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來推薦一下前天從新北市圖預約到的電子書《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

我才看完前兩章,就覺得對認識自己很有幫助。

你是內向型人嗎?

書中列了一些題目,幫助你判定你是屬於以下哪一類型的人:

◆極端內向

◆既內向又外向

◆外向型過測試,我發現我是既內向又外向的人,看似矛盾卻不矛盾。

因爲內向型人的精力有限,需要減少外界刺激的獨處空間以恢復精力,但在精力充沛、自己熟悉的情境下,可以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就會給人外向的感覺,然而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通常會在腦海裡處理來自外界的資訊,此時會給人疏離冷漠的假象。不理解的人,就會覺得內向性格的人很怪。

由於內向型人只佔人口比例的25%,所以是少數民族,在以外向型性格為主導的世界裡,常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為了融入世界,被迫改變自己。且因佛洛依德的學說影響,外向性格被看作是「好」的,而內向性格則是不被鼓勵的,甚至帶有負面意涵,所以造成不但外界對內向者有錯誤的看法,連內向者都覺得是不是自己有問題。

在前兩章中,我了解到我的一些行爲只是因為性格的關係,書中有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許多內向者的狀況。

有位女士對園藝有興趣想要弄個花園,但考慮到弄花園要了解土壤性質、日照情況,還有日後整地、澆水施肥、除草、除蟲的維護,還要頂著烈日工作⋯後來她評估了自己工作與生活的狀態,覺得自己不會有那麼多精力,最後只在空地的一角栽了幾株植物。

外向性格者不同,想要弄個花園 ,就已經跑去買種子,馬上準備種下去了。

我覺得我真的就像前者,會先預想好情況,再來想想要怎麼做比較好,然後常被說想太多。

但作者說內向者只佔人口四分之一比例是有原因的,內向者適合運籌帷幄的管理,外向者適合執行,而需要執行的具體事務較多,所以人口數也較多。

以此來看,兩者該是互補協調的,而不是好壞對立的。

內向者喜歡少數而深刻的人際關係,外向者需要大量的外界刺激才能維持能量,所以喜歡聚會閒聊,熱鬧開心。而內向者也喜歡社交,但通常人數不會太多,也傾向較安靜的場合。

只看了前兩章就得到這些訊息量,想來此書還有更多資訊,如果你也懷疑自己是不是內向者,可以看看這本書喔!說不定有些內容會讓你鬆口氣:「原來我不是有問題。」

本書的好處:

