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B矽谷銀行、信評機構、FED、市場,串聯起來的整合觀點,CS瑞士信貸警報響起

2023/03/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僅只投資經驗分享,並非投資買賣建議,投資理財請遵循自己的意見自我負責

SVB銀行接管事件概況

截至15日,目前美國三家銀行遭到接管,分別為 Silvergate Bank、Silicon Valley Bank、Signature Bank。
第一共和銀行 (First Republic Bank) 遭遇「擠兌」,但在美國財政部長出面擔保下,暫緩風險情緒。
信用違約互換 又稱為 CDS(Credit Default Swap)飆升,15日晚間發文前,
CS瑞士信貸警報再起,道瓊期貨跌破500點,歐洲指數再度大跌
瑞士央行出面擔保,暫緩緊張情緒,金融體系仍然有連環曝險危機

信評機構接連調降多家區域銀行等級

此篇主要藉由SVB事件,提醒投資者,信用評級機構的風險連鎖效應

信評機構「西瓜挖大邊」的商業模式

簡單解釋,信評機構左手照顧發行商,給予客戶成績單,右手散佈消息給一般投資大眾,告訴一般投資大眾照顧的發行商今日得到幾分,信評機構站在中央就是給予左右手相互信任,但是只要哪邊出大事了,看似中立的立場,會立刻往反邊站
常見的信評機構有 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惠譽國際信用評等公司(Fitch Ratings)
1970年後信評機構的商業模式由「訂購者付費模式」轉向「發行人付費模式」,因為信用評等「發佈後」才會被付費,因此產生道德瑕疵,雙方給予好臉色,信用評等給的越好,客戶更樂意長期付一個好價錢回饋,這對信評機構根本是無成本的良好生意,直到大型銀行倒閉「次貸風暴」席捲全球,全面檢討金融法規,但留下來的後遺症至今仍餘波盪漾,而且金融監管一樣永遠追在後頭阻止不了災難發生。
相安無事的和平QE年代,信評機構塑造出的榮譽形象,容易取得投資大眾的信任,但在事發關鍵的「黑天鵝」爆炸後,卻不得不很盡責的落井下石降低所有未爆彈的信用評級,為了往後投資大眾的信任,信評機構不再幫發行商背書,這很容易加深「銀行不信任擠兌」的現象,受到信評機構的抨擊,反而逃不過「莫非定律」的魔咒,原本不會發生的可能發生了,甚至再次產生「骨牌效應」

2/2日發文概述了信評機構和FED歷任主席的小歷史

市場說詞偏頗對賭聯準會

14、15日,全球基金跌幅擴大,全球公債市場殖利率罕見暴跌、暴漲,雙位數以上的漲跌幅,短時間內的反方向劇烈震盪,這在公債市場不常見,也不該見到,因為公債的性質就是如國家般穩定而存在的信任商品,特別的是日本公債漲跌劇烈,讓押注日本央行空方的對手遭遇狙擊,就像「社會安全網」不斷遭到打擊測試,時間久了就會遇到鬼,導致「系統性風險」瞬間爆發,在我撰寫的時刻市場恐怕還在持續震盪
近期通膨數據和就業數據,客觀來看,升息應該持續且程度應該上拉。因為褲帶已經勒緊了,誰現在正在裸泳都會暴露在外,少這一兩碼會死的遲早還是會死,當官的在關鍵時刻起碼要做正確的事,才不會愧對於人。通膨遠高於2%之上,銀行要比氣長,前提是不能當個「半隻腳踏入棺材的銀行」,若銀行的資產半隻腳已經投入成為未實現損益,遲早會在華爾街和FED間被玩死

FED和華爾街的紐帶關係

FED是個中立機構掌管全球貨幣系統的大腦,華爾街向來哪裡有利益往哪裡去,哪裡沒有利益就自己捏造。FED歷任主席和華爾街的「感情紐帶」卻是亦敵亦友,似乎跟中立兩個字頗有距離。
這種曖昧關係常常在會議緘默期被華爾街搞背叛,在煽動的市場下,「市場永遠是對的」會讓銀行在價格波動中,不知覺累積過多未實現損益,造成今日SVB銀行這種類似事件
FED礙於數據及市場情緒時常無法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甚至可以說當官的很難直接扮黑臉,更別說提前做出更好的貨幣決策,這就是為什麼FED時常像朋友,卻又常被打臉,一切歸乎官僚制度和利益關係,特別是政治上的
若各位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打賞贊助支持我持續創作~
若你想讀生活專題24/365的藍調時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9會員
104內容數
尤加利樹有毒,股市也有毒,是誰中了毒?。股市樹,股票葉。「吃整天、睡整天」「吃飽睡,睡飽吃」,何嘗不是財富自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