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三分之一者語錄(六十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集小送大】

小好集大壞,小壞集大好。

普遍的“小不正常”,人們會視為“正常”。這似是而非,積小「是」而大非。
有些不正確的小觀念,因為太普遍,就會被視為「正常」。
相反的,不忽略不苟且的小麻煩,然必成大是。
avatar-img
15會員
279內容數
何謂「純」? 單一。 何謂「雜」? 綜多「單一」。 【雜一而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今天來聊聊《正常》這件事 對於那些跟大多數人的想法做法不同的人來說 《正常》--是需要努力才能勉強獲得的 聽起來很無厘頭 但看完朝井遼的書 幾乎完全可以理解了
「小病不斷、大病不來」這句話反映了一種常見的觀點,即在健康管理中,儘管面對小病小痛頻繁出現,但大病的風險仍然較低。這種觀點包含了幾個層面的意義。 首先,小病的頻繁出現可能是一個警訊,提醒我們需要更加重視日常健康。這些小病,如感冒、輕微的胃腸不適等,雖然不至於危及生命,但它們常常反映了身體的某些潛在
Thumbnail
這個世界既競爭也合作聽起來是個合理的概念,但我相信90%的人根本過不了這種生活。 競爭的結果只有一個贏家,合作就是大家一起融洽的完成一件事。 這是99%台灣人對於競爭與合作的既定印象。
在自己眼裡可能是大事,但別人眼裡是小事。 每個人看事情的輕重性本來就不一樣也沒有對或錯。 如果希望自己不好時也會有愛自己的人,因為這樣一直幫助別人,而去施壓別人,造成不舒服感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一個人的付出本質上是美意,對方要怎麼看待的就並不需要太多期待,如果對方想報答,表示對方心存感激,這樣
  今天來閒聊一下標準這件事。由於這裡畢竟是個以小說為主的網站,因此本篇就聚焦在寫作與閱讀這兩方面來討論。   「標準」這個東西其實是最不標準的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會受到喜好、興趣、環境等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而且別說人與人之間,就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或人生階段,對同一件事都可能會有不同的
Thumbnail
前一陣子我寫了一篇關於「小信的人」的討論,但這問題沒那麼簡單,或許可以多討論一點。 其實大多數人在談到小信的人這個點的時候,大致上都是在「告訴別人如何增加信心」(程度問題),或者「不要懷疑,只要信」(信什麼的問題)。 但我必須申明,大多數的說法問題都很大,完全沒有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或者說,「自義
Thumbnail
「正向」其實就是小眾型政治正確,在比較為人接受下,要排擠那些不值得相處人的招牌而已。
日常瑣碎小想法也很重要 人們往往都想將自己最精華、最濃縮的內容產出
人們往往都想將自己最精華、最濃縮的內容產出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今天來聊聊《正常》這件事 對於那些跟大多數人的想法做法不同的人來說 《正常》--是需要努力才能勉強獲得的 聽起來很無厘頭 但看完朝井遼的書 幾乎完全可以理解了
「小病不斷、大病不來」這句話反映了一種常見的觀點,即在健康管理中,儘管面對小病小痛頻繁出現,但大病的風險仍然較低。這種觀點包含了幾個層面的意義。 首先,小病的頻繁出現可能是一個警訊,提醒我們需要更加重視日常健康。這些小病,如感冒、輕微的胃腸不適等,雖然不至於危及生命,但它們常常反映了身體的某些潛在
Thumbnail
這個世界既競爭也合作聽起來是個合理的概念,但我相信90%的人根本過不了這種生活。 競爭的結果只有一個贏家,合作就是大家一起融洽的完成一件事。 這是99%台灣人對於競爭與合作的既定印象。
在自己眼裡可能是大事,但別人眼裡是小事。 每個人看事情的輕重性本來就不一樣也沒有對或錯。 如果希望自己不好時也會有愛自己的人,因為這樣一直幫助別人,而去施壓別人,造成不舒服感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一個人的付出本質上是美意,對方要怎麼看待的就並不需要太多期待,如果對方想報答,表示對方心存感激,這樣
  今天來閒聊一下標準這件事。由於這裡畢竟是個以小說為主的網站,因此本篇就聚焦在寫作與閱讀這兩方面來討論。   「標準」這個東西其實是最不標準的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會受到喜好、興趣、環境等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而且別說人與人之間,就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或人生階段,對同一件事都可能會有不同的
Thumbnail
前一陣子我寫了一篇關於「小信的人」的討論,但這問題沒那麼簡單,或許可以多討論一點。 其實大多數人在談到小信的人這個點的時候,大致上都是在「告訴別人如何增加信心」(程度問題),或者「不要懷疑,只要信」(信什麼的問題)。 但我必須申明,大多數的說法問題都很大,完全沒有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或者說,「自義
Thumbnail
「正向」其實就是小眾型政治正確,在比較為人接受下,要排擠那些不值得相處人的招牌而已。
日常瑣碎小想法也很重要 人們往往都想將自己最精華、最濃縮的內容產出
人們往往都想將自己最精華、最濃縮的內容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