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6千 v.s. 職場獎賞機制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哇!太棒了,千呼萬喚的普發6千元,選擇匯到帳戶的民眾這幾天陸續拿到這筆錢,賣場、超商、百貨公司、旅遊業、飯店等業者,無不積極推出各種促銷方案來搶搭這波錢潮。全民普發6千,看似公平,不少人提出應該排富,「有錢人根本不差這一點錢」。


raw-image

排不排富,見人見智。不過我們來看看職場上的獎賞,不管是年終獎金、績效獎金、季獎金,有齊頭式的平等,也有黑盒子運作、背後牽涉太多變數的獎賞,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老是會有人不滿意。論功行賞為何這麼難,以下我提出這些年來的觀察,來跟各位分享。


raw-image



齊頭平等,真的公平嗎?

有民意代表就直言,有錢人拿到6千元,會沒有感覺。的確,同樣的6張千元大鈔,交到每個人的手上,感覺當然不會一樣。

曾在一家以台股為主力產品的基金公司任職,當時科技股當紅,行情火燙程度,公司的管理規模連帶也跟著水漲船高。還記得當時突破百億整數關卡時,大股東開心之餘就答應大發紅包,每個人加發一個月薪水,哇!雖然每人月薪不一,但天外飛來一筆意外之財,所有員工當然是開心得不得了(至少我還沒聽到有人抱怨)。


好的,這是個”類”齊頭式的平等,不是以固定金額獎勵員工,而是以月薪為之,每人得到的金額不一,比起全民普發6千,這個獎賞措施好像還不賴。

天時地利人和多個條件幫忙下,之後在別家公司、有幸在一星期內募爆120億台幣的新基金,業務還得四處跟客戶道歉、退款,作業部也忙著處理交易單及開戶文件而加班。某天上班時,每個員工桌上都多了一台iPod,附上紙卡上有單位主管的簽名,當時許多員工驚喜萬分,形容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這是標準的齊頭式平等,金額不是重點,驚喜成份滿點。可惜,送的是iPod不是現金,不是每個人都愛。以我為例,當時已有iPod shuffle了,雖然功能不一樣,但我就便宜賣給了同事,現金直接入袋;據我所知,也有一些員工拿去網路上轉賣掉了。


raw-image


年底才論功行賞實在太慢了


我曾在兩家公司領過季甚至是月獎金,當然都是變動式的,從來也沒人知道公式怎麼算,因為大家都領得頗開心,行情強強滾,員工只要表現好,上面自然會打賞。

我記得還曾經有過月薪變成1.5倍的情形,假設月薪是3萬元,加了半個月的獎金,就變成4萬5了。你說,那個員工不開心?



後來到了一家外商公司任職,我自己也第一次當上部門主管,下面帶了8個人,我向直屬主管建議,拿出曾經待過兩家公司的例子,一家發季獎金,一家發月獎金,我只說,等到年底才給員工應有的獎勵,那一包或許很大,但還要等這麼久,天曉得中間會不會有人出來攔胡、把優秀人才給挖走了。

主管聽了也覺得有理,跟老外總經理及相關主管討論過後,就這麼催生出該公司的季獎金制度,雖不完美,但至少是個起步。說起來,我算是功臣之一(或許叫做始作俑者,因為當時我開玩笑說:「我不習慣待在一家只發年終獎金的公司」),十五年過去了,當初的建言讓很多人額外多了收入,我也算是做對了一件事,對得起自己了。

當然,季獎金制度後來也經過幾次更迭,任何制度都會有缺點。我正要講到重點。


raw-image



錢為何變少了?

