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光筆記】島內移民在長濱,開創「共存」的地方創生樣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島內移民,是我在打工換宿的咖啡店中和客人聊天時聽到的名詞,說的是許多台灣人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已不再與美、加、澳洲的那些熱門移民城市所掛勾,人們開始在這座島嶼內尋找自己新的一方安身之處,人口開始流動進各地美好的山海美地裡。
的確,長濱或台東的許多地方,都與多數台灣人位在城市裡的原生家園大不同,同時擁有著面向太平洋的湛藍海景,有海岸與中央山脈壯濶的山巒,以及在花東縱谷間隨風舞動的遼闊稻浪。而台東縣占據本全島超過1/10的土地,卻只分佈不到全台1/100的人口,每個人不只在這裡有更多的空間,連時間都感覺不像許多城市那般緊迫,我在台東的日子,生活的抽離感、脫離感,真像是到了遺世獨立的人間淨土。
位在打工的咖啡店旁,直通大海的烏石鼻海灘
而台東這片大地也溫柔而自在地接納來自各地的人們,從我打工換宿所在的咖啡店(嘎嘎嗚賴賴),認識很多新朋友的私房民宿(阿紫心家),有超厲害料理的海產店(邱爸爸海產),到長濱鎮上的獨立書店(書粥)......
來這裡落腳的大家來自許多不同的地方,有台北、新北、台南、台中、高雄......島內移民們,都恰如其分地在長濱、在台東找到自己的位子。
當時和我聊天的這對夫妻,太太說自己也是島內移民,過去曾在竹科擔任高階管理人的她,在人生最煩悶的幾年被台東這片美好的大地所拯救,便和提早退休的先生選擇在台東鹿野落腳,在山海間放鬆身心,再隨著興趣以個人的私廚料理再啟人生新章節。
而像這樣被台東拯救的人生故事,不只是這對可愛夫妻的親身經歷,更一致地出現在其他島內移民的過往,在這裡,不論是決定東遷安居晚年的退休族,或是決定在這裡實踐不一樣夢想的年輕人們,大多有段逃離原本生活的過程,然後在台東想通,並在這片土地停下腳步,許願餘生都能與岸邊的浪聲或是縱谷裡的稻浪為伴。
島內移民的加入也對地方帶來正面影響,以長濱為例,原本這裡是人口外移數一數二嚴重、人口更是極為老化的鄉鎮,而這個人口逐漸稀薄的地區,近年因為島內移民的加入,人群裡開始有了新面孔,許多新的想法進入了在地生活之中,許多的實驗也蓬勃發展著,這片土地正因為這些實踐家、夢想家們,湧動著生命力。

「地方創生」這個自日本誕生並在近年被國內廣為討論的新興運動,開始取代我國原本既有的「社區營造」等名詞,在台灣各處發酵。就國發會的定義,地方創生是「盤點各地『地、產、人』的特色資源,以『創意、創新、創業、創生』的策略規劃,開拓地方深具特色的產業資源」
不只中央與地方政府開始重視,也有些專責單位開始輔導與介入,例如「TTDC 台東設計中心」便算是台東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在本趟旅程中也曾巧遇TTDC的採訪團隊來店裡喝咖啡)。
全台各地不乏傑出的地方創生案例,但我對地方創生的想像,大多還是由各地文創園區、實驗聚落所構築,在這些經驗裡,地方創生總是帶著點衝撞感的,不論是在老舊市場內長出藝術工作營,或是在老屋開啟的改造計畫、或是在特定區域進行的彩繪,這些成果給我一種「在陳年的土壤上長出異色的花朵」的感覺,雖然美麗,但時常顯得有些突兀,甚至有些不協調。
而近年疫情對觀光業的影響,更打亂了各地對地方創生的進展:
為了快速滿足高漲的國內觀光需求,宛如複製貼上的商業模式,讓台灣許多的特色城鄉開始趨同演化為網美打卡點,景點長出和地方連結薄弱卻又在全台高度同質的市集或夜市,更甚者,一些地方多了不明的吉祥物,或是出現嚴重改變城鎮風貌的彩繪、還有大幅改變地景的公園或人工建物(甚至為了迎合國人對日本觀光的渴望而在各地冒出小京都的奇異景象......)
