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還是問卷:Coding與吉他指號 🎧

2023/03/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The Blossoming of Dreams -- 跨域歷程記錄]
現階段問卷編碼完成,422份,等待取回45份,再給數學系一星期時間補上最後約15份,就能開始進行問卷分析。

最初試做coding(登錄資料)時原本預估一張約3分鐘,隨著動作逐漸熟練,每一張問卷資料登錄時間,由原先2分鐘縮短到1分半,後來平均不到1分鐘即可完成一張。加快了速度,縮短許多時間,我發現其中一個原因是問卷設計巧合地與彈奏吉他有關。

問卷依四等量表設計,也就是受測者針對量化題目的選擇範圍,[完全符合]為4分依序至[大部分不符合]為1分;問卷除了背景資料中的科系有8個選項,每道選題範圍都落在1~4之間。當我將左手手指定位在鍵盤數字鍵上,由左至右,小指為1,中指為4,依序輸入的數值恰巧與左手按壓吉他琴弦彈奏單音指法雷同,只不過是反向指號。(吉他譜裡左手小指代號為4~食指為1,參考手指標記

剛開始coding時,發現手指不太聽使喚,練過吉他的大腦會自動轉換為閱讀吉他簡譜時的指號,對手指下達彈奏吉他反射動作指令。本以為刻意放慢速度後改善了,下半場Coding時,想放音樂提神,音樂換了又換就是不對勁,反而讓我分心。猜想可能是節奏的緣故,我改選拉丁吉他音樂真的就順手了!


原來眼睛先學習適應了反向指號,但耳朵還沒跟上,得要節奏與音樂都配對,就能「騙過」大腦去調用吉他彈奏經驗,輔助正確coding。每當我左手的手指敲打一個數字,右手按一下方向鍵控制輸入的欄位,也很像彈吉他時,左手按壓一條弦,右手撥彈一個音,這樣隨一首首熱情拉丁音樂持續,更專心且快速完成了。

傍晚外頭有煙火聲轟轟作響,去年這個時後,也是在家裡準備即將發表的論文。數算搬來淡水的第三個雙十,每年都想要找煙火,卻只聽聞聲音沒看到煙,錯過了一年又一年。倒是儲存了的這些錯過,也累積了心的想望能量,讓下一個階段回到人群時,也做一些節日該做的事。

🎧 聽 《To Your Shore》Rumba Flamenco Guitar Music - Jesse Cook (2021)

123會員
316內容數
這裡有畫、有歌、有詩,有關於跨域觀察,體驗藝術人文的細微,目前每週更新親近藝文的內容工具,提供您參考。我是CC/希浠 -- CC是帶著缺的兩個圓圈,是記錄跨域生活使用的符號,靈感取自〈圈兒詞〉宋代女詞人朱淑真一封作弄夫婿的信;希浠是一條載著希望的小溪,盼與您一起/持續交流學習,謝謝您的來訪回饋與關注支持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