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賣油郎成就台灣小籠包

2023/06/23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一九九三年一月十七日,美國《紐約時報》以顯著篇幅介紹「全球十大美食餐廳」,臺北「鼎泰豐」榮膺其中之一,文中評論,「鼎泰豐」雖然是一間不起眼的小吃店,但它的湯包(小籠包)、菜肉包、烏雞湯等,是值得老饕們以朝聖的心情品嚐的美食,其他如餛飩等也美味無比,堪稱一流……
對陸客而言,小籠包、餛飩、燒麥等是江浙滬一帶的傳統庶民小吃,因此,有不少人誤以為「鼎泰豐」是從上海移至台灣的老店,實際上,鼎泰豐是台灣的自創品牌,創辦人楊秉彝,也不是講一口吳儂軟語的上海人。
創辦人楊秉彝先生。取自鼎泰豐
(一)
一九二七年,楊秉彝生於山西崞縣,十三歲時,家鄉被日軍佔領,日軍投降後,楊秉彝才得以在縣城讀了一點書,但不久戰事又起,國共內戰爆發,為了避戰,一九四八年的夏天,他以「到台灣讀書」為名,穿著卡其色青年裝,隻身離開山西老家,乘坐「花蓮輪」自上海漂洋過海靠岸基隆港,來投靠舅舅,那年,他二十一歲。
舅媽是上海人,把楊秉彝介紹給上海同鄉送貨,那上海同鄉王老闆開了一家叫「恆泰豐」的食用油行,王老闆的弟弟做進口紹興酒生意,楊秉彝就白天送油,晚上兼差送酒,做事勤快,為人實在本分,王老闆看在眼裡,兩年後就升他當櫃臺,負責看賬、管理店內的進貨。
在「恆泰豐」油行當差十年間,楊秉彝與照看老闆孩子的賴盆妹互生好感,結婚生子。一個山西人,替上海老闆當差,在臺灣落下腳來,楊秉彝感恩銘記:「沒有這個舅媽,就沒有今天的我。」
一九五八年,因王老闆與一位華僑合夥經營進口汽車及房地產,被對方坑了錢,「恆泰豐」油行也被拖垮,被迫關門歇業,楊秉彝只好離開。為了維持家計,他想,送油送了那麼多年,又沒有多讀書,只好繼續幹老本行,在臺北東門一帶的臨沂街租了一間小房子,自立門戶開油行。楊秉彝飲水思源,感念王老闆夫婦,不忘自己出身「恆泰豐」油行,向「鼎美」油行批的油,就把自己的這間油行定名「鼎泰豐」。他有個擔任監察委員的山西同鄉,很願意幫忙,替他向于右任先生求墨寶,于先生題寫的「鼎泰豐」店招,便自一九五八年懸掛至今。
取自鼎泰豐
勤快本分的楊秉彝開始向迪化街、萬華的批發油商進貨,再分裝成小包裝,送貨給顧客,並與過去恆泰豐油行的主顧相商,央求他們繼續找他送油,在那個沒有高速公路的年代,最遠林口、板橋、三重、中壢,他都送過油。
到了一九七零年,沙拉油問世,許多家庭改用一罐一罐包裝好的沙拉油,傳統散裝花生油銷路受重挫,生意愈來愈差,要養活五個孩子,夫婦倆一時愁苦焦灼,不知該如何是好。
那時,鼎泰豐油行已遷至信義路,一樓是油行店面,二樓是住家。到了一九七二年,與楊秉彝交情不錯的滬菜餐廳「復興園」老闆唐永昌,認為楊家店面的位置不錯,馬路邊,流動客人多,就向楊秉彝建議,一半店面賣油,另一半店面改賣小籠包、餛飩等上海小吃,並把「復興園」店裡的上海師傅介紹給楊秉彝,雙方約定採拆帳方式,鼎泰豐固定抽成。
(二)
