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建立知識平台的路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這本書要提供讀者建立知識平台的方法

為什麼要用串聯法做閱讀方式,作者提到,閱讀天才和一般讀者的差異,第一個他們就是用串聯相同主題的書藉做為閱讀主軸,第二,閱讀天才會找到有興趣的主題書藉,用大量閱讀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識平台

了解串聯閱讀法的用意,下一個步驟,就是設定閱讀目標,如同前面提到串聯閱讀法是為了要打造知識平台,作者建議要同時或快速的閱讀多本相關書藉,把當中相關內容整理在一起,並且分類整理,長久下來某一個主題就擁有龐大資料,隨之而來的也是擁有豐富相關知識,甚至可以從資料中重組出一篇新的文章。

前面提到要用短時間或同時間閱讀相關的書藉,下一個要解決的是如何快速閱讀及讀懂一本書,作者提出了幾個方法。

量子閱讀法-主動理解書裡的文字意義

首先,就是量子閱讀法,一開始看到這個閱讀法也覺得很抽象,簡單來說就是並非一字一字的用眼睛看,相反的是要用腦袋去理解書中的意思。讀者要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書中的意思,因為這樣就可以不用完全看完一整頁的文字,就能知道書裡的意思,用這樣的方式閱讀,讀者要非常的「主動」,也就是不斷的和自己對話,和目前的已知做比較,就我的經驗,剛開始的確難以做思考,原因是自己對相關主題知識不多,但是讀了三到五本之後,也漸漸就能串連相關主題的知識。

用自己的熟悉的語言寫下來

看完文字的下一個步驟就是要把它寫下來,不過一本書內容這麼多,要寫下什麼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作者提到,首先回到要「立志」,我的解讀是要清楚知道自己要問什麼問題什麼,並試圖要從書裡面找到什麼樣答案,有了這一步後,開始就是要從書裡找到答案,當心中有明確目標,就能夠分別出什麼是重要的內容,那些內容可以忽略。

最後就開始進行抄寫,這時候的抄寫已經不是單純的把文字寫下,而是已經對於書裡面有深刻的理解,並且轉化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代表著你己經懂得書裡要闡述真正之意,這也是最不容易忘記內容的方法。

以書讀書的工學閱讀法

當學會了量子閱讀和抄寫的方法,接下來建立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書裡提到編輯工學閱讀法,看起來很困難,其實就是在短時間閱讀相類似的書籍,它又稱為以書讀書,因為相類似的書籍,它們的概念其實很相近,把這些書的內容統合起來,這也是串聯閱讀法的開始,也是建立知識體系的開始。