近年商業力量與政府的介入雖引入了更多的資源,但急於求成與迎合市場的做法,卻為部份區域的地方創生帶來末日,鄉鎮間相互搶著觀光客,各式的投資加碼如煙花乍然一現,無法創造永續的回流客,地方發展仍不見生機,加速了城鎮的衰竭。

但在長濱我見識到由這裡的島內移民所啟動,一場自核心便有所不同的創生浪潮。在長濱最傑出的例子我認為是「書粥」,一個目標是讓偏鄉小鎮也有個不熄燈獨立書店的計畫,開店的每一天都在開創這個地方書店實驗的新局,在Google Map上找不到地標的書粥,書店本身也隱然生長在長濱的街道上,以一種不起眼、不搶眼的姿態,寧靜地存在著;我所在的咖啡店「嘎嘎烏賴賴」,店齡也才2歲,但在老闆情侶倆的努力下,整合老物與手工感的佈置,整間店彷彿已經在那與海共存許久;只接熟客的私房民宿「阿紫心家」在當地也不過6年,主人阿紫已完全的融入了台東熱情與悠閒的基因,心家隨著季節變幻,永遠有驚喜等待著遠方的旅人們......
這些地方都是由島內移民們所創造的全新場域,卻與長濱這個地方柔和的共存著,彷彿它們本來就存在那一般,和長濱一同成長、成熟,並驕傲地與土地一同老去。
隱身在長濱主街道上,長年不熄燈的「書粥」
「來這裡從來不為了改造什麼,我的目標是讓書粥就像本來就在那一樣,正因為長濱沒有什麼需要被改變的,所以大家才來這裡尋求改變的不是嗎?」
在旅程中因緣際會巧遇來自台南的書粥店長耀威,他如此的說著,對他來說,在長濱做獨立書店,不是把自己定位為地方的革命者、創新者,而是謙遜的學習者,在長濱的日常裡尋找自己前進與改變的力量。
是的,在長濱努力的島內移民們所做的地方創生,不必靠著鏟平老房子來創造渡假氛圍、也不用靠著建些地景奇觀來吸引觀光客,當年被當地的景色感動而決定留下的他們,選擇了更深入地方去發掘特色,也對土地更為尊重與疼惜,他們的努力,使長濱慢慢成為吸引人的景點,使路過的遊客們更願意停下腳步,也為我們這些短居的旅人們留下了獨特的記憶。
因為他們,我對地方創生有了全然不同的想像,相信各地的土壤也一定能長出具在地特色的花朵,創生也可以有如此自然共存的樣態。看著某天在聚會中,地方上的島內移民們開懷的笑著,聊著自己下一步準備開拓的田野,或是準備整建的空間......
我相信這群臉上掛滿笑容的島內移民們,將在這片土地上,找到與地方共存的創生最佳解。
在海岸邊找到自己一席之地的嘎嘎烏賴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4會員
44內容數
長光沙龍是一個融合多元題材的小平台,從少見技能的【行動打鐵計畫——鐵與火的魅力】系列看課堂間點燃的樂趣,或是想看我記錄生命日常的【燦爛常光的美好時刻】,甚至是我的個人奇妙創作【麻瓜獵奇事件簿】,這裡會有些有趣的題材打開你的視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長光的故事站 的其他內容
「你講話真的好快喔!」附近海產店認識的新朋友Z,幾天前在聽我說近日在長濱體悟到的心得時,這樣說著。的確,我講這麼快幹嘛?我在急什麼?我在趕什麼?有什麼東西是不能停下來慢慢說的?我對於時間與速度的定義,什麼是快、什麼叫做慢,正因為長濱的海與這裡悠閒的生活步調,重新設定著。
有多大的機率,能在自己想要逃離一切時,突然收到前往遠方打工換宿的資訊?又是什麼樣的傻勁讓我直接決定出發?有些朋友看著我的動態說我很勇敢,但說真的我是不安而且害怕的,但旅程還是開始了,我想在這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重新認識自己。
「你講話真的好快喔!」附近海產店認識的新朋友Z,幾天前在聽我說近日在長濱體悟到的心得時,這樣說著。的確,我講這麼快幹嘛?我在急什麼?我在趕什麼?有什麼東西是不能停下來慢慢說的?我對於時間與速度的定義,什麼是快、什麼叫做慢,正因為長濱的海與這裡悠閒的生活步調,重新設定著。
有多大的機率,能在自己想要逃離一切時,突然收到前往遠方打工換宿的資訊?又是什麼樣的傻勁讓我直接決定出發?有些朋友看著我的動態說我很勇敢,但說真的我是不安而且害怕的,但旅程還是開始了,我想在這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重新認識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島內移居」正逐漸形成風潮,相對於過去大家想在退休後到鄉下或理想的城市買塊地,蓋間別墅,現在大家似乎不再執著於置產,其實蓋別墅或買房子卻只有假日去住,也會有問題,變成每次去都要整理打掃,反而享受不到度假的悠哉,在我看來,不如省下蓋別墅的錢,想度假就入住鄉間的民宿更自在、更快樂。    
Thumbnail
2014年,我們萌生移居鄉下、自耕自食的念頭。那年第一次來到台東海岸線,覺得這裡跟台灣其他地方的鄉下很不一樣,大概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吧。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大海,還有美麗的海岸山脈。尤其長濱這裡更是有種與世隔絕之感,離大城市花蓮和台東,都要兩個小時的車程。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工廠的污染...
