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出建築》看建築與生活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代藝術館MoCA
對於非建築專業的筆者來說,建築僅僅是遮風避雨之用。看到此展目的為顯現出建築除了實用以外的功能,便產生了興趣。
所謂「超出建築」是相當宏大的願想,將建築視為連結不同藝術領域的節點,這個企圖在此展的藝術家名單中便凸顯出來:與田中央合作的七位藝術家中,僅有田中央創辦者的黃聲遠,以及林聖峰,真正身處建築生產體制內。
第一個展間的藝術家介紹區
第一個展間的藝術家介紹區
從入口走進展覽後,像是漫畫扉頁的角色介紹頁一樣,洋洋灑灑地把七位藝術家的生平和簡歷貼在展牆上,並附上七位藝術家的影片。文字加上影像的介紹,顯得一版一眼,但若不了解這些藝術家的背景,也就沒辦法通透此展意圖跨出建築師視角的想法了。
導演、當代藝術家、舞者、策展人⋯各種職業和頭銜組在一塊。策展人在展覽採訪影片中說,此展不以傳統建築展形式策劃,希望觀者能以更有交互性、討論性的方式,使觀眾接觸到田中央的建築,且引發「建築是什麼?」的討論。
的確,除去開場的「角色介紹」以外,其餘的展區都像是普通的藝術家聯展。這些作品就算不以「建築」的視角統合,也可以在別的主題底下串連起來。可看完策展人的採訪影片後,才發現原來策展意圖是希望讓田中央的建築,藏身於各個藝術家的作品中,因此,實際將建築模型展出的只有最後一個大展間。
此展中,蔡明亮的作品完美結合鄉土意象和建築的題旨。
蔡明亮《沙》
蔡明亮《沙》
《沙》位在一樓到二樓的樓梯中間,為蔡明亮一貫的緩慢電影,《行者》的第八部。以兩幅長條水墨畫作貫穿兩層樓。畫面中的僧侶身穿高飽和的紅袈裟,踽踽獨行於荒涼的砂地上。長鏡頭拉長觀眾的感知,僧人的步履優雅且鎮定。
有趣的是,上樓時看著僧侶緩緩邁出的步伐,彷彿自己也遊走於北海岸的沙丘之上。美術館的畸零地就此成為一處幻想的沙地。
《宜蘭》展間裡除了60分鐘的錄像,拍攝宜蘭菜市場內肉飯的場景外,也在面朝門口的牆上繪製了稻田、山巒之景,以稚童般樸素的筆法,配上鮮活的用色,再加上錄像中的市場聲絡繹不絕,一晃眼,似乎真的置身宜蘭田間。
《宜蘭》這部錄像作品集中於拍攝一間肉飯的攤販。鏡頭穩穩地在原地,不入侵、不移動,單靠畫面中人物的神情便能感受到蔡明亮眼中的「宜蘭」,記錄下市井小民不加掩飾的神情、肉舖老闆工作得泛紅的熱情面容。畫面也轉換到小河、田野、路邊攤販⋯⋯同樣以固定的長鏡頭將畫面中的所有細節囊括其中,構築出一副宜蘭光景。
展間中的椅子選用的是傳統中美術館不常使用的鐵製小椅,可以一疊疊起來,有時也出現在辦桌等場合。不確定是否為有意之佈置,但一走進展間,聽見蟲鳴鳥啼、看見山景以及被觀眾挪得有些零亂的鐵椅,總覺得這個空間已跳出美術館而獨立成為另一個幻想中的宜蘭。
除了以上兩件以外,蔡明亮還在入口處展出《出去走走》這件作品。最初直接在一樓觀看時,並未留下多大的印象,可走到最後一個展間後,才看到一面玻璃地,往下看便是搖曳的田野。
站在大展間中央的建築上,往下凝望:望過了金屬支架和玻璃地面,最終回歸蔡明亮《出去走走》裡頭的「田中央」。用此一概念理解的建築,不單單是生活實用之工具,更像一個鷹架構成的畫框,或相機的觀景窗。
中央的建築支架上有個小看台,站在上方能將所有的模型收進眼裡,但更重要的是,能直面展場中唯一的一扇窗。唯一的看台為何是延伸到窗戶所在處,而非其他作品、或建築模型前?這要回歸到策展人的願望上:
此次展覽大量地運用了當代館本身的建築特性,尤其是窗戶,能感受到策展團隊有意地把自然光和窗外景色納入展覽元素中。也正如策展人所說的,生活中的建築只是背景,不是主角。因此,建築展中的建築不一定指的只是模型,連美術館本身,都可以納入展覽的範圍內。
江國梁《游水》一樓
江國梁《游水》一樓
將當代館特性運用得淋漓盡致的莫過於江國梁的《游水》了。從一樓向上延伸,起初只看得見牆面上的螢幕,以及打在樓梯牆上的投影。可走到二樓走道後方時,就能發現作品剩下的一半部分:
江國梁《游水》二樓
江國梁《游水》二樓
二樓地面上的泳者投影,以及同一個樓梯間裡,樓梯上又一個投影。在水中暢遊的影像總共有四個,共組為一個完整的敘事。僅管館方介紹上媒材的部分只寫了「影片」,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多頻錄像,也是一個精心安排的空間裝置。
