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模型-1

2023/04/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開始之前,容我先解釋之所以寫這個主題的前因後果。
我自己在精神分析領域的學習有三個不同階段:最早是主流心理學界認知的「心理動力論」,一方面肯定該論點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同時也提出幾項弊端,包括缺乏實徵研究支持、潛意識難以探索等等。對主流心理學界來說,精神分析是曾經盛極一時、如今卻日薄西山的往日舊夢。
以另一個角度重新看待精神分析,是在我修習外文系《精神分析與文學》這門課的時候。外文系對心理學發展的脈絡固然不甚了了,但從文本出發的觀點還是給了我相當大的啟發——包括佛洛依德試圖透過文學驗證他的理論,尋找潛在的共鳴與同行者;以他的病人為例子,闡述潛意識及防衛機轉的運作。在這裡我看見一個新理論誕生時,如何摸索、嘗試讓大眾接受,並逐漸形成有影響力的重要論述。
不過對整個精神分析派典有完整了解,還是在我學習心理諮商的時期。心理諮商大概是精神分析極少數目前還尚存一點靈壓的區域了(笑),這一方面是因為佛洛伊德開啟了心理治療的先河(當然更早期還有Breuer等人,但終歸是Freud的精神分析研究才讓心理治療成功進入大眾視線);另一方面則是他的後繼者,包括阿德勒、榮格、拉岡、蘇利文、寇哈特、霍妮等人,雖然他們都陸續脫離佛洛伊德的理論框架,建立屬於自己的心理治療學派,但包括心理動力、意識和潛意識、夢境研究這些都依然被保留下來。就算是存在主義大師Yalom這類反對精神分析的學者,多數也會認同這部分理論的貢獻,雖然性心理那一塊(說好不提的)…但終究還是有些可取之處啦。
總之呢,就是趁這個機會闡述一些自己對精神分析的理解,裡面會摻雜一些個人主觀的看法和偏好,大家也就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
潛意識理論有兩個相當重要的模型——即是佛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論模型,以及卡爾榮格去除前意識、加入集體潛意識的修正模型(見圖一)。Freud的本意是「存在卻無法覺察的想法」,透過看得見的「冰山之上」與看不見的「冰山之下」,區分出「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三者的差異在於能否被個人發掘,我認為是相當精闢的比喻。
圖一
而榮格為了強調他的集體潛意識理論,刪除了作為緩衝區的前意識(支持前意識的證據確實不多,但主要原因應該是沒人在乎它QQ…說不定Freud也是拿它來湊數的),而在潛意識底下又加入了集體潛意識。
不過這很快衍生出新的問題——如果用冰山來表示隱藏程度的話,集體潛意識真的在潛意識之下嗎?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既然兩者都無法被我們所知覺,那這樣的區別又是如何被定義出來的呢?
抱著這樣的困惑,我思考並嘗試修正了一下榮格的模型:
我們可以把集體潛意識想像成牆壁,作為最原始基礎的背景,無法被獨立改變或破壞;意識則是牆壁上的壁畫,能夠被塗改也可以加入新的內容;潛意識則是隱藏在畫作裡面的「暗門」,可以是門、窗簾或陰影,那些隱於遮蔽物後、未曾顯露出來的內容。(圖二)
圖二
需要特別解釋的是,這個簡易模型是二維的——如果到牆壁後去看,是看不到那些潛意識內容的,那些內容僅存在於某個無法被外界觀測的空間;而如果用某些方法得到了開門的鑰匙,畫作內的門被打開了,那它也就變成了意識內容,成為畫作的一部分。換句話說,精神分析透過自由聯想、夢境分析這些技術,本質上就是為了找到開門的「鑰匙」,讓潛意識被意識化。
-----(未完待續)-----
5會員
2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