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0月15日:YouTube 啟用救命的 Content ID 版權辨識系統 ]
媒體報導 SAG-AFTRA 美國演員工會正同時在州和聯邦兩個層級遊說立法加強保護一個人的聲音和外貌,以避免在當事人未同意的情況下被利用AI生成聲音和影像。
不同於 AI 編劇的可行性還受到質疑,對於演員來說 AI 的威脅已經不是未來式而是進行式。動態 deepfake 技術成熟度早已可以讓任何人都能未經演員本人同意而將其演出作品拿去訓練 AI 並開始代替演員演出。
演員工會並不反對AI應用,只是主張使用演員演出作品訓練AI和運用AI模仿一個演員的聲音和外貌都必須納入工會規範,並嚴格要求必須經過演員本人同意和建立收入補償機制。
如果這聽起來有點似曾相識,沒錯他們正在說的是一個跨平台、跨媒介和跨國界的全地球Content ID 辨識系統。
➱時間回到2007年10月15日:
這一天收購 YouTube 剛滿一年的 Google 在官方部落格上發文宣佈推出版權辨識系統 Content ID。
如今的 YouTube 是世界上最大的串流服務,每月吸引超過20億名使用者登入,平均每分鐘有超過500小時時間長度影片上傳。看起來毫無疑問就是一隻金雞母。但2007年的 YouTube 並不是這麼回事。
當時的 YouTube 至少是一隻被啄得全身是傷的雞。創辦不到3年的 YouTube,已經引來 Viacom(現在的 Paramount Global)、Universal Music、英格蘭超級聯賽等等來自各行各業、四面八方的版權方提告,還有更多版權方正摩拳擦掌等著上場。
Content ID 系統某種程度上取代了美國千禧著作權法的消極通知下架機制,在比對出侵犯權利人的內容之後提供三個選項讓權利人選擇:
1.下架/消音。
2.觀察(可以透過這支未經授權的上傳影片觀察消費者的反應)。
3.分潤。
正是第三個選項真正解決了拳頭硬了的權利人。雖然接下來 YouTube 仍然還有多起侵權官司必須面對,但不斷改進升級的 Content ID 系統確實逐年消除了權利人的不滿,以至於後來世界三大唱片公司都先後成為 Google 的內容合作夥伴(也因此才有 YouTube Music 的可能性)。
YouTube 的Content ID 經驗很可能成為未來 AI 爭議的其中一個解方:
一個地球級的 IP 可以辨識出世界每一個角落有誰在模仿 JK Rowling 的風格和題材創作哈利波特同人小說、漫畫或是影片。而 Rowling 將得到一個按鈕可以決定要讓這些作品消音或是繼續存在協助其推廣哈利波特IP,而最重要的是一個複雜的演算法來協助決定一個「用 Tom Holland 的臉 deepfake 出來的哈利波特穿越到星戰宇宙的同人作品」應該如何分配版權補償金給各個靈感來源權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