獎金池的來源取決於當季業績狀況,資金流入愈多,當然獎金池就更多$$。一開始大家每季平白無故多了幾千塊入帳,其實還蠻開心的,金額會變動,大家也不太在意;不過領了幾次,員工自然認為,那是我應得的,當金額與預期有出入時,自然就心生不滿。


曾有個部屬跑來質問我:「為什麼這次獎金比上次少那麼多?」



我已忘了當時如何回答,大概是模糊帶過吧。事後我去找長官打探原因,原來,後勤單位領的季獎金是由幾個業務主管根據部門來打分數,我帶領的部門在上一季,不巧因為某個同事印錯海報,導致某通路主管給了極低的分數;結果我這個部門的分數被拉低,犯錯的人拖累了所有人,反倒是當季比較辛苦、或是表現好的人,沒有被獎勵到。

唉,真是無枉之災啊!後來我也學到了,原來計算標準是採黑盒子方式作業,隨業務主管的主觀認定,受評單位可能有好幾個人,因為一粒屎壞了一鍋粥的慘劇就發生在我部門,做主管的不可不慎,平時就要跟打分數的主管們打好關係,自己個人的獎金事小,下面同事薪水自然比不上我,人家的獎金可能就因為別人出的錯而被迫一起背黑鍋,做主管的,自然要更勤於將團體的成績不時拿來「提醒」掌握打分數生殺大權的長官了(用白話來說,就是要別人記得,你的業績都是我們部門在背後辛苦支援的)。



raw-image


制度再進化,獎懲更即時

經過幾年的演變,去除了別人打一整個部門分數恐有立場偏頗缺點,改由各部門主管針對其下屬做一對一的面談,當季表現好的,就給予較高的分數,表現差的,就儘可能在季獎金上予以反應。做的好的,口頭稱讚、公開表揚、鼓掌、記功等等,都太流於形式,即時給予實際獎勵才有用,表現不好的,也能透過獎金制度公平反應。


每季上繳分數給長官前,雖沒有規定,但我會再加上評語,讓我這個部門拿到的獎金池總數,最終的分配可以因個人表現更加差異化。我並沒有取得每個人的獎金明細,不過我相信,我的長官會再參考我給每個人的分數及評語去做公平的分配。

這個機制,我認為也是年終考績的一個先行指標。以往都是每年才打一次分數,有了改良版的季獎金機制,主管得以定期坐下來評估員工的表現,假設,你的同事每季的分數都殿底,即使按年資似乎該升官了,回頭看看每季的分數及評語,做主管的自然心裡有底,也不用等一整年才來翻舊帳、苦惱該給怎麼樣的考績。

假使你的同事每季不是第一就是第二,那麼,年終獎金該怎麼給,你心裡也大概有數了。

這樣的機制當然有缺點,部門主管給的分數並不需受評者的同意。所以,還是可能有員工心生不平,出現「認知上的落差」。


根據這些年來遊走各公司的經驗,我發現,職場上針對員工表現予以論功行賞,真是一門大學問。不管機制為何,都會有人不滿意。

我認為,好的機制具備下列要件:

1.訂定清楚目標:跟業績做連動,當做到XX億時,就如何如何。有了清楚量化的目標,業務自然向前衝,後勤單位也得全力支援,總不會有人跟錢過不去吧?

2.機制公開透明:制度透明化,遊戲規則寫清楚公告周知,而且,重點是,不能訂了之後事後反悔,獎金三折五扣的殺傷力,遠比本來就沒有任何獎勵機制還大得多,會有劣幣驅逐良幣的長期風險。

3.有獎也要有懲:避免吃大鍋飯心態,有人老是躲在背後裝死。不妨訂立團體及個人的獎勵,讓認真努力的人,不會被其他人拖下水,也能因為個人表現而獲得該得的獎賞。

+++

今天先寫到這裡。職場獎賞機制千千百百種,沒有一個可以永遠讓員工心服口服。或許要像我曾任職的那家公司一樣,定期滾動式的調整。人人有獎看似公平,能力強的員工,表現無法被彰顯;論功行賞的機制,公開透明最好,讓員工的預期能給予有效管理。公司上位者,偶爾可以再加碼來個像是iPod(Oh,這個東東現在已停產了,請自行替換)的驚喜,實質激勵員工的暖心舉動,永遠都不嫌多。