進入一九五零年代的臺灣,能夠隨國府來台灣開餐廳的外省人並不多,但江浙滬一帶的小吃、餐廳、宴會菜在當時的臺灣很出名,追根究柢,源自蔣中正是浙江人,蔣夫人宋美齡是上海人,因此,江浙滬一帶的菜系、小吃在兩蔣時期蔚為風潮,有如國菜地位,達官貴人食之趨之若鶩。但這位上海師傅沉迷牌桌,沒做多久就離開,楊秉彝只好聘僱一位會做小籠包、餛飩等上海小吃的本省師傅駐店,由鼎泰豐支付其薪水。
來自山西的楊秉彝,兩手空空孑然一身到台灣,仰賴替上海老闆的油行送貨維生,再自辦「鼎泰豐」油行,製作販售上海小吃,山西賣油郎一家人用雙手日以繼夜孜孜矻矻打拚。常吃包子的人都知道,包子褶頂有個小硬塊,楊家為了小籠包的完美口感,與師傅一起研究調整,從十五褶、十八褶、二十褶、二十五褶,最終試出黃金十八褶的小籠包,沒有小硬塊,出鍋以後的形狀不會塌,模樣討喜,口感最棒。
開始制售上海小吃的這一年,楊秉彝的長子楊紀華正唸淡水工商專科一年級,一到放假,就回到店裡跟師傅學做包子,但因小吃生意還沒有很好,兩年後的暑假,楊紀華去士林一家豆漿店打工做包子,「外面才有錢賺啊」;也因為家中生意仍未有起色,楊紀華退伍後到花園新城當了兩年的交通調度員。
直到一九八二年,當時的美食家唐魯孫,在報紙撰文,稱讚鼎泰豐的小籠包真材實料,湯腴味正,美味好吃,饕客們聞風而來,生意自此開始大好,但店裡一位師傅要去服兵役,實在忙不過來,楊秉彝便要求楊紀華回家幫忙,父親此時才發現,長子做包子、炒飯或送餐、結帳,樣樣都做得好。原本油行生意慘淡的鼎泰豐,無心插柳柳成蔭,變成門庭若市的專做小籠包、燒麥、餛飩的小吃餐廳,每天數以千計的顧客出入這間外貌不起眼的小店,于右任題寫的「鼎泰豐」店招仍高懸門楣。
一九九三年一月十七日,美國《紐約時報》將鼎泰豐納入「全球十大美食餐廳」。
1993年2月3日《中國時報》5版
一九九五年,楊秉彝將鼎泰豐交棒給楊紀華,楊紀華見服務生端著剛出鍋的幾籠包子、熱湯上下樓梯,險象環生,頗為心疼不捨,主張店裡購置送菜機,父親和資深師傅都反對,因為「送菜機比一台車還貴」,多次爭執無果,楊紀華避走日本兩個星期,父親只好點頭。
幾乎所有老闆都把業績擺第一,但楊紀華卻常為媒體報導排隊人數暴增而不開心,怕客人太多,員工忙不過來,服務品質會下降,也怕員工今天太累,明天就沒有體力;吃員工餐吃到醃製的梅乾菜,他擔心會不會危害員工健康,立刻要求品研室找廠商特製;聽到101店報告客人指責帶位員工,店長以和為貴不收客人服務費,感情內斂的他馬上紅了眼眶,「我把員工都當成孩子看待,客人講組員不好,我很難接受。」
曾經有熟客,每次來鼎泰豐吃飯都是晚上九點半以後,拿到號牌不是進入餐廳,而是轉身去逛百貨公司、大賣場,逛到十點半、十一點左右,才返回餐廳點餐,鼎泰豐的餐點歷來都是等客人現點現做,等到菜品上桌、客人吃完,往往是十二點左右了,後廚工作人員、服務員、洗碗阿姨已經累彎了腰,也只能默默等這組客人吃完,再來收拾桌子、洗碗、整理預備第二天的工作,忙完已是第二天的淩晨一兩點。員工本著不得罪客人的心理,一直沒敢把這種狀況告訴楊老闆,直到某一天楊紀華夜間巡場才發現,心疼得不得了,果斷將這組客人列入不歡迎名單,也再次對員工強調,超過夜間九點半才來的客人,不必再接待。
楊紀華最喜歡的店中菜品,是蝦仁蛋炒飯,當年為了讓鼎泰豐的炒飯更好吃,光是尋找適合炒飯的米,他和團隊一起,耗時許久,反復嘗試,最後確定採用「台粳9號」米。
從接下鼎泰豐那一天起,楊紀華就沒有預設營業目標,只追求顧客滿意度:「希望每個客人都能獲得和上次一樣的服務,然後好還要更好。」
