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該如何永久保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人習於在網路上搜尋的時代,還有需要紙版書的存在嗎?
我覺得需要,因為紙版書與網路資訊,其實各自扮演不同角色,發揮不同功能,彼此不是互相取代有我無你的關係。
曾經在主持的電視節目中,訪問國家電影資料館的館長,知道他們正努力地把已酸化腐蝕的老電影轉成數位影像,這訊息其實人人都知道,並不稀奇,令我驚訝的是,有許多國家的電影中心也正努力把當代值得保存的數位電影,再重新轉印成膠捲,以便永久保存。
沒錯,你沒看錯,把數位電影再轉印成膠捲,以便永久保存,因為膠捲若保存的環境適合,理論上是可以永久不變質,而數位資料誰也沒把握過若干年後,會不會因為電腦程式更新或機器相容的格式,檔案也許就無法讀取,連「屍骨」都不可得。
或許就像書本,以實體的方式印刷成書,理論上就有可能永遠存在,這裡的印刷,當然也包括把我們個人生活上的影像沖洗出一張張真實存在的相片。

餅乾盒裏的相片

......當一切影像訊息全部都變成數位化,方便當然是方便,不過也會喪失許多樂趣以及帶來某些問題。
以前朋友們一起出去玩之後,負責拍照的人會細心地把相片加洗好,然後再找個時間大家聚餐並且分送相片。或者有人出國旅行回來後,也會邀約大家以幻燈片分享他旅行的心得與體會。但是一切都數位化之後,需要的相片直接透過電子信件傳送,或者把相片貼在網站上,讓大家自己上去看,已經不再有大伙碰面聊天那種情感交流的動力與機會了。
多些年紐約時報有一篇專欄也提到相片數位化帶來的可能問題,作者提到在以前膠卷底片時代,拍完照,至少都會洗出一疊實體的相片,有的會整理起來貼在相簿,不然也會收進鞋盒,堆在閣樓儲藏室或櫃子裏,那麼就算一個人百年後,後代子孫要找資料,即便老舊發黃,都還是會有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可以研究或佐證。
另外,現代人把數位資料儲在電腦裏,萬一電腦毀損或失竊,或者即便個人很小心地備份諸存起來,但是萬一自己有什麼意外,來不及交待或整理,那些放在電腦中的加密私人數位相片或檔案,不但沒有人知道,即便後人有心尋找時恐怕也不得其門而入。
的確,有個實體存在,尤其洗成相片後,大部份習慣上恐怕不太會去扔掉,最有可能的是放在餅乾盒裏往抽屜或櫃子裏擺,基本上算是「永遠存在」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來看看硬碟裡有什麼以前的照片?? 這些防癆郵票不是我的,是家姊當年在學校認購的東西,在沒有健保的那個年代,或許需要靠這種募資方式來取得社會照護的醫療經費吧? 這些郵票裡的兒童畫還真不錯啊。 幾米作品的捷運單程票,悠遊卡尚未發行的年代,搭捷運都靠這種電子票證,如果是普通的單程票,則是藍白色的。
Thumbnail
早期,在我出紙本書的年代,已經開始有人在講電子書的事情了,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在意。一來,對它不夠熟悉;再來,當時網路還是撥接的年代,誰會在網路上看書?我心底打很大的問號。隔了這麼多年,隨著網路的躍升、軟硬體設備的改善,加上各家平台興起,「電子書」不再只是網路上看的書,還有閱讀器的誕生。
Thumbnail
在數位的時代裡,電腦、手機、相機幾乎已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各種3C的儲存單位也從GB來到TB,文檔、照片、影片和各式各樣的程式、APP,海量的資料佔據每個人的資料庫,混亂的資料庫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容易打亂思緒,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做數位整理呢?
Thumbnail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今,「紙」逐漸退出人類的日常,尤其是第一代T-slice面世後,極度逼真的螢幕畫面與立體投影,使舊時代的名片、證件、鈔票、菜單、傳單……全數電子化……
Thumbnail
數位化/網路的存在本身就不是要「消滅」實體,而是透過數位化讓更多訊息/資訊可以方便地讓人取得,能夠讓多數人可以用自己選擇的方式,取得所需要的內容;若是個人真心不想被時代改變,還是繼續去電影院、讀實體書,我相信實體不死,只是變得比較小眾,要喜歡自己的小眾,不要害怕自己變成小眾!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Thumbnail
隨著電腦的普及,大大改變了我們的日常行為,食物上桌前要先拍照、打卡、上傳;路見不平報警前先錄影、直播;資料下載後先存檔、備份,至於資料有沒有被閱讀則完全不重要了。而這些紀錄甚或記憶我某段過去的資料,皆反射了我的一部分,因為那些資料保存了我過去部分的時間,保存了我成為現在的我的部分痕跡。但是如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來看看硬碟裡有什麼以前的照片?? 這些防癆郵票不是我的,是家姊當年在學校認購的東西,在沒有健保的那個年代,或許需要靠這種募資方式來取得社會照護的醫療經費吧? 這些郵票裡的兒童畫還真不錯啊。 幾米作品的捷運單程票,悠遊卡尚未發行的年代,搭捷運都靠這種電子票證,如果是普通的單程票,則是藍白色的。
Thumbnail
早期,在我出紙本書的年代,已經開始有人在講電子書的事情了,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在意。一來,對它不夠熟悉;再來,當時網路還是撥接的年代,誰會在網路上看書?我心底打很大的問號。隔了這麼多年,隨著網路的躍升、軟硬體設備的改善,加上各家平台興起,「電子書」不再只是網路上看的書,還有閱讀器的誕生。
Thumbnail
在數位的時代裡,電腦、手機、相機幾乎已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各種3C的儲存單位也從GB來到TB,文檔、照片、影片和各式各樣的程式、APP,海量的資料佔據每個人的資料庫,混亂的資料庫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容易打亂思緒,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做數位整理呢?
Thumbnail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今,「紙」逐漸退出人類的日常,尤其是第一代T-slice面世後,極度逼真的螢幕畫面與立體投影,使舊時代的名片、證件、鈔票、菜單、傳單……全數電子化……
Thumbnail
數位化/網路的存在本身就不是要「消滅」實體,而是透過數位化讓更多訊息/資訊可以方便地讓人取得,能夠讓多數人可以用自己選擇的方式,取得所需要的內容;若是個人真心不想被時代改變,還是繼續去電影院、讀實體書,我相信實體不死,只是變得比較小眾,要喜歡自己的小眾,不要害怕自己變成小眾!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Thumbnail
隨著電腦的普及,大大改變了我們的日常行為,食物上桌前要先拍照、打卡、上傳;路見不平報警前先錄影、直播;資料下載後先存檔、備份,至於資料有沒有被閱讀則完全不重要了。而這些紀錄甚或記憶我某段過去的資料,皆反射了我的一部分,因為那些資料保存了我過去部分的時間,保存了我成為現在的我的部分痕跡。但是如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