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已有先驅者通過「原型」概念來看塔羅牌中的22張大牌,這一方面帶給塔羅牌一條不是理解牌義也不是訴諸神秘的研究路徑,另一方面,塔羅牌也許也反過來給了榮格所提出的理論一個門檻較低的實踐機會。
如果我們可以在體會榮格豐富思想的同時,亦在塔羅實踐之中真正落實於生活,並也在塔羅實踐之中深化榮格的豐富思想,這樣的循環性值得探索。
於此我將展開冒險,試著把這個較難捉摸的「原型」概念以過去所學來展開。比較是自己的思考筆記,以書寫鍛鍊,讓自己可以在這個主題上多明白一些。
並想試著跟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們討論:原型背後的思想可能不局限於人類心靈的領域(或是心理學),而是指向一種對於「存有(being)」的嶄新認識(knowledge)。
因為不能夠以一種對象化的方式來認識原型,使得要理解原型首先就在要求著一種認識論上的轉換。
二、
我並非榮格心理學的研究者,僅是機緣下自我任命為二十世紀後半法國哲學的學徒,我的研究是一位法國哲學家的一本主要著作。
這位哲學家叫做西蒙東(Gilbert Simondon),恰巧與榮格使用同一個術語「個體化(individuation)」,但西蒙東在「存有」的層面上去使用這個詞,而非人類心靈的領域。另一個恰巧則是與榮格共用了結晶學的範式。
如《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作者安妮拉‧亞菲所提:「榮格把原型本身比作為「水晶軸向系統(axial system of a crystal)」可以說它就像可以在母液中預先形成水晶結構一樣,儘管它本身並不是一種物質的存在。」
這段引文稍後我會做分析,先略讀後可以發現榮格採取了一個特別的路徑,比較不是從神話或個案中挖掘心理原型,而是類比到了結晶化的運作。
不過須先注意這不是一種實質性上的類比,因為原型在引文中已經表示不是物質性的存在,因此,這比較是一種操作上的類比,這部份之後會展開。
榮格這樣的類比也已經默默地隱含著,如果這種運作不只是侷限在人類心靈的領域之中,也出現在物理化學的運作裡。在兩個這麼不同的領域中都體現了這個運作,暗示著我們可能從中反思出一種「存有」的運作方式。
三、
榮格發現了這種獨特的存有運作之後,返回到心理實務之中展開豐碩的成果,那麼西蒙東則是深入的分析這個範式,以此讓另一種嶄新的認識方式被迫顯出來。
西蒙東的哲學強調:以一種過往的實體性的認識,我們只能夠認識晶體作為「個體」的屬性,但「結晶化」的動態生成我們認識不到,所以反過來強迫我們的認識方式必須要革新。
於是我們有了一種認識「個體化」(在結晶學中對應到結晶化)的認識,或說認識生成(genesis)或流變(becoming)的認識。
本文的操作是,第一步,我會去以西蒙東曾經展示過的認識方式來展開上段引文中,讓我們對於結晶學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以此讓這種嶄新的認識方式可以被凸顯出來,進而更加明白到底怎麼認識「原型」。第二步,我會分析榮格在談論「母親原型」時的段落,通過榮格的論述手段的剖析,去展示我們可能怎麼以嶄新的認識方式去認識母親原型。
這一次的書寫只侷限在,榮格將原型類比於結晶學的這個關鍵點上,看看以從西蒙東那裡得到的思考運動是否有可能帶來更多具創造性的交流討論。
四、
對於我而言,西蒙東緊咬著這種嶄新認識論去做了展開,讓我們能夠去跟從文本徹底的改換我們認識的方式,相對的,榮格的大量的分析與對於自我心靈的體察則給予了我許多實踐上的體會。
西蒙東的論述鋪陳是以物理領域開始,而後在到生物領域與心理集體-領域,因此論述基礎是在於物理領域(包含土磚製作、結晶學、光電效應,量子力學等⋯⋯)這無疑需要另一種別樣於心靈體察的敏銳,雖然這物理與心理的運作都是可以互相類比的。
因此,行文至此,仍還是希望可以強調,這樣的認識上的轉換「必需要通過個案來進行」,通過在認識個案的生成的時候,轉變我們認識的方式。
但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以從物理學個案,也可以從心理學個案,甚至也可以把自己的心靈作為個案。在此觀點下,無疑塔羅牌將是一種門檻較低的入口,可以通向心靈的個案(包含自己的心靈)。
但我們不是止步於認識個案,而是還能去反思性地打開之中一種嶄新的認識,並且通過這樣的認識,我們發現世界不是靜止不動,而是不斷的在生成與流變。並且這些差異的流變中,弔詭的,有著重複的原型。
以上是第一部分,謝謝,懇請私訊指教或討論。
(這次的寫作的規模以臉書的文章來說稍大,且需配合自己的心力與步調,所以會分篇分享,歡迎追蹤。非學術研究,僅供討論。概念引用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