楊秉彝與楊紀華父子合影
一九九六年,日本百貨零售業巨人「高島屋集團」取得「鼎泰豐」的授權後,在東京最繁華的新宿區「高島屋百貨」內開設了鼎泰豐第一家海外分店。楊紀華正是在授權品牌的過程中,體認到日本代理商學習、瞭解每一道料理製作時的工匠精神、以敬重職業品格與技法的視角提供優質的餐廳服務。而在這之前,鼎泰豐的師傅製作每一道料理時,多倚賴經驗和感覺決定食材、調味料的份量,日本代理商卻非常仔細地探究,掌握小籠包的外皮多少褶、炒飯的重量……諸般精確數據,促使楊紀華重新思考,而後制定出專屬鼎泰豐的SOP。這樣的改變,不只促成鼎泰豐在日本拓店成功,也是後來品牌能夠推廣到全世界的關鍵。
源自江浙滬地區的小籠包,並非台灣傳統美食,但嚴選食材,嚴格製作過程,表皮、內餡、火候、捏製功夫均與眾不同,造就獨特的美味的鼎泰豐,在沒有開分店之前,信義路創業店內每天呈擁擠現象,門前客人手拿號碼牌大排長龍的景象,已是臺北街景的一大奇觀,也讓小籠包成為海外觀光客、名流藝人的來台首選,沒吃到鼎泰豐的小籠包,就如同白來台灣一般。
重量級國際人士來臺,必吃鼎泰豐;政商名流要員因不便出入,常常託人代買,或是邀請鼎泰豐師傅登府製作私宴,甚至蔣緯國赴慈湖謁陵時,也邀請鼎泰豐師傅前往慈湖外燴……他們都深深為鼎泰豐美味可口的小吃著了迷。
俗語謂「同行是冤家」,當年建議楊秉彝賣小籠包的上海人唐老闆,卻也對鼎泰豐豎大拇指,「如果給鼎泰豐打分數,我絕對可以打九十九分,他家的包子無論蒸、皮、餡,火候和功夫都別具一格,和人家不同!」
臺灣著名的烹飪專家傅培梅也是鼎泰豐的老客人,她稱讚鼎泰豐的小籠包,「口味老少咸宜,份量大小適中,一籠十隻,一口一個,數量不多不少,想再多吃兩個,沒了!」她透露其中的奧妙,「美味的東西就是如此,不要讓人覺得太過,也不要吃得太撐,就還差那麼一點點,客人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直記得你,下回還想再來。」
(三)
二零零零年,鼎泰豐的中央廚房成立,統一製作和配送,一項產品從原料處理、擀皮、成型、完成,計算出每一個步驟所需時間,控管好每一個流程,每十五分鐘進行抽查。每個小籠包都是黃金十八摺,絕對不可多一褶,也不可少一褶;麵皮五公克,內餡十六公克,精確程度不容妥協;店內食物只有0分與100分兩種。如此嚴格的品質管控,讓鼎泰豐的小籠包征服了所有嘴刁的顧客。
而中央廚房的成立,有了足夠的場地培訓人員,也解決了過去員工無法培訓、不敢開分店的問題,鼎泰豐開始籌備在台灣開第一家分店,連同香港分店的十六位師傅在內,內外場近百人在中央廚房展開了培訓工作。在鼎泰豐,養成一個師傅至少需要三年,成為獨當一面的優秀大廚師,更需要至少十年以上的工夫不可。店內資深的一級廚師,幾乎都是十幾歲進入鼎泰豐,平均年資至少十五年以上。
二零零一年,鼎泰豐進入南翔小籠包故鄉上海,在大陸開了第一家分店;同年底,繼日本的五家分店、美國洛杉磯、大陸上海分店之後,日本的第六家、香港的第一家,以及台灣的第一家分店,都陸續開幕;二零零四年進入北京。
品牌出名了,必有仿冒品,鼎泰豐也不例外。在日本、美國、兩岸三地,先後都曾出現過冒牌鼎泰豐,但都不長命,食客的舌頭都很刁,不容矇騙,只要一吃,便知真假。
