瑕不掩瑜。
講了這麼多,我們終於可以來談談今年的《人肉搜索:失蹤搜救》了。

風格更輕快,門檻變高,情緒張力稍嫌不足

《人肉搜索:失蹤搜救》頂著直屬前作的光環,究竟能夠撐起優秀前作《人肉搜索》的風格敘事,或只是狗尾續貂,無法承接前作優點的劣質同人作,一直是熱愛類型片的影迷們關心的重點。
現代人遇上問題,一率網路解決(圖片取自IMDb)
觀賞完《人肉搜索:失蹤搜救》之後,我認為本片已經不辱使命,延續前作風格的同時,也為系列增添了幾分現代感。
由於科技日新月異,如今時下風行的已是短影音與即時分享,電影從一開始就沒給觀眾喘息空間,更加幽默諷刺地展開一連串網路之旅。
因此本作比起前作有著更輕快的氛圍,甚至我覺得有一點點快過頭,導致電影對觀眾的知識門檻要求變高。
第一集中,透過電腦查案是一個中年父親,觀眾可以經由他不夠熟悉現代電子產品的設計,一起理解片中使用到的軟體工具是如何運作的。
到了第二集,著手調查的主角是一個原生於3C世代的小女生,她可能3歲就會玩Candy Crash、五歲就可以破神廟逃亡的紀錄,甚至她身邊的手錶、電視甚至是洗碗機都可以稱作「智慧型」。
想當然耳她使用起電子產品如魚得水,這也許會使得平常不常使用電子產品的觀眾失去一個能夠緩步而上的階梯,進而在觀影途中感到有些吃力。
快節奏同時也影響著這部電影的情感呈現,有些時候我會感受到電影中的幽默諷刺與精心設計的驚人反轉,壓過了電影中應該感人的橋段(本作中應當賺人熱淚的橋段都故意拍的很狗血,我都懷疑是導演刻意為之)
我認為這並不是什麼缺點,但當我看完《人肉搜索:失蹤搜救》後,回頭去觀賞五年前的《人肉搜索》時,我才驚覺第一集是如何在內斂、驚訝反轉與驚悚中做出完美平衡,交出一部穠纖合度的傑作。

差點出格的創意決定

第二集相比前作就沒有那麼均衡,甚至可以感受到導演有些地方差點把持不住,透過傳統的方式拍了一些動作場景,再告訴觀眾「那是女主角在看Netflix紀錄片啦!」
雖然不至於不合理到出戲,不過那些被「偽Netflix紀錄片」佔據的時間,我還情願劇情給我多一個峰迴路轉的鋪陳。
如果還有續作,希望導演不要太放飛自我,有些底線一但逾越,其他部分再好也會讓這部電影變成爛片。

結論

整體來說,我非常滿意這部續集的表現,前些日子被台灣翻譯翻得很像《弒訊》的《鬼弒訊(Host)》(2020)以及我現在才發現《弒訊》本人也有續集,也都用了相似的方法說了一個恐怖故事。
人人都是自媒體的年代,對拾得錄像這種類型的電影來說,就像是一把雙面刃,好處是拍攝的型態比以往更方便,2000年以前同類型的作品幾乎都是家庭用DV拍攝,防手震還很差,觀眾常常看到頭暈目眩神迷離夜蘇活
壞處是當每個人都有能力拍攝,這種「類型」電影也會逐漸失去光環。
最終,如何拍攝終究只是一種形式,電影的核心依舊脫離不了故事,如何讓內容、形式與風格彼此服務,才是電影製作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無論是否還有續集的可能,我都期望有其他團隊,能夠延續這樣的風格,因為我愛死這類電影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黃眼惡魔的侍奉者
黃眼惡魔的侍奉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