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輕軌

2010/07/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文 林胤宏
在這邊介紹一下我搭乘了五年的柏林輕軌吧。
典型的車站,路中設置、側式月台、雙方向月台設在路口同一側,用透明玻璃增加空間跟候車安全感,輕軌外側依序是車道、停車帶、腳踏車道、人行道.....
和法國輕軌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車站名稱跟出口指示牌不設在候車亭裡頭,而是設在月台中央。
我們來看看資訊是怎麼呈現的,中央的區塊是站名,然後站名左上角是系統名稱(Tram)路線(M10)然後分成左右兩個方向,往左走會到XXX街,往右走會到XXX街,這個區塊上方是黃色線條,轉乘輕軌、S-Bahn 、公車,無障礙設施請往右走,這個區塊上方是黃色點點,是不是比較有邏輯性?
另外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這一根車站標誌,公車跟輕軌車站都一樣,上面有路線名稱、行駛方向、沿線車站、時刻表、車站附近地圖等資訊。
車站也是透明玻璃,頂部的天花板是太陽能電池,供應車站夜間照明使用。
候車亭的椅子,透明玻璃之間夾雜了一些廣告,但是還不至於像台北捷運那樣氾濫。牆壁上有一章柏林的大地圖(但是少了軌道運輸系統路線圖)。
角落還有一台資訊查詢站,不過不是查輕軌營運資訊的,而是柏林的吃喝玩樂資訊,還可以拿起電話跟客服人員直接詢問。
柏林輕軌車站的欄杆,除了區隔車輛跟旅客外,還設有透明玻璃避免下雨天,車子把水潑到月台上。
這是列車動態資訊系統,排列的方式比起台北捷運的跑馬燈,是不是很清爽,又能一目了然呢?
各位是不是覺得月台少了什麼東西?沒錯,自動售票機不在月台上,而是裝在車廂裡,為什麼不像法國裝在月台上呢?因為怕被破壞然後錢被幹走,此外基於經費與隱私權保護等種種理由,月台上沒有監視器,所以售票機裝在自己肚子裡最安全啦!
這是輕軌靠站的情形,各位可以注意到月台跟車輛底盤仍然存有高差,為什麼呢?因為輕軌列車的底盤高度,會隨著乘客的多寡而有變化,此外鋼輪的磨耗也會使列車底盤高度逐漸降低,因此月台與第一階之間必須預留一些高度,以因應這樣的變化。
那為什麼要因應這樣的變化?因為車門開啟時,是由緊貼車廂先往外平移,再側移或滑動至車門兩側,如果沒有預留淨空的話,車門底部將可能刮到月台受損。此外在高底盤列車的時代,上下列車需要透過階梯,如果第一階的高度低於月台高程,旅客可能在上車的過程中,因第二階比月台高的視線錯覺而踏空發生危險(這在台鐵屢見不鮮)。另外考慮到視障人士需要一定程度的高差,讓柺杖得知前方有變化,因此德國在輕軌的規範中規定,列車第一階的高度不得低於月台高,這樣的規定一直沿用到現在低底盤的列車上。
基於上述的原因,柏林決定將月台高度訂在22cm,預留約8公分的高差供鋼輪與鋼軌磨耗,以及因應列車載重的變化。
這是輕軌車站必備的無障礙坡道,柏林的在兩側還有扶手更便利使用。
鋪面的變化是德國人的強項,各位可以算算這一個區域有幾種的鋪面型式,每一個型式都有其功能跟特性喔。
輕軌月台的兩端各有一個出口,與路口臨接的,會用號誌控制行人穿越軌道,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這邊鋪面還有交通島高度的變化,標線型式、還有號誌燈桿設置的位置。
月台另外一端,不只跨越輕軌軌道,連跨越車道都採用無號誌控制的方式,這個乍看之下好像很危險,可是你不覺得這才是真正符合行人習性的動線?當然這並不是胡亂設置的,必須檢討安全視距、交通量、車速、行人量是否適合用這樣的方式。
另外一種無號誌控制的方法,是Z字型行人穿越道,行人跨過車道準備跨越軌道前,必須過一次轉折,引導行人看是否有輕軌來車。
這個就是視線被引導的情形,透過這個轉折,行人會先看到第一條軌道有沒有來車,避免貿然通過而發生危險。
然後再被引導看另一個方向的輕軌來車。這些設施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旅客跨越軌道時的安全性,比起單純的設置號誌,引誘沒耐性的旅客闖紅燈,這樣的設施在安全的前提下更符合人性化。
德國最近也流行用草坪軌道。不過他們還是精打細算,只有在重要路段會選用草坪軌道,跟鋪張浪費的法國人又不大一樣。
這個是我唸書城市的大眾運輸系統,跟法國比起來,你比較喜歡哪一種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胤宏
林胤宏
鐵路與航空愛好者。德國工程博士。台灣捷運專案工程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