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模型-4

潛意識模型-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3. 本自超的套用

根據佛洛依德的觀點,他所提出的「意識、潛意識」和「本我、自我、超我」,分屬兩個不同的理論,我認為這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動力」。前者是一種全有全無的階層差異,且以能否意識到作為區分標準;後者則是一種動態的拮抗,重點在個人慾望和道德成規間的協商。

照這個邏輯,比較這兩種概念並沒有意義,因為它們最一開始作為劃分的標準都是不同的;但如果,我們把集體潛意識加入原有的潛意識體系,這樣的比較就會瞬間有意思起來。

意識對應到現實的自我潛意識對應到涵蓋慾力的本我集體潛意識對應到規範性的超我──這樣的概念並不符合榮格的設定,但在新模型上能夠有很好的套用。如果要用冰山理論解釋本自超的概念,由上到下會分別對應到「自我(意識)-本我(潛意識)-超我(集體潛意識)」,但這就與前述提及的拮抗概念有所矛盾;套用在新模型上,我們可以模擬想像一下:超我的約束(集體潛意識)是早先便存在於畫作上的背景,本我(潛意識)代表隱藏在畫作背後不可明說的慾望;現實原則的自我(意識)必須考量到原始背景的前提和潛藏起來的慾力,最終形成畫作的本體。

不過需要考量的是,超我能否直接等同集體潛意識尚且存有疑義。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的內容是原型(archetype),是一個初始、模糊的共通性元素,經過個體的詮釋和理解而被化作明確的概念或規則;從這個角度理解,超我和集體潛意識的差異體現在個人現象場的詮釋,被意識到的外界規則變成超我的一部分,未意識到的則仍屬於集體潛意識的範疇。

(想詳細了解甚麼是原型的可以點這:)


若是這樣,那我們可以對先前的模型做出修正:將牆壁的區塊再劃分成牆體和油漆,不可見的牆體是集體潛意識,表露在外的則是超我,合在一起的整體則說明了外界(社會規範)如何從表裡影響個體的思考和行動。

另外,潛意識與本我在概念上也稍有不同──本我的驅力不僅存在於潛意識,同時也有顯現於意識的層面,換句話說,本我的概念比潛意識更大──潛意識屬於「門後」的內容,而本我則是門這個本體,是人天生對探索隱藏事物的原始慾望。

新修正的模型

新修正的模型


avatar-img
黃詠翰的沙龍
6會員
2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詠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總是在意「錯過了什麼」,遠大於自己已經擁有的。 有這樣的想法是理所當然的,畢竟缺少的部分就是那樣舉目可見——我們要花上半天的時間,才能整理出一年下來,自己到底收穫、學習了什麼;但只要幾秒,就足夠那一大堆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從腦袋裡一股腦兒衝出來。
人在感受到挫折和痛苦的時候,通常會怎麼做? 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有一類人,他們選擇在痛苦的感覺出現時,把精力投注到事業上,透過發憤努力的方式,來換取生涯上的回報。他們避開自己的焦慮,得到社會意義上的成功;回首自己的人生功績,也有很多滿足跟愉悅。這種因應之道,我們統稱為「昇華」。
接觸客體關係到現在已經好一段時間,也聽過很多教授、老師講述這兩個人的理論,但每一次都是好像懂了,卻又有哪個說不清的地方沒有很理解。後來我發現之所以如此,在於課程總是聚焦在「內容」,即克萊恩的理論是甚麼、實務上做了甚麼;溫尼考特的理論如何、實務上又如何……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讓兩人發展出這樣的理論?
人總是在意「錯過了什麼」,遠大於自己已經擁有的。 有這樣的想法是理所當然的,畢竟缺少的部分就是那樣舉目可見——我們要花上半天的時間,才能整理出一年下來,自己到底收穫、學習了什麼;但只要幾秒,就足夠那一大堆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從腦袋裡一股腦兒衝出來。
人在感受到挫折和痛苦的時候,通常會怎麼做? 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有一類人,他們選擇在痛苦的感覺出現時,把精力投注到事業上,透過發憤努力的方式,來換取生涯上的回報。他們避開自己的焦慮,得到社會意義上的成功;回首自己的人生功績,也有很多滿足跟愉悅。這種因應之道,我們統稱為「昇華」。
接觸客體關係到現在已經好一段時間,也聽過很多教授、老師講述這兩個人的理論,但每一次都是好像懂了,卻又有哪個說不清的地方沒有很理解。後來我發現之所以如此,在於課程總是聚焦在「內容」,即克萊恩的理論是甚麼、實務上做了甚麼;溫尼考特的理論如何、實務上又如何……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讓兩人發展出這樣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