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麗》:採樣失真的私人記憶考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被定存在影像裡的幽魂
電影起始於一段源自於劇情後半部的DV錄像,接著畫面定格(其中更能看到一位女人屏幕前的倒影)、裂解,空間也跟著瞬移至光線明爍不定的銳舞(rave)派對,一位女子佇立於畫面中央闔著眼沉思(操作),源自於電影結尾的送機錄像立刻顯現,接著畫面再次經歷裂解的程序,並隨之倒放。這一開頭基本上完整的陳述了《日麗》之於作品整體(亦即從後設的角度)的脈絡,作者巧妙且近乎奸詐的利用在當今數位時代被視為淘汰品的DV之不穩定性,來掩藏、矇騙觀者在觀影當下所忽略掉的背後真相——亦即整部電影是通過錄像,來達到對傷痕記憶的直視與考古。
幽魂般的視角
而既然作品是根植於某個角色:也就是女兒的記憶所衍生,那必然在敘事角度上有其侷限和主觀性存在,但《日麗》嘗試運用各種蒙太奇的視點對位和獨立於視覺經驗以外的情境構築,來消弭記憶與現實之間難以撼動的壁壘。此一手法最先出現在父女二人入住旅館的第一晚,Sophie首先上床入睡,此時鏡頭慢慢往位於陽台抽菸、打太極的父親聚焦,這即是不可能存在於視覺記憶中的經驗(對於已進入睡眠的我們而言),接著鏡頭再往回Pan至躺在床上之Sophie的身影,而身為相較於內部敘事而言可稱為外力的蒙太奇在此作用,Sophie在夜晚中側躺的剪影對位成沐浴於日光之中父親的胴體,接著一個對打,Sophie睜著眼注視的特寫,便又重新建立回女兒主觀視角的世界。同樣的手法也應用在鏡子上父親所吐的水漬(鏡中自我—父親形象的憂鬱),與此承接的是父親毫無來由地用濕毛巾塢住臉部、彷若要使自身窒息的動作。這在視覺上相當直接地指向了父親所可能步入的自毀道路,更為直接的表露發生在父女失散當晚,父親徑直的走向夜晚中的大海,消匿於洶湧的漆黑之中,而當然這一切都被女兒主觀記憶中明媚眩目的土耳其光暈所過曝、難以正視。
女兒-鏡頭作為主觀視角的陳述
視與聽的過時載體
DV錄像在電影中的定位不只是作為回溯、爬梳自身記憶的技術工具,也在故事中建立起空間的分割和框中框之內的影像所衍生出的論證,這便是本文開頭所提點的錄像,在電影中段我們目睹此段錄像的錄製情境,甚至在畫面之內還安放了一台電視作為錄製內容的投放,在此現實空間(旅館)和記憶空間(錄像)透過影像媒介被割裂開來,Sophie作為主動的記憶擁有者,身影在旅館內的鏡面反射得以現身;­­­­­­­­­而父親作為於遙遠未來已不存在的客體,被動的成為DV鏡頭下的被攝者,而觀眾也只能透過電視所投放出的模糊錄像看到父親身影,這彷如父親這一角色在這一段落中就已命定般的死去,亦即他不在現實空間中在場,而是僅能透過錄像的顯現,來揭示自身必然成為影像(記憶)之中,不斷被倒放、停格甚至損毀的幽靈。
除了視覺之外,本片在聽覺上的策略也試圖建立起某種藉由懷舊(Nostalgia)感的西洋流行音樂在內部空間中播放(而非直接作為配樂),來達成鬼魅性的不在場,如父女兩人於旅館獨處時室外播放的Blur《Tender》、歌唱比賽的R.E.M.《Losing My Religion》或結尾使人陶醉搖擺的《Under Pressure》,而這些音樂處里皆帶有某種詮釋失真或變速(並連接至銳舞段落)的現象,這也已然揭示在「當下」此刻,所有主觀建構出的感官場景或音樂迴響,皆被鬼魅性的回望所制約,而作為此刻不在場的Sophie也只能藉由不斷如鬼魂般的纏繞、徘徊,來達成某種回歸式的哀悼。
在結尾處的全景環繞之下,關於那時彼方的記憶和思念也被塑形為環狀迴圈,而在這結界之內,父女終於在不同的空間之下達到對視,但這時手持DV的人變為父親,他關閉了DV,親手終止了這段記憶的進程,而他也甘願退回到銳舞派對所建構出的混沌記憶、繼續成為Sophie所不斷追尋的魅影。
Aftersun
avatar-img
9會員