旗下擁有十幾個品牌的王品餐飲集團,曾經一年至少開六十家分店,最高檔的王品牛排每年開一家。反觀鼎泰豐,臺灣的第二家分店,距一九七二年信義創業店開業已過三十年;從臺北分店到新竹開分店又等了八年;預計在二零一三年開臺灣第十家分店,因人手不足作罷。楊紀華說,「我一直都不太敢開店,怕開不好,開店狀況很多。」高雄分店開業前,工程部還到處找一個二百多坪的空間,希望把設計圖在地上百分百展開,所有內場廚師、外場人員一起從大門走進去,檢驗動線會不會影響人潮、物流和氣流,實踐大學餐飲管理系主任楊瓊花驚歎:「簡直嚴謹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身為鼎泰豐董事長的楊紀華,也不像其他餐廳老闆那樣到店裡只是和熟客寒暄,而是一件白襯衫外搭黑背心,捲起袖子和員工一起做事。外場人員忙著為客人點菜,他趕緊從傳菜人員手上接過菜品,迅速送到客人桌上;門口帶位員工安撫候位客人的情緒,他馬上補位,詢問下一組客人能不能等二十五分鐘。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楊紀華是資深服務人員。
一場視訊會議,楊紀華與九家分店主管玩「大家來找碴」的遊戲,猜猜眼前兩盤黃芽菜哪裡不一樣,「左邊那盤湯汁多了15公克,代表少給客人10%的黃芽菜,要注意一下。」
坊間製作黑松露食品,光是使用松露醬就快不敷成本,但他為了推出黑松露小籠包,花幾百萬從國外進口高檔黑松露,要求廚師刨一片完整的黑松露,包進餡裡。
(四)
我們也是鼎泰豐小籠包的鐵桿粉絲,成都分店在來福士廣場開幕時,我們剛好在成都,自然義不容辭邀請成都朋友一起前去品嚐,對臺人來說,菜品口感、餐廳服務依然保持高水準,沒有因為地處異地而降低,不愧是國際級優質餐廳;成都朋友吃了小籠包,都給大拇指點讚,卻無一例外對川味小吃「蝦仁紅油抄手」有些㣲辭,川人講究麻辣鮮香,鼎泰豐的紅油抄手對他們來說,一整隻蝦仁的抄手餡,的確鮮香一流,但麻辣不足,頂多算是「臺式川味」,成都朋友幽默地說,這個是「原味抄手」,菜單寫錯嘍,寫成「紅油抄手」嘍。我們馬上把成都朋友的反饋告訴店長。
小籠包。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再赴成都出差時,又邀約在地朋友一起前去鼎泰豐,剛落座,服務生走過來,問:「之前你們來吃過,這次的紅油抄手是要吃成都口味的?還是吃原來的口味?」成都朋友超級訝異:「安?你們還記得我們來過?還記得我們吃過啥子菜啊?記性這麼好?」服務生笑笑說:「是的,我們服務受訓的項目之一,就是要記住客人,記住常來的客人的口味喜好。」成都朋友又豎大拇指:「好好好!做得很不錯!」而我們很敏感的抓住「成都口味」四個字,問:「你們是有對成都分店的紅油抄手做了口味調整嗎?」
剛招呼完其他桌客人的店長,正好走到我們桌前,很開心見到我們:「對啊!你們反映了紅油抄手的味道之後,也有其他成都客人反映同樣的問題,我們就跟臺北做了回報,後來總公司派行政總廚來成都,品嚐在地小吃,研究了成都小吃的特點和用材,然後調整這款紅油抄手的味道,由清淡轉為微辣帶酸回甜的口感,最後定成現在的成都口味。」
