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模型-3

2023/04/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 潛意識會不會有觀察者效應?
接續想討論的,是有關精神分析的技術。前述曾提過,精神分析的治療目標在於使潛意識意識化,因此如何挖掘出潛意識,就是精神分析師的重要工作。主要的治療方法和技術,有自由聯想(佛洛伊德)、積極想像(榮格),以及夢境分析和防衛機轉的詮釋。
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可見的問題:如何解讀都是由分析師說了算。事實上精神分析學派之所以會被主流心理學界詬病,有一部分就是因為它的詮釋過於主觀,缺乏理論證據。潛意識的解讀也是如此,想要證明分析師的詮釋是否正確,除了病人自陳以外沒有其他辦法,然而其一病人會受分析師的影響,其二病人的精神狀況也不一定正常,自陳的可信度存有疑慮。
有時候病人講出他的想像和夢境,分析師給出詮釋結果,你會不由自主地懷疑,病人的潛意識真是這樣想嗎?假設分析師受過嚴謹的訓練,深諳夢境原理且不輕易做出詮釋,這樣的疑慮依舊會存在——畢竟真實生命經驗往往充斥複雜的變數,能被清楚講明的單一因果線幾乎不存在,這是分析師作為外人(聆聽者)很難通盤理解的。
因此我個人傾向的治療過程,應該是分析、討論、再分析、再討論,這一點提出人際歷程理論的蘇利文(也是一名精神分析師)就給出過精確的示範。他提出了「矯正性情感經驗」,首先分析師要辨識病人的情緒和狀態,接著病人自我分析、諮商師給出詮釋,雙方就可能相同或不同的部分進行討論。在我看來這樣的分析才更能夠切中核心。
心理治療領域曾經臭名昭著的「恢復性記憶運動」,則再次驗證了詮釋與真實之間可能發生的偏離。Yalom就認為恢復性記憶運動可能導致「虛假的回憶」,當病人被治療師告知自己可能經歷過某些創傷性事件(幼年時被性侵或猥褻),但因為太過痛苦而被壓抑,病人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記憶,並從而產生虛假的回憶。
這樣的結果無疑是極可怕的,病人會經歷到不存在的創傷,回憶中的他人更會因此受到無辜的指控。以現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這叫做記憶的「再建構」,過去的記憶不會一成不變地停留在腦子裡,它需要偶爾浮出來回想,然而每次這個重新回想的過程都可能扭曲掉一部分細節,從而逐漸脫離原本真實的樣貌。
在精神分析師做出明確的分析以前,潛意識的內容根本無人知曉,連被分析者本人也無從了解(不然就不叫潛意識了);然而當分析師做出正確的詮釋後,該潛意識的內容便會變得明確。然而這「明確」的內容到底有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根本沒有人能說清楚。
比如Breuer分析Anna O之所以會有無法行走的症狀,是她長時間承受照顧父親的壓力,潛意識為了躲避這樣的責任(但因為不符道德而被意識拒斥),讓自己從照顧者的身分轉為病人;而Anna O的症狀在詮釋結束後馬上得到好轉,這種症狀如今在臨床上稱之為「轉化症」。
Anna O是精神分析治療相當著名的成功案例,然而Anna O本人的症狀並不止於此,還有幾項是Breuer未能解釋的,比如精神恍惚、暫時性失音,他真的全然理解了Anna O的潛意識世界嗎?還是其實他只觀察出其中一小部分,而那些未被解釋的,依舊沉在潛意識的大海裡呢?
自由聯想就像是一把未知的鑰匙,我們透過這種方式窺探潛意識的世界,但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只有當下看到的內容,又或者說被分析師引導出來的內容,至於在觀測以前,潛意識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我們並不清楚。不過我相信潛意識本身,絕對比當前已被我們所了解的部分還要更加廣闊及複雜。
(相關資料:關於Anna O)
5會員
2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