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七年,林語堂先生偕夫人,到位於台南的成功大學演講,結束後,友人引領林氏伉儷前往台南久負盛名的台菜餐廳「阿霞飯店」用餐。
阿霞飯店以海產聞名,林先生也是老饕,用餐完畢,林先生偕太太翠鳳,與老闆娘阿霞、阿霞的弟弟吳壽春合影,照片上的林先生對著阿霞笑瞇瞇。
回到台北,林先生立刻寫下〈記遊台南〉:
「這種海鮮,台北是吃不到的。阿霞是小食館的女主人。她的螃蟹之肥厚蟹黃,我們就沒看過,看來盤中物就像鹹鴨蛋,聽說是自己養的。她的甲魚鱉裙之厚可二公分,也是我沒吃過的。她的明蝦,肉白而嫩,有龍蝦之香而味勝龍蝦。天下竟有此奇珍,不可不記。」
林先生寥寥數筆,讀之使人垂涎,阿霞飯店的海產佳餚令林先生讚不絕口,記憶深刻,後來,林先生成了阿霞飯店的老主顧。
半個世紀前,因缺乏冷凍運輸、冷凍保藏,林語堂先生需要自台北南下台南,品嚐阿霞飯店的海產佳餚,如今,冷凍運輸的發達,使新鮮的海產自漁港迅速送至全台各地,肥美的海鮮、海鮮便當、海鮮小吃,平民百姓隨吃即有,不必再由北往南跑了。
阿霞飯店
阿霞大名吳錦霞,日治末期小學畢業,十四歲起,跟著父親吳阿池在台南市中西區的興濟宮廟埕擺攤,開賣台南常見的在地料理「香腸熟肉」、尋常飯菜給附近的工人。
二戰結束後,阿霞在攤子對面承租一處老店面,取名「霞點心店」,逐漸開始辦桌菜,以及由內臟、丸子混煮的什菜冬粉湯,當時常有殷實店家提著湯鍋來買冬粉湯。
之後因攤位改建大樓,兩度搬遷,才於一九八三年落腳目前天公廟旁的現址,買地起厝,掛起「阿霞飯店」招牌。
在許多台南人的記憶中,不是「從小就提著鍋子吃她家的冬粉湯」,就是「小時候最期待父母帶我們去吃」,足見阿霞家的料理深入在地人的心。
實際上,成就阿霞飯店美味的,是阿霞與五弟吳壽春。姊姊負責挑選、處理食材,從不假手他人,總是精挑細選比別家「高一檔」的食材,弟弟負責掌廚,姊弟倆配合無間,超過半世紀,穩穩抓住阿霞飯店裡每道料理的品質,也牢牢抓住了顧客的心。
例如野生烏魚子,在戰後物資極為匱乏的年代,象徵團圓富足,過年時才會上桌,因此,阿霞家現烤的野生烏魚子,最讓饕客著迷,每年在產季時挑出品質最好的烏魚子,於自家頂樓曬乾,隨著野生烏魚子越來越罕見,阿霞會一口氣備足一年的使用量,端上桌的都是當天手工炭烤而成,美味香氣自店內散出店外,成了阿霞飯店的另類味覺招牌。
鎮店招牌菜「紅蟳米糕」,阿霞家的紅蟳,就會比別家蟹黃更飽滿、肥美;幾乎有拇指厚的鱔魚,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處如此彈牙的。
自一九五零、六零、七零年代,阿霞食館已是台南最負盛名的餐廳,紅蟳米糕、豬肝捲、蝦棗等家常菜,以及路邊攤時代的招牌菜蟳丸、粉腸、醃腸熟肉等,幾乎都是每桌的必點菜。一道道融合了海鮮美味的硬功夫台菜,是老饕共同的記憶。
阿霞食館聲名遠播,早期的造訪者就有政商名流、社會菁英,先有蔣經國數次偕李登輝及眾官員,自臺北南下巡視時來此用餐,後有陳水扁、馬英九,阿霞飯店成為台南宴席菜的代表。
大導演李安每次回到台南,都會陪著曾任台南一中校長的父親來用餐,父子倆吃得一臉滿足,阿霞飯店的料理,是每個旅居在外的台南人都會回味的在地口味。
阿霞終身未嫁,一個飯店養活一家人,九個弟妹中不喜歡讀書的,長大就跟著她擺攤,願意讀書的,她盡最大可能照料,吳家後代十三人赴美留學事業有成,是她一生最大驕傲。
二零零六年,年事已高的阿霞退休,目前阿霞飯店由吳家第三代接棒,而阿霞飯店距離百年老店「再發號」,僅須步行兩分鐘。
====================
資料來源:
曾鴻儒:《老店名廚/阿霞飯店 精選食材 烹煮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