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你真的懂如何愛嗎?

2021/07/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什麼在家裡會覺得壓力很大?」應該很有人都有感覺。「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家變成一秒惹怒我們的地方?」或許也是我們心中的吶喊。
還有,還有,「去哪?跟誰?幾點回來?」、「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應該要更努力一點」、「你整天在家有什麼好累的?」、「你知不知道我是為你好」……,這些話我們很熟悉,聽了很爆炸,很常聽別人說,但我們可能也對家人這麼說。
我在大學時主修社會工作,研究所也專研成人教育,甚至參加過一些家庭工作坊,學習過 #非暴力溝通 ,自認為是善於溝通、思想自由、開放心胸,對家也有重量級付出,因緣際會翻了一本書,卻讓我額頭冒汗,羞愧之心隱隱作痛。原來不僅是產品要有使用說明,我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使用說明書,還要先閱讀《#家人使用說明書》,才不會踩到雷。
作者是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研究員,她從腦科學的理性論述,也從職業婦女、媽媽的感性角度,顛覆了對家庭的定義、對家人的看法,尤其對「男腦」、「女腦」的詮釋(個人覺得無關性別,而是理性腦和感性腦的不同思維),讓人想拍桌一呼:「對耶!對耶!就是這樣」、「唉喲!我怎麼沒想到」。

#3個閱讀提問

❓ 為什麼很多人越來越不滿意另一半?
❓ 明明很多父母自認為用心用力教育孩子,卻總不如預期?
❓ 家庭真的會傷人?那該怎麼辦?
家應該是愛滿滿的集中地,有時卻變成戰場和暫時回不去的地方,或許我們習慣將大小鳥事產生的情緒帶回家中,也或許彼此的期待過高,家成了另一種壓力艙。作者在書中有些金句,乍看讓人懊惱,細看卻是務實、接地氣的。例如
■ 夫妻之間生活上的碰撞,只能從「放棄」開始。
■ 愈害怕孩子失敗的父母,愈教不出成材的孩子。
■ 如果原生家庭仍舊讓你不想回去,你必須在心中與父母切割。
有趣的是,男女大腦的「瞬間反應」不同,所以根本思維模式大不同,在家中的「主外」角色,是目標取向,也無法分心或看細節;家中「主內」的角色,就會顧全大局,還要處理細瑣的家務,被叨叨唸亂丟襪子、不拘小節的一方,或是井然有序卻被覺得煩的另一方,就像概稱為男腦與女腦之間的爭執,是一種「雙方都對,卻雙方都輸」的悲慘比賽,因為擁有不同的世界觀和秩序。

#3個閱讀反思

原來我們一直對伴侶或家人有錯誤期待,想改掉家人的習性並不是明智的方法,與其一味地改變對方,卻讓彼此失望和痛苦,不如改變做法,家的定義和關係重新建立,才能讓情感能夠順利流動。
「讓家成為每天回去都能感受到溫暖的地方」這是我才看完第一章就被打動的覺悟,也是致力要前往的方向。
讓家成為「無可取代」的存在,才能讓自己在社會、職場中難以被取代,因為家的接納,培養了我們的自信和從容。

#閱讀後想立刻做的3的行動

☑️擺脫完美主義,放下零風險的謬誤
☑️看見自以為的「問題」,不急著發火,而是先了解
☑️抱持著愛的初衷,感謝對方的互補
幸福快樂與人際關係有關,家就是一個最小型的社會,家人互動也是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我正在重修#幸福快樂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4會員
105內容數
人生裡面最好的情景,是愛自己,好好生活,吃得下睡得著,並能發自內心微笑。 這麼簡單,卻很少人做到。「愛」是強迫不來的,「愛自己」也是一樣。 簡單來說,愛自己就是接受自己,接納自己的好與壞,重要的根本是,發揮自己的獨一無二! 人生不應受任何框架限制,每一步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值得好好被對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