◆幫助了解自己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

◆幫助內向性格者了解自己並提供和外向者相處的策略

◆幫助外向者理解內向者,促進彼此和諧

如果你對了解自己有興趣,可以看看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喬宜思的觀察筆記的沙龍
64會員
177內容數
這裡收錄我的手繪、手寫作品,以及各類讀書心得,和早期部分極短篇,鋪展出極個人的創作及閱讀之路。
2024/06/22
這幾天慢慢在看《大武山下》,看到其中一小段: 「孤寂,是存在的本質。任何一個人的『心』,都是52赫茲的深海鯨魚。九十四歲的老人跟十四歲的少女,孤寂感是一樣的,就好像只要是皮膚,割一刀就會流血。」 日前在想關於「孤獨」的事,心裡浮現莊子的無何有之鄉,覺得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一塊不被任何人所了解
Thumbnail
2024/06/22
這幾天慢慢在看《大武山下》,看到其中一小段: 「孤寂,是存在的本質。任何一個人的『心』,都是52赫茲的深海鯨魚。九十四歲的老人跟十四歲的少女,孤寂感是一樣的,就好像只要是皮膚,割一刀就會流血。」 日前在想關於「孤獨」的事,心裡浮現莊子的無何有之鄉,覺得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一塊不被任何人所了解
Thumbnail
2024/05/31
你知道植物也有意識嗎?而且也能和其他生物,甚至自然現象溝通? 前陣子看完這本有趣的書,讓我對於植物有更多的認識,並且覺得動植物溝通挺有趣的,還曾動念想學學看,但發現好像要花不少時間和心力練習,覺得目前沒有這樣的條件(畢竟興趣太多了),所以打住。 緣起是看了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節目中,訪
Thumbnail
2024/05/31
你知道植物也有意識嗎?而且也能和其他生物,甚至自然現象溝通? 前陣子看完這本有趣的書,讓我對於植物有更多的認識,並且覺得動植物溝通挺有趣的,還曾動念想學學看,但發現好像要花不少時間和心力練習,覺得目前沒有這樣的條件(畢竟興趣太多了),所以打住。 緣起是看了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節目中,訪
Thumbnail
2023/12/17
看到今天的《生命之書》,又覺得很有共鳴。 從ㄧ月看到十二月,每個月的主題都不一樣,這個月的主題和宗教、上帝、冥想有關,是我有興趣了解的部分,看了之後,和我的以往的觀察還很ㄧ致,難怪我無法進入任何一個宗教體系。 以前年少時就好奇,如果爭戰的雙方都有宗教信仰,那神會幫誰?後來才明白,所有
Thumbnail
2023/12/17
看到今天的《生命之書》,又覺得很有共鳴。 從ㄧ月看到十二月,每個月的主題都不一樣,這個月的主題和宗教、上帝、冥想有關,是我有興趣了解的部分,看了之後,和我的以往的觀察還很ㄧ致,難怪我無法進入任何一個宗教體系。 以前年少時就好奇,如果爭戰的雙方都有宗教信仰,那神會幫誰?後來才明白,所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來推薦一下前天從新北市圖預約到的電子書《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 我才看完前兩章,就覺得對認識自己很有幫助。 你是內向型人嗎? 書中列了一些題目,幫助你判定你是屬於以下哪一類型的人: ◆極端內向 ◆既內向又外向 ◆外向型過測試,我發現我是既
Thumbnail
來推薦一下前天從新北市圖預約到的電子書《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 我才看完前兩章,就覺得對認識自己很有幫助。 你是內向型人嗎? 書中列了一些題目,幫助你判定你是屬於以下哪一類型的人: ◆極端內向 ◆既內向又外向 ◆外向型過測試,我發現我是既
Thumbnail
如果你能從這本書裡面學到一件事,我希望你學到的是忠於自己的本性。 心得分享 -這世界上其實有許多內向者,只是大家沒發覺,內向並非是疾病或不好的表現,只是一種人格特質,事實上,許多優秀者都是內向者(牛頓、巴菲特、愛因斯坦….),但因為他們傑出的表現,使許多人容易忽略這個事實,尤其在過去的觀念中,因為外
Thumbnail
如果你能從這本書裡面學到一件事,我希望你學到的是忠於自己的本性。 心得分享 -這世界上其實有許多內向者,只是大家沒發覺,內向並非是疾病或不好的表現,只是一種人格特質,事實上,許多優秀者都是內向者(牛頓、巴菲特、愛因斯坦….),但因為他們傑出的表現,使許多人容易忽略這個事實,尤其在過去的觀念中,因為外
Thumbnail
什麼?內向還能有心裡學? 在介紹書中內容開始前,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一開始並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我會把書藉內容的「內向檢測」附在這裡,大概5~10分鐘內可以完成。 你是內向者或是外向者?或於兩者之間(連結) 這本來就是一個外向優勢的時代 在被世人認可的天才中有60%的人是內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
Thumbnail
什麼?內向還能有心裡學? 在介紹書中內容開始前,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一開始並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我會把書藉內容的「內向檢測」附在這裡,大概5~10分鐘內可以完成。 你是內向者或是外向者?或於兩者之間(連結) 這本來就是一個外向優勢的時代 在被世人認可的天才中有60%的人是內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
Thumbnail
引自博客來書籍介紹 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有社交障礙,不懂得找話題與人聊天,不擅與人相處,不知道該怎麼樣融入大型團體。也試著讀一些教人聊天,教人交朋友的相關書籍,但實在不想勉強自己去實踐書中理念,也自覺做不到。但是在朋友眼中都覺得我說話挺幽默,在初次見面的團體中也能發表一些自己的想法,從來都沒有人
Thumbnail
引自博客來書籍介紹 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有社交障礙,不懂得找話題與人聊天,不擅與人相處,不知道該怎麼樣融入大型團體。也試著讀一些教人聊天,教人交朋友的相關書籍,但實在不想勉強自己去實踐書中理念,也自覺做不到。但是在朋友眼中都覺得我說話挺幽默,在初次見面的團體中也能發表一些自己的想法,從來都沒有人
Thumbnail
小時候和親戚聚會時,家長是否曾提醒你,要活潑一點,嘴甜一點?而到了求學跟工作階段,性格外向的朋友似乎格外討人喜歡、人面交際廣,好機會也較為容易掌握,這世界對內向者是否太不公平了呢?
Thumbnail
小時候和親戚聚會時,家長是否曾提醒你,要活潑一點,嘴甜一點?而到了求學跟工作階段,性格外向的朋友似乎格外討人喜歡、人面交際廣,好機會也較為容易掌握,這世界對內向者是否太不公平了呢?
Thumbnail
你是否也有過這些心理小劇場:在茶水間遇到不熟的同事,會緊張要閒聊什麼?遇到很久之前一同受訓的同事,會猶豫要不要打招呼?或是,打電話給客戶時會擔心打擾到對方? 以上種種,可能會讓你懷疑自己是否社交能力有問題,不擅與人相處。但其實不用擔心,很可能只是因為: 你是個內向者。
Thumbnail
你是否也有過這些心理小劇場:在茶水間遇到不熟的同事,會緊張要閒聊什麼?遇到很久之前一同受訓的同事,會猶豫要不要打招呼?或是,打電話給客戶時會擔心打擾到對方? 以上種種,可能會讓你懷疑自己是否社交能力有問題,不擅與人相處。但其實不用擔心,很可能只是因為: 你是個內向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