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安樂死,我們還沒準備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再生醫療雙法的推動備受爭議,我聽過一些評論表示: " 這樣相關的法規,其他先進國家也有通過阿,但是台灣還沒準備好,因為有些人把利益放置於倫理之前 "

  但再生醫療雙法離一般民眾太遠,安樂死或在臺灣稱為尊嚴善終法案的立法相對親民些。為避免篇幅冗長,這可能會是一系列的討論。

  一開始不要太難,就讓我們來聊聊何為" 安樂死 "就好。提到法規就會乏味,因此法規類的描述對一般大眾而言可能是比較排斥去了解的,可能最多與法規有關的更新消息來自新聞報導和懶人包。不過,安樂死這項與尊嚴結束生命有關的法律,可能很多新聞媒體都不瞭解。要討論安樂死,要先了解何謂安樂死,並藉由其他通過安樂死的國家來界鑿立法。


        斯斯有兩種,安樂死也是兩種

  你所認識的安樂死,不是想像中的安樂死。在國外,醫療機構用人工方式結束當事人生命的方法,分為兩種

  1. 安樂死。由" 他人 ",通常是醫事人員,為病患施以足以致命之藥劑讓其死亡。簡單來說就是: 加工縮短生命。代表性國家有荷、比、盧。
  2. 醫助自殺或稱協助自殺。由醫師開立處方、準備並提供藥劑,但後續這些藥劑是由病人自行服用。簡單來說,醫療機構準備好材料,當事人自行使用。代表性國家有瑞士、美國的一些州。

        不管哪種,臺灣都還沒準備好

  你知道嗎,現行法規下,醫療人員執行侵入式醫療項目嚴格來說都是犯法的,例如手術、抽血、注射等。醫師維護病人的健康,為病人的健康進行治療,拿手術刀劃開胸膛的同時,同時也犯了刑法。我知道這樣的描述雖然簡潔但不嚴謹,可是也無法掩飾它的弔詭。

  醫師在經過說明、當事人同意和確認下,進行手術,但不" 犯法 "的原因,簡單來說,是基於正當理由,而免除原本法律的責任,就是" 阻卻違法 "的意思 ~ 如果連正常的手術,常規醫療措施都與刑法有關。那就更別提為病人注射致死藥劑或提供材料協助自殺了。這兩項不僅涉及刑法,還有醫師法與醫療法。

  對醫事人員來說,一路的培訓都在教導與病魔拔河,即使我們做好與病共存,並學會在病人生命末期時給予緩和醫療。但以癌症來說,緩和醫療在初罹癌時是可進入協助的,常規治療的比例與緩和醫療的比例會隨著疾病的進程做調整。在臨床的觀察中,多數醫療人員還是在當事人經歷生命末期或治療無果時才為病人考慮緩和醫療的介入。這並非所有醫事人員不懂緩和醫療的介入時機,而是站在民眾的角度替其思考這些資訊的釋出是否會影響後續治療的希望感甚至是成效。

        換句話說,這個社會做好準備來談死亡了嗎?


  我認為法規的更新,是國家和人民的素養堆壘起來的。在提倡尊嚴善終法案的同時,也要回頭看看現行的法規為何無法滿足民眾的需求。

  臺灣現行與病人自主、生命末期有關的兩項法規也有兩種

  1.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針對末期病人不施行維生醫療。
  2. 病人自主權利法。當事人事先針對五大疾病情況選擇情境發生後,是否使用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營養流體餵養。

  這兩部法律中提到的維生醫療維持生命治療,你了解嗎? 它們的推動足夠成熟了嗎? 我們真的準備好接受第三部法律上場了嗎?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走了22年,大眾對安寧病房是等死的刻板印象還在翻轉中,更別提病人自主權利法了,這部新興法律可能許多醫療人員也不一定清楚。不是說尊嚴死亡的權利不重要,現行兩部法規即是以此理念為圭臬,但離善終尊嚴法的推動還有一大段距離要走,況且我們連交通法規都還沒梳理完整呢..