結論

這本書主要是告訴讀者利用建立知識體系的方法,透過主動閱讀把書裡的文字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再加上把重點寫下來,並且同時閱讀相同主題的書籍,接下來要解決怎麼有系統的閱讀,作者提到主題式閱讀法,他引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的主題式閱讀,不過這部分內容很多,我想單獨的把《如何閱讀一本書》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於是。我開始寫字
2會員
9內容數
於是。我開始寫字是對生活、閱讀的感想
2025/04/11
晚上七點半,天色已暗,基隆火車站還是人來人往 我在車站附近,等待著老婆下班。 拿著小小的運動相機安靜地固定在某個地方 正在默默紀錄著眼前的一切 有時是車子飛馳而過的殘影 有時是街道上人影交錯——這樣一段一兩分鐘的畫面 可能平凡無奇 但對我來說 是一天裡最有創作能量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4/11
晚上七點半,天色已暗,基隆火車站還是人來人往 我在車站附近,等待著老婆下班。 拿著小小的運動相機安靜地固定在某個地方 正在默默紀錄著眼前的一切 有時是車子飛馳而過的殘影 有時是街道上人影交錯——這樣一段一兩分鐘的畫面 可能平凡無奇 但對我來說 是一天裡最有創作能量的時刻
Thumbnail
2024/03/06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是一本告訴你 360行,行行出狀元的一本書,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想要做的,你就能夠達成自我實現,這或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為什麼難以實現,原因就是「標準化」,社會對成功的定義有一個框架,絕大多數人都依這條路步行而上,只是把別人定下的規則「複製,貼上」,那麼你將很難找到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2024/03/06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是一本告訴你 360行,行行出狀元的一本書,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想要做的,你就能夠達成自我實現,這或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為什麼難以實現,原因就是「標準化」,社會對成功的定義有一個框架,絕大多數人都依這條路步行而上,只是把別人定下的規則「複製,貼上」,那麼你將很難找到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2023/05/10
投球太用力 會受傷的! 國小迷上棒球 每天都在練習投球 甚至想辦法讓球速越來越快 在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的情形下 手肘受傷了 當時只有一點疼痛 沒有警覺 還繼續投球 直到痛到不行 才停止 受傷最嚴重的時候 連抬手都是痛 才知道 原來投球太用力 手會受傷的 其實工作也是 剛進社會總是希望得到認同
Thumbnail
2023/05/10
投球太用力 會受傷的! 國小迷上棒球 每天都在練習投球 甚至想辦法讓球速越來越快 在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的情形下 手肘受傷了 當時只有一點疼痛 沒有警覺 還繼續投球 直到痛到不行 才停止 受傷最嚴重的時候 連抬手都是痛 才知道 原來投球太用力 手會受傷的 其實工作也是 剛進社會總是希望得到認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1.讀書的目的在於改變自己觀點或學習到新的認知,書中並沒有適用全部人的真理。 2.閱讀一定要試著了解或是意會作者的思考模式。 3.一百分鐘讀三次的高效閱讀法 (1) 第一次:先花10分鐘,先試著掌握書籍架構及大概內容 (2) 第二次:花50分鐘,開始用螢光筆劃出重點 (3) 第三次:花40分鐘,留意
Thumbnail
1.讀書的目的在於改變自己觀點或學習到新的認知,書中並沒有適用全部人的真理。 2.閱讀一定要試著了解或是意會作者的思考模式。 3.一百分鐘讀三次的高效閱讀法 (1) 第一次:先花10分鐘,先試著掌握書籍架構及大概內容 (2) 第二次:花50分鐘,開始用螢光筆劃出重點 (3) 第三次:花40分鐘,留意
Thumbnail
這本書要提供讀者建立知識平台的方法 為什麼要用串聯法做閱讀方式,作者提到,閱讀天才和一般讀者的差異,第一個他們就是用串聯相同主題的書藉做為閱讀主軸,第二,閱讀天才會找到有興趣的主題書藉,用大量閱讀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識平台。 了解串聯閱讀法的用意,下一個步驟,就是設定閱讀目標,如同前面提到串聯閱讀法是
Thumbnail
這本書要提供讀者建立知識平台的方法 為什麼要用串聯法做閱讀方式,作者提到,閱讀天才和一般讀者的差異,第一個他們就是用串聯相同主題的書藉做為閱讀主軸,第二,閱讀天才會找到有興趣的主題書藉,用大量閱讀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識平台。 了解串聯閱讀法的用意,下一個步驟,就是設定閱讀目標,如同前面提到串聯閱讀法是
Thumbnail
這段時間意識到自己想讀的東西很多,但時間常常太少,於是刻意研究了一些關於閱讀方法的書籍來提升自己的閱讀效率。在這之中,《如何閱讀一本書》給了我許多的啟發。
Thumbnail
這段時間意識到自己想讀的東西很多,但時間常常太少,於是刻意研究了一些關於閱讀方法的書籍來提升自己的閱讀效率。在這之中,《如何閱讀一本書》給了我許多的啟發。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導人如何透過更主動的閱讀書,能夠透過書中的辦法來達到吸收書本精華的最大效果。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導人如何透過更主動的閱讀書,能夠透過書中的辦法來達到吸收書本精華的最大效果。
Thumbnail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其實是以大腦在閱讀,而非眼睛。意即閱讀是以眼睛為媒介,實質上是以大腦進行思考的活動,大腦理解的越快,自然閱讀速度越快,而大腦理解的速度,是建構在累積閱讀量之上,因為文章的字句是有邏輯的排列,而非無意義的亂碼組合,所以,就算我們不細讀內容,大略看過也能大致理解文章的意思,
Thumbnail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其實是以大腦在閱讀,而非眼睛。意即閱讀是以眼睛為媒介,實質上是以大腦進行思考的活動,大腦理解的越快,自然閱讀速度越快,而大腦理解的速度,是建構在累積閱讀量之上,因為文章的字句是有邏輯的排列,而非無意義的亂碼組合,所以,就算我們不細讀內容,大略看過也能大致理解文章的意思,
Thumbnail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看關於「閱讀法」的書籍,即便在此之前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閱讀法相關書籍出版,但身為一個精讀與嗜讀者,我的閱讀目的一直很明確,我不只是要從書中獲取實用的資訊而已,而是想要去體會作者優美的文筆與敘事方式,所以一直以來我是單純以封面設計、作者、書名來挑書,至於書籍簡介及目錄則是幾乎不看,就像
Thumbnail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看關於「閱讀法」的書籍,即便在此之前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閱讀法相關書籍出版,但身為一個精讀與嗜讀者,我的閱讀目的一直很明確,我不只是要從書中獲取實用的資訊而已,而是想要去體會作者優美的文筆與敘事方式,所以一直以來我是單純以封面設計、作者、書名來挑書,至於書籍簡介及目錄則是幾乎不看,就像
Thumbnail
深讀的步驟,搭配廣讀的辦法,為自己建構專屬的學習地圖。
Thumbnail
深讀的步驟,搭配廣讀的辦法,為自己建構專屬的學習地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