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這種海鮮,台北是吃不到的」

更新於 2023/07/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九六七年,林語堂先生偕夫人,到位於台南的成功大學演講,結束後,友人引領林氏伉儷前往台南久負盛名的台菜餐廳「阿霞飯店」用餐。
阿霞飯店以海產聞名,林先生也是老饕,用餐完畢,林先生偕太太翠鳳,與老闆娘阿霞、阿霞的弟弟吳壽春合影,照片上的林先生對著阿霞笑瞇瞇。
自左至右:吳壽春,阿霞,林語堂,林夫人翠鳳
回到台北,林先生立刻寫下〈記遊台南〉:
「這種海鮮,台北是吃不到的。阿霞是小食館的女主人。她的螃蟹之肥厚蟹黃,我們就沒看過,看來盤中物就像鹹鴨蛋,聽說是自己養的。她的甲魚鱉裙之厚可二公分,也是我沒吃過的。她的明蝦,肉白而嫩,有龍蝦之香而味勝龍蝦。天下竟有此奇珍,不可不記。」
林先生寥寥數筆,讀之使人垂涎,阿霞飯店的海產佳餚令林先生讚不絕口,記憶深刻,後來,林先生成了阿霞飯店的老主顧。
半個世紀前,因缺乏冷凍運輸、冷凍保藏,林語堂先生需要自台北南下台南,品嚐阿霞飯店的海產佳餚,如今,冷凍運輸的發達,使新鮮的海產自漁港迅速送至全台各地,肥美的海鮮、海鮮便當、海鮮小吃,平民百姓隨吃即有,不必再由北往南跑了。
阿霞飯店
阿霞大名吳錦霞,日治末期小學畢業,十四歲起,跟著父親吳阿池在台南市中西區的興濟宮廟埕擺攤,開賣台南常見的在地料理「香腸熟肉」、尋常飯菜給附近的工人。
二戰結束後,阿霞在攤子對面承租一處老店面,取名「霞點心店」,逐漸開始辦桌菜,以及由內臟、丸子混煮的什菜冬粉湯,當時常有殷實店家提著湯鍋來買冬粉湯。
之後因攤位改建大樓,兩度搬遷,才於一九八三年落腳目前天公廟旁的現址,買地起厝,掛起「阿霞飯店」招牌。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在許多台南人的記憶中,不是「從小就提著鍋子吃她家的冬粉湯」,就是「小時候最期待父母帶我們去吃」,足見阿霞家的料理深入在地人的心。
實際上,成就阿霞飯店美味的,是阿霞與五弟吳壽春。姊姊負責挑選、處理食材,從不假手他人,總是精挑細選比別家「高一檔」的食材,弟弟負責掌廚,姊弟倆配合無間,超過半世紀,穩穩抓住阿霞飯店裡每道料理的品質,也牢牢抓住了顧客的心。
例如野生烏魚子,在戰後物資極為匱乏的年代,象徵團圓富足,過年時才會上桌,因此,阿霞家現烤的野生烏魚子,最讓饕客著迷,每年在產季時挑出品質最好的烏魚子,於自家頂樓曬乾,隨著野生烏魚子越來越罕見,阿霞會一口氣備足一年的使用量,端上桌的都是當天手工炭烤而成,美味香氣自店內散出店外,成了阿霞飯店的另類味覺招牌。
鎮店招牌菜「紅蟳米糕」,阿霞家的紅蟳,就會比別家蟹黃更飽滿、肥美;幾乎有拇指厚的鱔魚,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處如此彈牙的。
炭烤野生烏魚子。曾鴻儒攝
炭烤烏魚子。取自阿霞飯店
紅蟳米糕。取自阿霞飯店
自一九五零、六零、七零年代,阿霞食館已是台南最負盛名的餐廳,紅蟳米糕、豬肝捲、蝦棗等家常菜,以及路邊攤時代的招牌菜蟳丸、粉腸、醃腸熟肉等,幾乎都是每桌的必點菜。一道道融合了海鮮美味的硬功夫台菜,是老饕共同的記憶。
阿霞食館聲名遠播,早期的造訪者就有政商名流、社會菁英,先有蔣經國數次偕李登輝及眾官員,自臺北南下巡視時來此用餐,後有陳水扁、馬英九,阿霞飯店成為台南宴席菜的代表。
大導演李安每次回到台南,都會陪著曾任台南一中校長的父親來用餐,父子倆吃得一臉滿足,阿霞飯店的料理,是每個旅居在外的台南人都會回味的在地口味。
阿霞終身未嫁,一個飯店養活一家人,九個弟妹中不喜歡讀書的,長大就跟著她擺攤,願意讀書的,她盡最大可能照料,吳家後代十三人赴美留學事業有成,是她一生最大驕傲。
二零零六年,年事已高的阿霞退休,目前阿霞飯店由吳家第三代接棒,而阿霞飯店距離百年老店「再發號」,僅須步行兩分鐘。
====================
資料來源:
曾鴻儒:《老店名廚/阿霞飯店 精選食材 烹煮美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4會員
11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柳笛摸金 的其他內容
聽起來這麼厲害,這家百年老店賣的是什麼? 是肉粽。
二十五年過去了,她始終沒有重返演藝圈,媒體卻從未忘記她;對歌迷來說,實在不想再看到「精神不好」、「失智」這樣的傳言了,那只會讓深愛她的歌迷心痛不捨,也讓她更加遠離這個環境。