  和有安樂死相關法規的國家,與之相比,我們不一定比較落後,但公民整體素養與政府施政品質,可能都還有提升的空間。

  另外,以臺灣多數民眾的習慣,認識新知識的方式多來自新聞媒體,當媒體都尚未理解正確資訊時,我們可能還沒準備好安樂死的立法。你可以試著搜尋傅達仁先生赴瑞士的報導,標題十之八九是安樂死不是協助自殺。

  然而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另外還有民眾對醫療保健資訊的理解不足。這可以從醫療暴力、無效醫療使用、醫療資源浪費和健保虧損等現象解讀。除了健康政策的推動和修正,教育層面也需漸漸提升對生命教育的重視。

  也有人將安樂死視為解脫目前心理狀態無力的方式,這和尊嚴善終的哲學與目的是背道而馳的。因此現行的政策、民眾訴求和公民素養在避談死亡的文化鴻溝面前,有如一盆散沙,也牽一髮而動全身,唯有當大家準備好用健康的概念談死亡的時候,才能一起來梳理為何安寧、病主法無法滿足民眾的需求。


   安樂死或協助自殺在臺灣或許可以做,但不是現在

  安樂死立法牽涉層面很廣,從個體到政策甚至哲學觀,比起其他的法律在制定上我覺得更考驗訂法的人、民眾和執行者在不同層面的思維,這是值得思考討論的。

  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訂定和推廣上,醫療界費了很大的心思克服本土文化在死亡溝通上的隔閡,配合大量的宣導,現在慢慢藉由時間的推移和公民素養漸漸提升。在醫療院所和社區中,我們發現民眾有漸漸開口與家人討論死亡的趨勢,醫療體系和政策費盡苦心累積出現在的成績,但還有許多可以進步的空間。

  另外,站在醫療體系中看每個職類,他們都有自己的功能。醫師對自己接受病人治療無效的態度也因人而異。但安樂死藉由醫事人員加工讓病人死亡,如果法規通過,最有可能執行的角色應為醫師,這樣我們可能要再思考,對執行的醫師來說,他們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每天有許多人前來醫院安樂死,這樣長期的壓力會不會造成沒有人想當執行者,即使法律通過但幾乎沒有醫院來施行,那這樣立法可能就考慮不周了。

