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看電影】那部你沒看懂的金智英(82년생 김지영)

2023/05/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30幾歲的她在產子後,生活總是繞著家庭打轉,對體貼的丈夫來說甚是心疼與不捨。每逢過節返家,她時常擔心自己被婆家指責與怪罪,主動滿足婆婆的實質需要,壓抑自己真實的痛苦情緒,但她始終不明白婆婆心中的自己與回娘家的小妹有何差別,於是她生病了,就像變了一個人,述說自己的委屈。看著長期抑鬱的她,丈夫鼓勵她接受治療,卻未能告訴她真正的原因。在媽媽們的聚會上,她看到別人積極學習的樣子,回憶起過去工作的時光,重新燃起返回職場的想像,於是丈夫決定請育兒假,擔任全職奶爸,成全她的願望。然而,婆婆得知此事後,一聲責罵又再次讓她退縮,直到媽媽看到她發病的那刻,才意識到女兒和過去的自己如出一轍,心疼不已。醒來之後,她依舊不記得當下發生的一切,但卻對婆婆的責怪記憶尤新,甚至開始質疑丈夫的作為是虛情假意,讓丈夫不得不告訴她已然生病的事實,讓她對丈夫感到十分抱歉,於是決定為了女兒也為了丈夫,主動尋求協助,並在諮商的過程中撰寫了自己的生命故事。
看著婆婆給的禮物後感到不悅
因家庭壓力而無跡象發病
看到女兒發作後崩潰的媽媽
決定尋求諮商協助並開始書寫
82年生的金智英〉是以「傳統女性」為主軸,述說妻子與家庭的關係。

妻子(扛起家庭≠獨自承受)

作為原生家庭的次女,與從事教育的長女是同樣不受父親待見的對象,所以每當她看到作為老么的弟弟能夠獲得爸爸的偏愛時,總會對那份「禮物」有著強烈的執著,但無論是搭車被跟騷,又或職涯的決定,爸爸似乎都不願理解或支持她的選擇,導致她進入婚姻後也不願向家人表達自己的處境。與此同時,聯想到媽媽過去也曾為了小孩選擇忍受奶奶的惡言對待,對現今成為媽媽的她來說也是能夠感同身受的,不過「病態解離」也隨之出現在她的生命中。
「我始終都是外人」可能是許多傳統媳婦與婆婆發起戰爭後會出現的心裡話,但卻始終難以理解婆婆會有「我的兒子被你搶走」的錯覺,以及「兒子事業比較重要」的心態。的確,「生理女」在職場待遇與升遷制度都相當不完善,且從事「無薪」的家管不論在社經地位與經濟來源也都遠低於生理男,不過這是否等於妻子有義務「中斷」自己的生涯扶持丈夫,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換句話說,無論基於何種「選擇」都需要多加衡量自己的角色與能力。
是父母的女兒、是丈夫的伴侶、是女兒的媽媽、是公婆的媳婦。每個角色在不同階段所佔據的比重都不同,所需承受的責任也不同,所以當她能夠下定決心暫時放下「媳婦」角色對自我的影響,並為了扮演好「伴侶」與「媽媽」角色,而選擇接受丈夫的建議尋求協助的時候,不僅意味著長年壓抑的情感有了宣洩的管道,同時也賦予了自己抵禦惡意的勇氣,後來更是對自己的公開反駁表示滿意,是頗有意義的改變,可是實際上要辦到是需要時間練習的。

丈夫(扛起妻子=選對邊站)

看著妻子無意識用別人的角度述說自己的需求,使他決定與妻子共同分擔家庭的壓力,可是病情卻始終沒有獲得改善,導致他不得不去尋求諮商師的協助,可是對於該如何向妻子說明病狀並鼓勵就診,可謂傷透腦筋,但又無能為力,只好不斷想辦法遠離壓力源,不過妻子似乎更在意婆家對自己的評價,以致於他僅能繼續看著妻子受苦,直到公婆目睹媳婦的異樣行為後,他才選擇向媽媽坦露一切,而這也對妻子重回職場的決定有著不可逆的影響。
然而,即便他能夠為了妻子的身心健康選擇放下原有的工作,但得知此事的媽媽卻難以苟同媳婦的自私決定,導致妻子再次退縮不前,於是他決定直接告訴妻子病情,並再次支持妻子的期待,而這意味著他處於婆媳之間仍依舊堅定選擇妻子,而非「僅僅」只為自己著想的媽媽,可謂「伴侶同心風雨共行」的價值體現,不過實際上能夠以「彼此」為整體,且「目標一致」地相互扶持,並不容易。換句話說,原生家庭本因無權干涉兩人婚姻。
有時我們得接受自己需要違背他人的期待,才能找到「活」路。

傳統家庭動力(男強女弱

素質-壓力模式(Diathesis-stress model)主要應用於精神病理學,對精神障礙症的成因有一定的研究貢獻。簡單來說,當人的身體素質(如:基因遺傳、腦部異常)與外部資源(如:保護因子、危險因子)不足以因應壓力事件的刺激時,人便會容易引發心理疾病。特別是當傳統女性因「嫁入」男方家庭後的適應議題,又得面對丈夫可能「不理解」妻子的相處議題時,想維持身心健康真的很不容易,並別說要辦到「順暢」且「平行」的互動模式,更是難上加難。

心理動力取向(Nathan Ackerman

病理觀:整合個人內在的「精神分析理論」與強調人際關係的「系統理論」。將「家庭」的「功能不良」視為家庭成員間「病態」的互動結果,而引發目前家庭衝突的原因則是基於CL「早期」在原生家庭「未解決」的衝突經驗。
治療觀:會根據家庭成員的慣性模式(Family rule)來尋找家庭關係中造成功能不良的原因(Interlocking pathology),以及代罪羔羊(Scapegoat),並協助CL處理「過去」家庭的經驗(Introject)對目前家庭互動的影響,以確保家庭成員的基本權益能受到「公平」考量與尊重(Family ethics)。

延伸討論

「你就跟某某某一樣...」的話語是伴侶關係中時常脫口而出的指責,也是無益於處理此刻爭吵的回應,不僅會加強衝突的情緒張力,還會容易使問題的「責任」歸屬與焦點被轉移,對關係維繫來說並非善事,所以倘若試著帶入情境思考,你可能會用什麼方式來因應衝突呢?
歡迎留言述說你的想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