類似於畢卡索立體派的作法,把不同視角的物件全部呈現於同一畫布上,到了當代,江國梁選擇將游泳中的不同視角,分攝為四個影片,在一個扭曲的空間中呈現出來。
從一樓牆面螢幕上的水中視角,到二樓地面上是從上往下俯視的,二樓地面上符合觀眾俯瞰的視角,已經有數不清的藝術家嘗試過,可江國梁不是點到為止,他又加上樓梯間內兩組互相對照的錄像。樓梯間牆面和樓梯上的投影,其實是相同的影像內容,只是這種把投影角度翻轉,並且限制觀眾行動範圍的安排,亦增添不少作品的層次。
《超出建築》的理想,或許需要由非建築生產領域的一般民眾參與其中,一同感受生活中理所當然存在的建物,經過展覽的編排,是如何融洽地與生命產生連結。此展的藝術家不帶有高高在上的作態,反而是將生活的赤忱剖開,邀請觀眾一同踏於其上。
avatar-img
18會員
58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在李旭彬有意建構的這座肖像「墳場」中,這一趟趟往復的旅途,他以黑白底片攝影的媒介將「一路上的風景」大肆收進底片中,拍攝紀錄影片中所見之團隊跋山涉水的艱辛,在成品中被刻意忽略了,攝影的主觀性被吞噬,景色如博物館式地陳列,藍得清澈、藍得毫無情緒,在讚嘆其美妙的同時,卻不禁冷汗直流。
在展覽的論述裡頭,陳伯義寫了一句「人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影子。」我想這能作為理解《石人》系列作品的一大出發點。 觀看作品時,絕不會將其中的「人影」想成一道影子,儘管我們都清楚,它徒有輪廓,和似是而非的動勢,但它主導了整個畫面,一切戲劇張力和版面勾劃都因其而生,又順應它的線索,群起舞動。
整個展場都像是一個建構中的遊戲場景,木板製作的假草叢,營造出劣質的RPG遊戲感。一塊塊細碎的行走空間被木板切割開來。木板上刻意留著去背後的灰白方格,彷彿在暗示每個板子都是圖層的疊合,使得整個空間更加擬真、又非真。
展覽人山人海的背後因素,更甚也源自於人類對於奇觀的追求。追尋此類暴虐的、盛大的、獵奇的影像和視覺刺激,是許多藝術領域的共通現象。 此展一方面帶來奇觀,另一方面又在奇觀中深埋對於「後人類」的隱憂。整個展覽充斥「恐怖谷」的不適感。正是這種下意識的排斥心理,才使得展覽意圖傳達的問題有了討論的餘裕。
快樂怎麼會跟哀傷差不多呢?狂喜怎能拿去和午後的閒散漫步做對比呢? 於是我明白了,他是站在比我們都還要高的維度去看世界上的情緒。知曉世界的一切之後,狂喜和悲憤都一樣輕盈,每天都有人在死去,也有胎兒降生。每一份情感都同等地沈重,卻也同樣微不足道。這造就了他的從容。
⋯⋯可以扣合到克拉伯耶在創作論述中提及的「物質的歧異性」。在他的作品中,水與火可以融合,他在美術館裡打開了一道罅隙,凝固的分秒在此處匯聚,每個踏入其中的觀眾都被一種冥冥之中的偶然捕獲。
在李旭彬有意建構的這座肖像「墳場」中,這一趟趟往復的旅途,他以黑白底片攝影的媒介將「一路上的風景」大肆收進底片中,拍攝紀錄影片中所見之團隊跋山涉水的艱辛,在成品中被刻意忽略了,攝影的主觀性被吞噬,景色如博物館式地陳列,藍得清澈、藍得毫無情緒,在讚嘆其美妙的同時,卻不禁冷汗直流。
在展覽的論述裡頭,陳伯義寫了一句「人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影子。」我想這能作為理解《石人》系列作品的一大出發點。 觀看作品時,絕不會將其中的「人影」想成一道影子,儘管我們都清楚,它徒有輪廓,和似是而非的動勢,但它主導了整個畫面,一切戲劇張力和版面勾劃都因其而生,又順應它的線索,群起舞動。
整個展場都像是一個建構中的遊戲場景,木板製作的假草叢,營造出劣質的RPG遊戲感。一塊塊細碎的行走空間被木板切割開來。木板上刻意留著去背後的灰白方格,彷彿在暗示每個板子都是圖層的疊合,使得整個空間更加擬真、又非真。
展覽人山人海的背後因素,更甚也源自於人類對於奇觀的追求。追尋此類暴虐的、盛大的、獵奇的影像和視覺刺激,是許多藝術領域的共通現象。 此展一方面帶來奇觀,另一方面又在奇觀中深埋對於「後人類」的隱憂。整個展覽充斥「恐怖谷」的不適感。正是這種下意識的排斥心理,才使得展覽意圖傳達的問題有了討論的餘裕。
快樂怎麼會跟哀傷差不多呢?狂喜怎能拿去和午後的閒散漫步做對比呢? 於是我明白了,他是站在比我們都還要高的維度去看世界上的情緒。知曉世界的一切之後,狂喜和悲憤都一樣輕盈,每天都有人在死去,也有胎兒降生。每一份情感都同等地沈重,卻也同樣微不足道。這造就了他的從容。