2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柯勝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阿多諾在《論流行音樂》中指出流行音樂的三大作用特徵:標準化、消極被動和社會黏著劑,大致指涉為一旦某種音樂或歌詞風格受到歡迎,便會遭到商業體系的濫用,形成「標準的結晶化」,我們消費者所聽到的所有音符皆是工業下預先消化過後的「偽個人化」產物,這使得聽音樂本身轉向為一種被動接收的過程,而現代的資本主義勞動
我永遠記得那部讓我從此著迷上電影的作品,一張從不知道哪一家圖書館借來的《大河戀》修復版DVD,結尾男主口白說道「I'm haunted by waters.」,幾乎也正式宣告電影在我往後人生中的不可剝離性。之後我開始常常從圖書館一次就是帶回五片以上的電影,也開始常光顧家裡附近的租片店,那裡在此之前對
人類對外星人那處於未知的恐懼這一主流印象,多半源自於西方社會在電視電影中所共構出的後殖民現象,亦即過往始終處於殖民者地位的白人種族,反而成為被殖民對象,並面對來自更為強大的外在存在。而這類題材作品(如:《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 )通常藉著美國連結全世界、消除彼此弭見後共同
安哲羅普洛斯作為最具民族主義標誌的作者,從早期作品《流浪藝人》至晚期《哭泣草原》便不斷在處理民族個體之於宏大歷史洪流之下的脆弱宿命和某種犧牲精神下的自我放逐,但安哲電影中另一吸引人的是他以近似於旁觀者的方式,將沉重的歷史古希臘史詩,深化為他電影中的隱喻與敘事。而他在1995年拍攝的《尤里西斯的凝視》
在傳統的身心二分法之中,「身體」是個完全被蔑視的單體,它囚禁著心靈、精神和我們的靈魂,阻止我們於形式上獲得更高維度的攀升,換言之,它即是源自古老、刻印在我們上頭的動物性先祖,一個代表著只施行生存思維和偶然感知
阿多諾在《論流行音樂》中指出流行音樂的三大作用特徵:標準化、消極被動和社會黏著劑,大致指涉為一旦某種音樂或歌詞風格受到歡迎,便會遭到商業體系的濫用,形成「標準的結晶化」,我們消費者所聽到的所有音符皆是工業下預先消化過後的「偽個人化」產物,這使得聽音樂本身轉向為一種被動接收的過程,而現代的資本主義勞動
我永遠記得那部讓我從此著迷上電影的作品,一張從不知道哪一家圖書館借來的《大河戀》修復版DVD,結尾男主口白說道「I'm haunted by waters.」,幾乎也正式宣告電影在我往後人生中的不可剝離性。之後我開始常常從圖書館一次就是帶回五片以上的電影,也開始常光顧家裡附近的租片店,那裡在此之前對
人類對外星人那處於未知的恐懼這一主流印象,多半源自於西方社會在電視電影中所共構出的後殖民現象,亦即過往始終處於殖民者地位的白人種族,反而成為被殖民對象,並面對來自更為強大的外在存在。而這類題材作品(如:《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 )通常藉著美國連結全世界、消除彼此弭見後共同
安哲羅普洛斯作為最具民族主義標誌的作者,從早期作品《流浪藝人》至晚期《哭泣草原》便不斷在處理民族個體之於宏大歷史洪流之下的脆弱宿命和某種犧牲精神下的自我放逐,但安哲電影中另一吸引人的是他以近似於旁觀者的方式,將沉重的歷史古希臘史詩,深化為他電影中的隱喻與敘事。而他在1995年拍攝的《尤里西斯的凝視》
在傳統的身心二分法之中,「身體」是個完全被蔑視的單體,它囚禁著心靈、精神和我們的靈魂,阻止我們於形式上獲得更高維度的攀升,換言之,它即是源自古老、刻印在我們上頭的動物性先祖,一個代表著只施行生存思維和偶然感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看完電影已經一年多了,至今仍會在生活的某個轉身之後浮現「日麗」的片段,有時是陽光下波光粼粼粼泳池河畔的女孩好奇探索世界,有時是中年男子在黑暗中躺在價值不菲的地毯上獨自憂傷。 #我與父親的日常 那天,忘了什麼契機,走入電影院看日麗,加上我只有五個觀眾,冷氣開的很強讓沒帶外套的我直打哆嗦,以至於