想看看職場上死不認錯的人跟狒狒之死有何關連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孫婕/ FM Obligacion的沙龍
167會員
169內容數
離開台灣,在香港工作多年之後,落腳菲律賓馬榮火山底下的小城鎮 - 黎牙實比市(Legazpi City), 一個慢活、樂活的地方。這裏的人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情與隨遇而安的淡定,讓我這個都市人既欽佩又慚愧。
2023/04/24
金融業真的是個看天吃飯的行業。行情好時,業績嚇嚇叫,市場一有風吹草動,短線來個大震盪,上沖下洗是家常便飯,若不幸遇上歐債危機、金融風暴、新冠肺炎、聯準會暴力式升息,跌得鼻青臉腫、跌到懷疑人生,偏偏還得裝作一切都沒事,出門繼續做生意。
Thumbnail
2023/04/24
金融業真的是個看天吃飯的行業。行情好時,業績嚇嚇叫,市場一有風吹草動,短線來個大震盪,上沖下洗是家常便飯,若不幸遇上歐債危機、金融風暴、新冠肺炎、聯準會暴力式升息,跌得鼻青臉腫、跌到懷疑人生,偏偏還得裝作一切都沒事,出門繼續做生意。
Thumbnail
2023/04/17
本土公司對於職稱通常會有較嚴格的規定,尤其是人多的公司更是如此。職員、主任、襄理、副理、經理等耳熟能詳的頭銜間,還會再設定「資深」、「專業」、「初級」等類似字眼,多一些層級區隔,以防公司裡一堆人都是差不多的頭銜,那看起來也很怪,對吧?
Thumbnail
2023/04/17
本土公司對於職稱通常會有較嚴格的規定,尤其是人多的公司更是如此。職員、主任、襄理、副理、經理等耳熟能詳的頭銜間,還會再設定「資深」、「專業」、「初級」等類似字眼,多一些層級區隔,以防公司裡一堆人都是差不多的頭銜,那看起來也很怪,對吧?
Thumbnail
2023/04/10
進入職場後發現,頭銜/職稱真的是一個讓人吃了會上癮的藥,吃了覺得輕飄飄的,嘗過甜頭後,很容易忘了初心不可自拔,自以為不可一世;殊不知,去掉了名片上的title,你可能什麼都不是。前幾年看到年輕人崇尚所謂「工程師」的職稱,在朋友或家人面前比較好看,社會風氣與價值觀使然,不意外。
Thumbnail
2023/04/10
進入職場後發現,頭銜/職稱真的是一個讓人吃了會上癮的藥,吃了覺得輕飄飄的,嘗過甜頭後,很容易忘了初心不可自拔,自以為不可一世;殊不知,去掉了名片上的title,你可能什麼都不是。前幾年看到年輕人崇尚所謂「工程師」的職稱,在朋友或家人面前比較好看,社會風氣與價值觀使然,不意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當我們付出時都會希望有回饋,不管事情緒上的還是物質上的, 其實當我們付出時,最希望的就是得到情緒價值,也就是有人說,快樂是終極貨幣。當我們捐獻金錢時希望幫助別人,我們是快樂的。 前陣子一位女同事,問我要不要每個月捐100給慈濟,當下我心中其實是不願意的,迫於我是公司的新人,最後我還是捐了。他跟我
Thumbnail
當我們付出時都會希望有回饋,不管事情緒上的還是物質上的, 其實當我們付出時,最希望的就是得到情緒價值,也就是有人說,快樂是終極貨幣。當我們捐獻金錢時希望幫助別人,我們是快樂的。 前陣子一位女同事,問我要不要每個月捐100給慈濟,當下我心中其實是不願意的,迫於我是公司的新人,最後我還是捐了。他跟我
Thumbnail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兩種人,一種是薪水不是很高,但非常節儉,即使月薪3萬,也能存下1萬5。另一種是薪水很高可能月收10萬甚至20萬,但卻存不到錢,入不敷出… 想要有被動收入,讓錢為自己賺錢的第一步就是「你必須先存到錢!」。
Thumbnail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兩種人,一種是薪水不是很高,但非常節儉,即使月薪3萬,也能存下1萬5。另一種是薪水很高可能月收10萬甚至20萬,但卻存不到錢,入不敷出… 想要有被動收入,讓錢為自己賺錢的第一步就是「你必須先存到錢!」。
Thumbnail