⋯⋯可以扣合到克拉伯耶在創作論述中提及的「物質的歧異性」。在他的作品中,水與火可以融合,他在美術館裡打開了一道罅隙,凝固的分秒在此處匯聚,每個踏入其中的觀眾都被一種冥冥之中的偶然捕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台灣藝術家陳怡潔於公於私對臺南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南藝大」完成藝術博士學位,跟著愛好美食的爸媽也常會想起這裡的牛肉湯和玉米;更不用說這次為了『靈動的目光』光雕創作,尤其 「眾神之都」之稱的臺南府的廟宇,卻是走它千遍也不厭倦。    於是
Thumbnail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Thumbnail
去北師美術館看「蔡明亮的日子」,展場的文字是手寫在展牆或斑駁的紙面上,空間中散佈著一些擺飾、舊椅子,和幾幅他畫李康生、亞儂和椅子的油畫。走在裡面有一種奇妙的感覺,讓我想起他的電影,以及一些感動的地方。
Thumbnail
繼《來美術館郊遊》與《無無眠》,2023年蔡明亮導演再次走入北師美術館,有別於前兩檔作為「在美術館裡重新打造另一電影場景」的展覽,《蔡明亮的日子》更像是引領觀眾翻閱導演的私人日記,親身瀏覽何謂生活即電影、如此密不可分的創作歷程⋯⋯
Thumbnail
​ 台灣藝術從西元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發展至今、經過國際經驗洗禮,台灣藝術產業更有機會和條件走向豐富多元的發展。藝術機構更是不再侷限於博物館內。藝廊對於台灣本土藝術市場帶來 秩序化與透明化的效果,對快速成長的產業具有規範與引導的力 量,這篇來介紹一家整合藝文單位展覽與畫廊之藝術收藏與欣賞資訊的紅野畫廊
Thumbnail
集結22位藝術家近百件作品,藉由傳統園林學中的「透景線」佈局概念,以生機萬物與崇偉自然的「遠景」,平視歷史進程、地景變遷、族群認同之「中景」,最後回到內在衝突、夢靨、妄念與慾望等「近景」,意識形態濃厚的策展,雖然概念我並不十分理解,但有好幾件藝術作品都讓我覺得十分驚豔,從頭到尾仔細的觀看了兩次。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台灣藝術家陳怡潔於公於私對臺南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南藝大」完成藝術博士學位,跟著愛好美食的爸媽也常會想起這裡的牛肉湯和玉米;更不用說這次為了『靈動的目光』光雕創作,尤其 「眾神之都」之稱的臺南府的廟宇,卻是走它千遍也不厭倦。    於是
Thumbnail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Thumbnail
去北師美術館看「蔡明亮的日子」,展場的文字是手寫在展牆或斑駁的紙面上,空間中散佈著一些擺飾、舊椅子,和幾幅他畫李康生、亞儂和椅子的油畫。走在裡面有一種奇妙的感覺,讓我想起他的電影,以及一些感動的地方。
Thumbnail
繼《來美術館郊遊》與《無無眠》,2023年蔡明亮導演再次走入北師美術館,有別於前兩檔作為「在美術館裡重新打造另一電影場景」的展覽,《蔡明亮的日子》更像是引領觀眾翻閱導演的私人日記,親身瀏覽何謂生活即電影、如此密不可分的創作歷程⋯⋯
Thumbnail
​ 台灣藝術從西元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發展至今、經過國際經驗洗禮,台灣藝術產業更有機會和條件走向豐富多元的發展。藝術機構更是不再侷限於博物館內。藝廊對於台灣本土藝術市場帶來 秩序化與透明化的效果,對快速成長的產業具有規範與引導的力 量,這篇來介紹一家整合藝文單位展覽與畫廊之藝術收藏與欣賞資訊的紅野畫廊
Thumbnail
集結22位藝術家近百件作品,藉由傳統園林學中的「透景線」佈局概念,以生機萬物與崇偉自然的「遠景」,平視歷史進程、地景變遷、族群認同之「中景」,最後回到內在衝突、夢靨、妄念與慾望等「近景」,意識形態濃厚的策展,雖然概念我並不十分理解,但有好幾件藝術作品都讓我覺得十分驚豔,從頭到尾仔細的觀看了兩次。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