  與之相似的比喻是執法的法警,當然病人沒有犯法,醫院也不是處罰當事人的地方。不過法警做為可強制奪取當事人生命的人,是基於法律授權和職務本身的要求;醫療機構做為捍衛當事人健康福祉的地方,醫事人員的訓練是陪伴民眾從防治、治療、與病共存、臨終。而安樂死做為突如插進的程序又有多少人願意為當事人執行呢? 可能等到施行的那天,答案才會揭曉吧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透過自由贊助來給予鼓勵,謝謝。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讓大家一起討論吧 ~
💌 psyandnormallife@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開張等很久的沙龍
38會員
66內容數
醫聊人沒醫療魂,不拿刀也能開心。 心理健康是人權,歡迎來沙龍聊聊坐坐~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談尊嚴善終會不會很凝重啊~ 但卻也是很重要的議題呢!!邀請您一起關注
Thumbnail
談尊嚴善終會不會很凝重啊~ 但卻也是很重要的議題呢!!邀請您一起關注
Thumbnail
安樂死議題總再有知名人士過世或遠赴他國進行時才被討論,但我們能逃避死亡議題多久呢? 人終其一生會死亡,存在主義認為死亡是人的終極目標,在面臨時間越來越短的同時,最終會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而安樂死做為提前結束生命的篇章,為何臺灣還沒準備好呢? 點開文章,一起來聊聊安樂死吧
Thumbnail
安樂死議題總再有知名人士過世或遠赴他國進行時才被討論,但我們能逃避死亡議題多久呢? 人終其一生會死亡,存在主義認為死亡是人的終極目標,在面臨時間越來越短的同時,最終會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而安樂死做為提前結束生命的篇章,為何臺灣還沒準備好呢? 點開文章,一起來聊聊安樂死吧
Thumbnail
安寧緩和醫療和病人自主權利法 於台灣實施超過20年,以減輕末期病人的痛苦和確保病人自主權利。然而,現行法規下,病人即使處於末期狀態,也可能因不符合資格而無法決定死亡。因此,許多人呼籲實現安樂死合法化。然而,台灣目前仍未合法通過主動安樂死。消極安樂死(即停止延長病人生命的治療)在台灣已被廣泛接受。 根
Thumbnail
安寧緩和醫療和病人自主權利法 於台灣實施超過20年,以減輕末期病人的痛苦和確保病人自主權利。然而,現行法規下,病人即使處於末期狀態,也可能因不符合資格而無法決定死亡。因此,許多人呼籲實現安樂死合法化。然而,台灣目前仍未合法通過主動安樂死。消極安樂死(即停止延長病人生命的治療)在台灣已被廣泛接受。 根
Thumbnail
台灣國寶級雕刻大師朱銘,23日驚傳在士林住家中逝世,疑似 因久病厭世,享壽85歲。消息曝光後,引爆全台譁然,更讓許多民眾再度重提「安樂死」議題。
Thumbnail
台灣國寶級雕刻大師朱銘,23日驚傳在士林住家中逝世,疑似 因久病厭世,享壽85歲。消息曝光後,引爆全台譁然,更讓許多民眾再度重提「安樂死」議題。
Thumbnail
常常聽到病患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想要尋求「安樂死」,也在新聞媒體上聽到某某名人去國外接受安樂死,「安樂死」這個議題在台灣常常被提出來討論,但是基本上根據台灣的法律是不允許安樂死,安樂死也被認為是「協助死亡」,或是「協助自殺」。
Thumbnail
常常聽到病患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想要尋求「安樂死」,也在新聞媒體上聽到某某名人去國外接受安樂死,「安樂死」這個議題在台灣常常被提出來討論,但是基本上根據台灣的法律是不允許安樂死,安樂死也被認為是「協助死亡」,或是「協助自殺」。
Thumbnail
余苑綺在堅持八年抗癌過程後,最後仍逃不過病痛的摧殘於八月21日離世,她兩個小孩一直以來是她堅毅地對抗癌症最大的原動力。而日前當她病情危急並斷斷續續昏迷之時,她的父親余天提到病床上的余苑綺用手勢跟他表達”讓她走”時,余天十分不捨仍當眾表示希望她為了小孩不要放。而當下,網路上頓時有很多言論表達著希望余天
Thumbnail
余苑綺在堅持八年抗癌過程後,最後仍逃不過病痛的摧殘於八月21日離世,她兩個小孩一直以來是她堅毅地對抗癌症最大的原動力。而日前當她病情危急並斷斷續續昏迷之時,她的父親余天提到病床上的余苑綺用手勢跟他表達”讓她走”時,余天十分不捨仍當眾表示希望她為了小孩不要放。而當下,網路上頓時有很多言論表達著希望余天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走到那一天,當那天來臨時,我們是否能有放手的勇氣?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走到那一天,當那天來臨時,我們是否能有放手的勇氣?
Thumbnail
這些事,很多人會說最好不要談,否則會觸動太多人的底限。但就個人想法裡,只有談才能真的促成「溝通」,也只有溝通才能真正促成事情的狀況改善。所以,鮮血這一段是希望大家可以用同理心來思考,「如果是我自己面臨這樣的事,我希望獲得甚麼樣的權利?」站在這樣的角度,來考量事情。   我認同保有最後的尊嚴 簡單來說
Thumbnail
這些事,很多人會說最好不要談,否則會觸動太多人的底限。但就個人想法裡,只有談才能真的促成「溝通」,也只有溝通才能真正促成事情的狀況改善。所以,鮮血這一段是希望大家可以用同理心來思考,「如果是我自己面臨這樣的事,我希望獲得甚麼樣的權利?」站在這樣的角度,來考量事情。   我認同保有最後的尊嚴 簡單來說
Thumbnail
就安樂死相關議題的的想像,本來僅止於全力支持安樂死,給予當事人自決權。這是本人開始粗淺的想法,也難怪台灣社會對於此議題的相對漠視,以至於公投連署未過,甚至其間未激起有印象的波瀾。 在本書的提醒下,在死亡自決方面,我們要注意的點還有:
Thumbnail
就安樂死相關議題的的想像,本來僅止於全力支持安樂死,給予當事人自決權。這是本人開始粗淺的想法,也難怪台灣社會對於此議題的相對漠視,以至於公投連署未過,甚至其間未激起有印象的波瀾。 在本書的提醒下,在死亡自決方面,我們要注意的點還有:
Thumbnail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幸罹患無法治癒且痛苦難以忍受的疾病,而且我們跟醫生都認為沒有其他合理的替代方法可以改善時,你會希望台灣能夠有選擇安樂死的機會嗎?」
Thumbnail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幸罹患無法治癒且痛苦難以忍受的疾病,而且我們跟醫生都認為沒有其他合理的替代方法可以改善時,你會希望台灣能夠有選擇安樂死的機會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