誰不想財富自由,不用工作前就會自己飛來,成為被動收入!天天享樂,錢多到花不完,何等的幸福呢?為什麼自己明明很節省,到月底總是口袋空空?今天就來為大家揭秘,錢財的奧妙! 你知道全世界有99%的人都活在財富自由的幻想中嗎?「財富自由」的定義是... 1.已經達成你要的目標(不能太少),例如在退休前賺個8
Thumbnail
誰不想財富自由,不用工作前就會自己飛來,成為被動收入!天天享樂,錢多到花不完,何等的幸福呢?為什麼自己明明很節省,到月底總是口袋空空?今天就來為大家揭秘,錢財的奧妙! 你知道全世界有99%的人都活在財富自由的幻想中嗎?「財富自由」的定義是... 1.已經達成你要的目標(不能太少),例如在退休前賺個8
Thumbnail
哇!太棒了,千呼萬喚的普發6千元,選擇匯到帳戶的民眾這幾天陸續拿到這筆錢,賣場、超商、百貨公司、旅遊業、飯店等業者,無不積極推出各種促銷方案來搶搭這波錢潮。全民普發6千,看似公平,不少人提出應該排富,「有錢人根本不差這一點錢」。
Thumbnail
哇!太棒了,千呼萬喚的普發6千元,選擇匯到帳戶的民眾這幾天陸續拿到這筆錢,賣場、超商、百貨公司、旅遊業、飯店等業者,無不積極推出各種促銷方案來搶搭這波錢潮。全民普發6千,看似公平,不少人提出應該排富,「有錢人根本不差這一點錢」。
Thumbnail
''好羨慕H都不用什麼工作,靠投資吃飯,我也想要這樣過日子'' 兩年前C朋友因為這樣,開始進入市場,也嚐到甜頭,正準備將工作量減少,靠著資產增長來補貼。 但是到了今年,C朋友的損益慘兮兮,前陣子毅然決然放下,就這樣離開市場,認命工作去了..........
Thumbnail
''好羨慕H都不用什麼工作,靠投資吃飯,我也想要這樣過日子'' 兩年前C朋友因為這樣,開始進入市場,也嚐到甜頭,正準備將工作量減少,靠著資產增長來補貼。 但是到了今年,C朋友的損益慘兮兮,前陣子毅然決然放下,就這樣離開市場,認命工作去了..........
Thumbnail
"我是愛錢,不是愛工作" 我想多數人都會認同我上面打的這段話。 大概不少的人跟我一樣的想法:我很不喜歡工作,只是因為生活所需才要如此,如果可以在家耍廢,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該有多好?
Thumbnail
"我是愛錢,不是愛工作" 我想多數人都會認同我上面打的這段話。 大概不少的人跟我一樣的想法:我很不喜歡工作,只是因為生活所需才要如此,如果可以在家耍廢,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該有多好?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但是可支配的所得卻越來越少!許多媒體、雜誌或朋友都告訴你,有錢人都是錢滾錢,投資才能致富!要追求被動收入!都在傳遞一個資訊,工作沒有價值,只要找到一個好的投資機會追求快速的財富自由,不用工作才是王道! 高度的學習能力,將手中資源發揮到最大的價值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但是可支配的所得卻越來越少!許多媒體、雜誌或朋友都告訴你,有錢人都是錢滾錢,投資才能致富!要追求被動收入!都在傳遞一個資訊,工作沒有價值,只要找到一個好的投資機會追求快速的財富自由,不用工作才是王道! 高度的學習能力,將手中資源發揮到最大的價值
Thumbnail
薪資太少,努力加班好嗎? 109年全體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數為811.3萬人,薪資中位數為50.1萬元,看到這則新聞,大家會不會覺得台灣人真辛苦,50萬對應一年12月,平均一下每個月薪水就4萬元左右,更不用提買房子、養小孩等開銷花費。 常加班的朋友,卻沒能開始投資 金錢的價值在於你怎麼定義
Thumbnail
薪資太少,努力加班好嗎? 109年全體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數為811.3萬人,薪資中位數為50.1萬元,看到這則新聞,大家會不會覺得台灣人真辛苦,50萬對應一年12月,平均一下每個月薪水就4萬元左右,更不用提買房子、養小孩等開銷花費。 常加班的朋友,卻沒能開始投資 金錢的價值在於你怎麼定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