Thumbnail
電影《日麗》透過成年蘇菲的視角,拼湊出童年時期未能捕捉的憂愁。影片透過四段交錯的時間線,描繪父親卡倫幽微的落寞,也觸及蘇菲成長過程的少女心思。電影裡親密卻疏離的氛圍,完美體現記憶的質感,讓回憶不僅是懷念,更是反思的起點。
Thumbnail
《驀然回首》開場就展現了電影般的視覺效果,從外太空高處下墜的鏡頭直到一棟樓房,凝視著書桌前的女主角藤野,鏡子裡反射著她專心繪圖的臉龐,直到深夜早已忘卻了時間,這是她拼命練習時的珍貴模樣,為的是讓自己能繼續在學年報紙上刊登四格漫畫。而後鏡頭隨之穿越進到她四格漫畫的異想世界當中,這篇故事講的是一對苦命戀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拍片的會場中,有一位老男人來到片場,說要來找他的女兒。 我問他的女兒是誰,此時正好有幾個 濃妝打扮很時髦的女生出來,對這老人講話很不客氣,問他為什麼來到這裡。那老男人說「我是來看妳們啊!」 感覺他們像是家人。爸爸想要找女兒,可是女兒很不高興看到爸爸,講話 口氣很不好。 我在旁邊看著
Thumbnail
深夜,一名幼兒園生目睹母親持刀威脅父親,翌日母親狀態回歸溫柔,帶著孩子消失。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Thumbnail
在劇情之外,同時也對於年事已高的Víctor Erice 在電影中藉由Miguel不斷招喚記憶的懷舊情感存疑:是否為導演個人意圖?但另一方面,Julio女兒對於父親消失早已釋懷,傾向維持現狀。於是電影大半在些許懷舊的過往情感中拉鋸。 影片一開始呈現過往年代的底片質感,是後來已變成作家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看完電影已經一年多了,至今仍會在生活的某個轉身之後浮現「日麗」的片段,有時是陽光下波光粼粼粼泳池河畔的女孩好奇探索世界,有時是中年男子在黑暗中躺在價值不菲的地毯上獨自憂傷。 #我與父親的日常 那天,忘了什麼契機,走入電影院看日麗,加上我只有五個觀眾,冷氣開的很強讓沒帶外套的我直打哆嗦,以至於
Thumbnail
電影《日麗》透過成年蘇菲的視角,拼湊出童年時期未能捕捉的憂愁。影片透過四段交錯的時間線,描繪父親卡倫幽微的落寞,也觸及蘇菲成長過程的少女心思。電影裡親密卻疏離的氛圍,完美體現記憶的質感,讓回憶不僅是懷念,更是反思的起點。
Thumbnail
《驀然回首》開場就展現了電影般的視覺效果,從外太空高處下墜的鏡頭直到一棟樓房,凝視著書桌前的女主角藤野,鏡子裡反射著她專心繪圖的臉龐,直到深夜早已忘卻了時間,這是她拼命練習時的珍貴模樣,為的是讓自己能繼續在學年報紙上刊登四格漫畫。而後鏡頭隨之穿越進到她四格漫畫的異想世界當中,這篇故事講的是一對苦命戀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拍片的會場中,有一位老男人來到片場,說要來找他的女兒。 我問他的女兒是誰,此時正好有幾個 濃妝打扮很時髦的女生出來,對這老人講話很不客氣,問他為什麼來到這裡。那老男人說「我是來看妳們啊!」 感覺他們像是家人。爸爸想要找女兒,可是女兒很不高興看到爸爸,講話 口氣很不好。 我在旁邊看著
Thumbnail
深夜,一名幼兒園生目睹母親持刀威脅父親,翌日母親狀態回歸溫柔,帶著孩子消失。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Thumbnail
在劇情之外,同時也對於年事已高的Víctor Erice 在電影中藉由Miguel不斷招喚記憶的懷舊情感存疑:是否為導演個人意圖?但另一方面,Julio女兒對於父親消失早已釋懷,傾向維持現狀。於是電影大半在些許懷舊的過往情感中拉鋸。 影片一開始呈現過往年代的底片質感,是後來已變成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