成都店的紅油抄手。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鼎泰豐重視客人、不計成本地花費時間與精力,不斷試吃在地小吃,最終對成都分店的紅油抄手做了調整,以符合川人的味蕾,著實感動了成都朋友,連聲說:「哎呀……鼎泰豐太巴適了!終於曉得你們為啥子能做成米其林美食餐廳了!你們做得很好,二天會常來吃嘞!」
看起來,楊紀華似乎沒有控管成本的概念,但正是他這種不計成本,卻以人為本,只要是對員工或客人好,什麼錢都願意花的理念,使他把父親創辦的鼎泰豐,從一間街坊小吃餐廳,發展成全球知名國際餐飲集團,把原本賣食用油的「鼎泰豐」打造成臺灣小籠包的金字招牌,這塊金字招牌成為小籠包躍上世界舞臺的推手,「小籠包王國」版圖就此穩步拓展開來,除了兩岸三地,澳洲、印尼、日本、澳門、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南韓、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及美國等全球十五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一百七十家分店,每一家店的料理口味與餐廳服務品質始終維持水準,並持續追求更高的標準;鼎泰豐還與長榮航空合作,成為日本線飛機餐選項;楊秉彝與賴盆妹夫婦帶著五個子女胼手胝足創辦鼎泰豐的故事,也拍成了五集電視劇《十里桂花香》……
自一九七二年轉型販售上海小吃至今,鼎泰豐以極致的品質和服務,榮獲世界級褒獎,包含紐約時報評選的「全球十大美食餐廳」、CNN評選的「全球最佳連鎖餐廳」第二名、英國《MONOCLE雜誌》評選「全球最佳五十間餐廳」之一;二零一零年、二零一二年香港尖沙嘴分店獲國際美食權威「米其林一星」評鑑;二零一一年香港新港分店也榮獲「米其林一星」評鑑;從二零一八年起,連續五年,鼎泰豐信義店榮獲臺北「米其林必比登推介」;二零二二年榮獲國際旅遊指南「TasteAtlas」評選「全球百大最佳傳統餐廳第二十八名(亞洲第二名)」……
「唯有飲食和愛,不可辜負」,是電影《飲食男女》中的經典台詞,也正是楊家對美食、對鼎泰豐付出全部心血的最佳註腳,一九九四年,導演李安請來當時還在鼎泰豐後廚做廚師的楊紀華,擔任男主角郎雄的手部替身,極具味蕾吸引力的料理鏡頭,一氣呵成,將中式料理推向世界級大熒幕,也吸引了好萊塢影星湯姆·克魯斯來台時,專程到鼎泰豐請楊紀華教他捏做十八摺的小籠包;英國分店開幕時,時任英國首相強森也來捧場,由楊紀華手把手教捏小籠包。
對遍佈世界的饕客來說,到鼎泰豐吃小籠包,不是趕流行,而是朝聖。
二零二三年三月二十五日,鼎泰豐向媒體證實,創辦人楊秉彜先生安詳辭世,享耆壽九十六歲。而楊家第三代,楊老先生的長孫、楊紀華的長子楊翔舜,已從美國留學歸來,和當年的父親一樣,從頭到腳穿戴好工裝,走入鼎泰豐的中央廚房,從一刀一鍋一鏟一勺開始歷練,成為新一代的接班人。
——END——
====================
資料來源:
梁峰榮:《小籠包/油行變身國際連鎖企業 鼎泰豐寫傳奇》;
王梅:《楊秉彝開創「鼎泰豐」傳奇》;
《臺灣國際化最成功的餐飲品牌 鼎泰豐 你學不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