本文擷取自大陸《江淮文史》雜誌,作者:陳永,受採訪時,張靈甫將軍遺孀王玉齡女士八十七歲,憶及為什麼離開臺灣、與孫立人將軍一家的往來等。二零二一年十月,王女士以九十四歲耆壽辭世。
殷海光曾在信中寫給夏君璐:「茫茫人海,有甚麼比真情和真理更值得我們追求?」
國軍歷來排斥留美軍事菁英,只將他們做外事接待、聯絡、翻譯、駐外武官之使用,從未給予他們施展軍事才能之舞臺,不允他們實質參與提升軍隊素養及效能、去除軍隊派系爭鬥陋習、建立國家化現代化軍隊之實踐機會,且沿襲至今,陋習未改。
聽起來這麼厲害,這家百年老店賣的是什麼? 是肉粽。
二十五年過去了,她始終沒有重返演藝圈,媒體卻從未忘記她;對歌迷來說,實在不想再看到「精神不好」、「失智」這樣的傳言了,那只會讓深愛她的歌迷心痛不捨,也讓她更加遠離這個環境。
本文擷取自大陸《江淮文史》雜誌,作者:陳永,受採訪時,張靈甫將軍遺孀王玉齡女士八十七歲,憶及為什麼離開臺灣、與孫立人將軍一家的往來等。二零二一年十月,王女士以九十四歲耆壽辭世。
殷海光曾在信中寫給夏君璐:「茫茫人海,有甚麼比真情和真理更值得我們追求?」
國軍歷來排斥留美軍事菁英,只將他們做外事接待、聯絡、翻譯、駐外武官之使用,從未給予他們施展軍事才能之舞臺,不允他們實質參與提升軍隊素養及效能、去除軍隊派系爭鬥陋習、建立國家化現代化軍隊之實踐機會,且沿襲至今,陋習未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所謂作家,就是能對時代起反應的人。」 ——林語堂  2007年,林語堂故居首辦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獎,旨在林語堂先生對文學創作之貢獻,並推廣華文創作及鼓勵創作人才。林語堂文學獎的問世,源自於林氏對創作的喜愛,更企盼華文寫手能自我挖掘、盡情書寫,以便有更多優秀作品問世。
Thumbnail
據《裨海記遊》所載台北城原為氤氳繚繞的大澤,彼時芝山岩為湖中的小島,雖眾說紛紜,但芝山岩考古開挖出貝塚,似乎也間接證明此一說。18世紀中葉大量的跨海移民,慢慢充盈著台北的人口,淡水河沿岸漸漸繁榮,艋舺成為貿易的中心,此時城市的廓圖已形成。
Thumbnail
那天搜尋林語堂先生相關資料,中文注音打字卻輸出了個「淋雨堂」。這三字乍見惹笑,再看倒頗具錯有錯著的趣味。
Thumbnail
「旅行的真正動機應為旅行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或較為詩意的說法,旅行以求忘卻一切。」──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Thumbnail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對博物館的定義如下:「一座以服務社會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它負有蒐集、維護、溝通和展示自然和人類演化物質證據的功能,並以研究、教育和提供享受為目的。」
Thumbnail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是二十世紀中國現代作家、翻譯家、教授、語言學家,著作多達幾十部。其文學方面最大的貢獻,在於獨具風格的散文小品,既深得明人小品精神,且受到西方表現派文論之影響。林語堂散文以「幽默」著稱,學生時代即拜讀其作品,但只覺其學貫古今,博學多聞,至於文學作品,似乎「未
   口與鼻爭高下1。口曰:「我談古今是非2,爾3何能居我上?」鼻曰:「飲食非我不能辨4。」眼謂鼻曰:「我近鑒5毫端6,遠察天際,惟我當先。」又謂眉曰:「爾有何功居我上?」眉曰:「我雖無用,亦如世有賓客,何益7主人?無即不成禮儀8。若無眉,成何面目9?」
Thumbnail
林語堂福建漳州龍溪人,成婚於廈門鼓浪嶼。所以他是道地的閩南人! 有朋友在漳州林語堂紀念館見到林語堂寫的閩南五言詩,寄給我分享。網路上有語音可以聽! 連結一: 1:15秒處開始。https://www.facebook.com/LYTaiwan/videos/705190739629765/
Thumbnail
建成圓環內,一個阿伯在熙來攘往的人潮中穿梭自如,來到這一家時常光顧的小店,點了一盤蚵仔煎,不計形象地大啖起來。 ──這是六○年代的庶民日常。 這個「日常」,在台灣人看來稀鬆平常,但如果我跟你說,故事主角是一位以英語寫作縱橫美國文壇數十年之久,享譽海外的作家林語堂,是不是有一種怪異的違和感呢?
