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暢銷慶功版)
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
Malcolm Gladwell 2022 時報出版
分類:論說--理論
★★☆☆☆
【一句話】
強弱懸殊的對抗不一定勝負已定,強者雖然擁有一般人認為的優勢,例如力量、規模等等,但有時換個角度思考反而可以讓弱勢者找到改變突破的契機。
【重要字句】
力量可以來自其他形式,例如打破規則、以速度和出奇不意取勝對方的蠻力。
我們對於何謂「優勢」抱持著很僵化且侷限的定義,很多我們以為無助益的事情,其實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強壯、更明智。此外我們也很少思考名望、資源等等這些有形優勢對我們構成怎樣的限制。
【摘要】
出奇不意的戰術
在強弱懸殊(軍力與人口相差十倍以上)的交戰中,如果弱國使用非傳統戰術或游擊戰,勝率可從28.5%提高到63.6%,從歷史來看,弱者打敗強者並非我們想得那麼少見。
案例:
- 歌利亞雖然力大無窮,但是帶著笨重的盔甲,行動緩慢且視力不佳,大衛雖然弱小但卻是靈巧的投石手。對抗中不是只有常人想到的身材體能的力量才是力量,強者未必強如其表。
- 從未打過籃球的教練帶領球技不佳的女孩們打進全美錦標賽,紅木市隊用的是全場緊迫盯人的防守策略,縮小強隊的進攻優勢,因為在邊線發球和帶球過半場這些方面強隊和弱隊的差距不大。
- 阿拉伯的勞倫斯帶領一幫烏合之眾打敗數量龐大的土耳其正規軍,靠的是快速行軍和奇襲敵軍鐵路偏僻脆弱的地方,土耳其軍的規模和武器這些優勢反而讓他們成為被動的一方。
這些例子的共通點在運用勤能補拙,訓練行動力、耐力、機動力和勇氣。但相對弱勢者的策略是很辛苦的,要付出大量訓練的代價,例如想要成功全場盯人就必須苦練體力和腿力。當然這種戰術不代表必定可以反敗為勝,但至少拉近了弱強之間的距離。既然如此為何很少球隊使用呢?作者認為要像紅木市隊這樣走投無路才能無所畏懼地大膽接受這樣的訓練和策略。
倒U型曲線
資源不見得越多越好,很多事物的成效是呈現倒U型曲線,如果過多反而造成損害。作者以小班制為例,一般認為班級人數越少越好,但許多研究顯示班級大小對學習成效無關,班級人數多當然對老師產生壓力,但教師也不見得因為人數變少而增加教學心力,反而可能因為人數太少減少討論和想法的激盪,學生也少了相似同儕的相互扶持。金錢的效用也呈現「邊際效用遞減」,父母太多的財產反倒造成教養子女產生新的困難。
權力的使用也是如此,加州因為當年一名女子兇殺案推動了「三振出局法」。我們總認為嚴刑峻罰會使人思考犯罪的效益和成本而不敢犯罪,但其實犯罪者在當下的偏執心態根本不會思考那麼遠,因此加重刑罰的嚇阻力存疑。但監禁的人數太多可能就開始有所損害,除了金錢成本過高,另外也影響犯罪者和犯罪者關係人的生活和未來。
雞首或牛後?
進入頂尖學府對我們一定比較好嗎?「相對剝奪感」現象指的是在優異學校排名殿後,雖然能力還是相當優秀,但會增加對自我的負面看法,影響你應付挑戰和完成困難課業的意願。研究發現不論是優秀學校或一般學校,STEM科系中後三分之一的學生都只有百分之十五完成學位,儘管優秀學校的後三分之一學生的SAT入學測驗成績和一般學校的前三分之一不相上下,但一般學校STEM科系的前三分之一學生卻有半數能完成學業。另外在好學校取得優異成績和在優異學校取得好成績,在職場上的待遇是很接近的。
有益的困境
有閱讀障礙症的小孩,在求學奮鬥掙扎的過程中學會運用各種策略,例如專心聆聽、記憶力,觀察力等等來幫助自己。有缺陷的人如果能正視自己的限制,有自信克服羞恥感和追求成功,就能用這種「彌補性學習」的方式讓自己更強,更勇於嘗試或挑戰一般人不敢做的事或想不到的觀點。
失親或貧窮等不幸的童年經歷可能讓人沉淪,也可能讓我們戰勝恐懼,激發自信心,從痛苦的困境中獲得勇氣。
倫敦大轟炸後,英國人民並未恐慌或像德軍預期的士氣崩潰,因為體驗過轟炸從先前的擔憂到躲過一死的人會獲得勇氣和自信。
黑人民權運動在充滿敵意且實力懸殊的情況下,運用巧計和機智,激起警方使用不對稱的武力壓制。
就是這張瘦弱少年對抗警犬的照片改變了民權運動的走向
【短評】
本書的各篇是用許多案例來敘述論點,當然不能以歸納法得到比方說有閱讀障礙是好事這樣的結論,但從這些以小勝大的反例可以讓我們學到,當你是弱的一方不要氣餒,可以讓自己已經無所失去的地方成為優勢,運用不對稱的戰略有機會讓自己損失的少卻得到的多。另外當我們追求大家普遍認為的優勢或資源時,也要反思是不是真的就對自己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