Thumbnail
非虛構寫作有的時候讀起來特別沉重,同鄉的這本著作描述的是多數東南亞移工在臺灣的處境,熟悉的一廣,或說東協廣場發生的故事,雖然就在生活周遭,但實話說來並不熟悉,但因為讀了這本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臺中移工聚集的地點非一廣莫屬,想年輕時候還曾經到那裏瞎買一些流行商品,如今成了移工的集散地。作者為了打入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1990年代臺灣引入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和外籍移工,改變了臺灣整個族裔地景。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因為跨境婚姻移入臺灣,所以將原鄉的飲食習慣也帶入台灣。隨著新住民自力謀生經營東南亞雜貨店和餐飲店的數量增加,人們對於東南亞商品和料理的接受度與消費需求也逐漸提高。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住在高雄市的大林蒲居民,從任一個建築頂樓放眼望去,總能看到附近眾多的工業廠房、煙囪以及排放而出的氣體,但其實早期的大林蒲,只是個單純靠海、擁有大片沙灘的小村落,究竟是甚麼原因,變成現在工廠林立的景象?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萬人遷村計畫是什麼?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島內移居」正逐漸形成風潮,相對於過去大家想在退休後到鄉下或理想的城市買塊地,蓋間別墅,現在大家似乎不再執著於置產,其實蓋別墅或買房子卻只有假日去住,也會有問題,變成每次去都要整理打掃,反而享受不到度假的悠哉,在我看來,不如省下蓋別墅的錢,想度假就入住鄉間的民宿更自在、更快樂。    
Thumbnail
2014年,我們萌生移居鄉下、自耕自食的念頭。那年第一次來到台東海岸線,覺得這裡跟台灣其他地方的鄉下很不一樣,大概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吧。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大海,還有美麗的海岸山脈。尤其長濱這裡更是有種與世隔絕之感,離大城市花蓮和台東,都要兩個小時的車程。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工廠的污染...
Thumbnail
非虛構寫作有的時候讀起來特別沉重,同鄉的這本著作描述的是多數東南亞移工在臺灣的處境,熟悉的一廣,或說東協廣場發生的故事,雖然就在生活周遭,但實話說來並不熟悉,但因為讀了這本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臺中移工聚集的地點非一廣莫屬,想年輕時候還曾經到那裏瞎買一些流行商品,如今成了移工的集散地。作者為了打入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1990年代臺灣引入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和外籍移工,改變了臺灣整個族裔地景。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因為跨境婚姻移入臺灣,所以將原鄉的飲食習慣也帶入台灣。隨著新住民自力謀生經營東南亞雜貨店和餐飲店的數量增加,人們對於東南亞商品和料理的接受度與消費需求也逐漸提高。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住在高雄市的大林蒲居民,從任一個建築頂樓放眼望去,總能看到附近眾多的工業廠房、煙囪以及排放而出的氣體,但其實早期的大林蒲,只是個單純靠海、擁有大片沙灘的小村落,究竟是甚麼原因,變成現在工廠林立的景象?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萬人遷村計畫是什麼?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