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僅僅是用來索愛的地方。
***
天黑黑,欲落雨,天黑黑,黑黑。
今天一早出門,看見微濕的馬路,心想,雨已經來過了。空氣中有下雨的味道。
午間出門前,望向窗外,天空上掛著不濃不淡的雲朵,猜想,等會雨應該會再來一次。果不其然,正提著便當要往回走時,滴滴滴,雨來了!傾洩的節奏由慢到快,無間斷地落了下來,不多一會兒工夫,視野瞬間變的朦朧。騎樓、屋簷下,站滿了等待雨停的人。
***
愛與被愛,是人的一種天性。
大家都知道也認同,「家」對於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它是這世上最獨特,同時也是最美好的一種存在,是許多人來到世上,得到的第一份禮物。當我們尚在襁褓時,就在父母懷中感受到被愛包圍的溫暖。因此,在我們還沒學會說話、識字之前,就已經懂得什麼是愛。
然而,愛也是種黏著劑。
因為有「愛」,讓家裡每個成員,得以緊緊地黏在一塊,成為生命共同體,悲喜與共。每當一人傷心,全家都難過;一人獲獎,全家倍感榮耀。在普遍的認知裡,父母與孩子或者孩子與孩子之間,除了血濃於水、密不可分外,更應該保持友好與相互扶持的關係,全家樂融融,才能品嚐甜密的幸福滋味。
「家」是人的根;而家人與愛,是建構一個完整的「家」最重要的元素。
不過,對有些人而言,總能天真的以為,無論幾歲,家永遠是可以用來索愛的地方,就如同口渴時,打開水龍頭,水自然會流出來的道理一樣輕鬆,不用多想,也無須擔心,默默地接受別人的付出就好了。因為,都是一家人!
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有些人在外對待同學、同事或者朋友時,都很有耐心,一副好脾氣、好心腸、可以溝通的友善模樣,回到家後,卻時常將生活中諸多不滿的負面情緒,一股腦兒往家人身上傾倒,輕者臭臉、面無表情、愛理不理;重者大發雷霆、口出惡言、摔東摔西........等,不但自己受苦,連帶父母與其他家人都得跟著受罪,搞的全家烏煙瘴氣,卻時常將父母大小心、在家不受尊重、缺愛、遭受冷落等言詞掛在口中,卻怎麼也不懂得自我檢討與反省。說是自私,一點也不為過。
張曼娟於自成一派的著作中這麼寫:「...........一直付出許多愛,只是沒有等到他的愛,於是不再等待了。許多人對愛有誤解,以為接受愛就是愛,其實,付出愛才是愛。源源不絕提供愛的,是願意為彼此付出愛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家人,血緣從來不是必須。」
愛,有一種彌足珍貴的成份,是刻劃在天地間永不退色的誓言。
無論我們頭髮是否已經灰白,依然會被父母惦記著。吃飽了嗎?出外要小心、要好好照顧自己哦........,這些看似日常卻又相當濃烈的關懷,在我眼中是世上最美的一幅風景。那怕一次次將手狠狠甩開,有些溫暖、目光仍然會在熟悉的地方等你回來。希望,我們都可以當一個願意付出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