Thumbnail
 若有一家電信業者會通陰、陽兩界,而我與林語堂也有它的門號,一場知性對談,將以此為開場……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所謂作家,就是能對時代起反應的人。」 ——林語堂  2007年,林語堂故居首辦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獎,旨在林語堂先生對文學創作之貢獻,並推廣華文創作及鼓勵創作人才。林語堂文學獎的問世,源自於林氏對創作的喜愛,更企盼華文寫手能自我挖掘、盡情書寫,以便有更多優秀作品問世。
Thumbnail
據《裨海記遊》所載台北城原為氤氳繚繞的大澤,彼時芝山岩為湖中的小島,雖眾說紛紜,但芝山岩考古開挖出貝塚,似乎也間接證明此一說。18世紀中葉大量的跨海移民,慢慢充盈著台北的人口,淡水河沿岸漸漸繁榮,艋舺成為貿易的中心,此時城市的廓圖已形成。
Thumbnail
那天搜尋林語堂先生相關資料,中文注音打字卻輸出了個「淋雨堂」。這三字乍見惹笑,再看倒頗具錯有錯著的趣味。
Thumbnail
「旅行的真正動機應為旅行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或較為詩意的說法,旅行以求忘卻一切。」──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Thumbnail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對博物館的定義如下:「一座以服務社會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它負有蒐集、維護、溝通和展示自然和人類演化物質證據的功能,並以研究、教育和提供享受為目的。」
Thumbnail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是二十世紀中國現代作家、翻譯家、教授、語言學家,著作多達幾十部。其文學方面最大的貢獻,在於獨具風格的散文小品,既深得明人小品精神,且受到西方表現派文論之影響。林語堂散文以「幽默」著稱,學生時代即拜讀其作品,但只覺其學貫古今,博學多聞,至於文學作品,似乎「未
   口與鼻爭高下1。口曰:「我談古今是非2,爾3何能居我上?」鼻曰:「飲食非我不能辨4。」眼謂鼻曰:「我近鑒5毫端6,遠察天際,惟我當先。」又謂眉曰:「爾有何功居我上?」眉曰:「我雖無用,亦如世有賓客,何益7主人?無即不成禮儀8。若無眉,成何面目9?」
Thumbnail
林語堂福建漳州龍溪人,成婚於廈門鼓浪嶼。所以他是道地的閩南人! 有朋友在漳州林語堂紀念館見到林語堂寫的閩南五言詩,寄給我分享。網路上有語音可以聽! 連結一: 1:15秒處開始。https://www.facebook.com/LYTaiwan/videos/705190739629765/
Thumbnail
建成圓環內,一個阿伯在熙來攘往的人潮中穿梭自如,來到這一家時常光顧的小店,點了一盤蚵仔煎,不計形象地大啖起來。 ──這是六○年代的庶民日常。 這個「日常」,在台灣人看來稀鬆平常,但如果我跟你說,故事主角是一位以英語寫作縱橫美國文壇數十年之久,享譽海外的作家林語堂,是不是有一種怪異的違和感呢?
Thumbnail
 若有一家電信業者會通陰、陽兩界,而我與林語堂也有它的門號,一場知性對談,將以此為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