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化大使-工作模式的學習歷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參與青年文化大使的規劃及運作,直接面對受眾之後,我才真正懂得什麼是工作模式的學習。比較容易讓一般人瞭解的名詞,或許是「實習」、「產學合作」、「建教合作」等,參與人員在不支領任何金錢型式如津貼、車馬費、工讀金等,看似是在工作的方式進行學習。
這樣的模式,在學校空間運作很容易被理解,但在社會空間執行,對普羅大眾來說很難被接受。尤其在都會地區,同樣在一天、半天、一小時之內可以選擇的活動很多元多樣,舉凡補習、社團、打工、約會、遊玩、跑活動,如果沒有好玩有趣的多重目的,或者沒有提供金錢利益,無支給薪水的工作經常會被誤解濫用權利、利用勞力。
但回想1950年至2000年間,這五十年間出生的中產階級後代,哪一個不是從小就被當童工對待,家庭工廠需要人手,小孩便是最直接可以命令行事的人工。千禧年前後出生的青年,反而因為爸媽職業的關係,多數只要好好唸書,沒有實際參與工作的經驗,導致進入職場之後,做事做人的磨練太晚起步,適應不良,工作一段時間便離職的狀況經常發生。
如何結合工作和學習,讓青年瞭解工作本身不支薪,能帶給他們學習的好處是什麼?引導者如何在工作者不支薪的基礎下分配工作,便是規劃執行青年文化大使最困難的一個環節。
台灣政府單位在2000年民進黨執政之後,「為民服務」成為行政部門執行績效重要的評估指標。而這樣的體貼服務精神,實施在直接面對民眾的政府單位是一件很好的措施。但在培訓人力資源的面向,「為民服務」概念用在青年身上,卻成為極大反效果的作為。
涉外事務單位在安排青年赴海外見習或實習的過程,偶爾聽到海外接待青年的人抱怨青年們像是少爺少奶奶似的,需要別人安排好好的,根本沒辦法獨立自主。一個立意良善的計畫,最後因為青年的態度,反而讓計畫變質。為什麼會演變如此?
植入公務員「為民服務」的基因過強,整體計畫的執行過程中,公務員為青年服務過多,再加上青年尚處於27歲以下腦部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青年看到有大人協助做很多事,自己就不用多做什麼,最後就變成一群不懂事的小孩參與計畫。
青年真的不懂事嗎?還是大人們不知道如何與青年共事呢?
在執行「新北文化大使」專案三年,我觀察到團隊裡的青年樣貌可以分三類:「動腦」、「動口」和「動手」。
發想創意、思考縝密、心思細膩的青年,是屬於「動腦」型的人;樂於分享、發號司令、口條清楚等特質,則是「動口」型的人;企劃能力、手腳俐落、善用工具的人,則是「動手」型的青年。
在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團隊裡,上述三類的多數青年,是非常願意貢獻自己的能力。運行專案任務的過程,如果能找到這三類型的人組合在一起,或者讓他們找到彼此,就能成就一個成功的專案任務。
引導者需要調整的心態,就是避免當一個直升機父母般的領導模式。學習讓青年們能夠在一個環境中,發揮「動腦」、「動口」和「動手」的過程,對很多管理者是一個艱難的課題,在什麼情況之下,要提供多少的引導和協助,拿捏的準度幾乎沒有一個標準。給予太多協助,怕青年學不到東西;給太少引導,擔心青年不知所措。專案任務的成敗是管理者要面對的終點結果,青年們在執行專案的過程中,到底應該讓他們享受日曬雨淋,還是要給他們一把大傘,檔住一切的困境?
我剛離開公務體系,在「為民服務」基因還很強大時,有一次為了活動需要搬運物品而想找幾個支薪的人手幫忙時,工作夥伴說可以直接現場找青年們幫忙搬,我有點愣住,思考在提供服務與接受服務的天平擺盪中,半信半疑地抵達現場之後,果然有幾位學員特別早到,於是我稱呼他們是我的小天使,降臨人間協助我的搬運工作,沒想到他們居然很開心地幫忙搬東西。
於是,我慢慢發現社會教育最大的關鍵,即是提供一個舞台讓青年發揮所長,也就是心理學專家說的,人類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內心才有生成滿足、幸福、勇氣等正向的情緒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會員
62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北科青年:豐原文化的參訪與認識碩一時,因研究的題目毫無頭緒、不適應研究所生活、與家人頻繁衝突,而處於自信心低下、負面悲觀的狀態,我嘗試改變但如同陷入沼澤一般,每下愈況,直到指導教授有一天問我有沒有意願換到USR計畫試試看,給了我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也因此USR計畫於我而言是一個人生的轉淚點。
Thumbnail
avatar
許朱利
2023-05-19
青年學子的籃球魂終於回來了 16日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體育場盛大開打【李婉如/ 報導】疫情趨緩,停辦二年、北部籃球青年的最愛-宏國徳霖盃全國三對三籃球錦標賽,於本(4)月16日在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體育場盛大開打,計有來自全國高中組、國中組超過150支隊伍參賽,球員、球迷、貴賓及工作人員總數超過1,200人,主辦單位表示校園內好久沒有這樣熱鬧的氣氛,青年學子的籃球魂回來
Thumbnail
avatar
時尚品味生活誌
2023-04-16
與青年學生葉慈 談台灣文化問題 本文基於鼓勵年輕人重視文化的立場,給他的意見。 葉慈少年兄: 王振義2003.02.?.於台灣第二共和網
avatar
王振義
2022-02-04
青年寫給青年的東協工作筆記開拓視野,解除劃地自限。 對於現在才想認真了解東協,感到惶恐。 惶恐的是,身邊騎著電動腳踏車的異國異地工作者,正積極踏出國門拼經濟, 而我們懵以雇主優越自居的井底蛙心態, 竟然尚未覺醒?
Thumbnail
avatar
瑩籽
2021-12-21
基隆青年發起文化行動 為在地人才留住發光舞台基隆距離台北不到一小時,年輕人總是跟著人群、排隊等車去台北工作,人口一年年流失。事實上,基隆的文化豐饒,青年力量遍布各角落、人才輩出,只缺一個發光的舞台。而「惠隆市場X嘻哈行動」和「地衣整合行銷」團隊便是看見基隆之美,決定為家鄉出力。
Thumbnail
avatar
SyndAvant
2021-11-25
【讀書筆記】《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迷失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的四川諾蘇人大事記 〔鴉片戰爭〕1840年 〔清廷禁鴉片〕1906年 〔民族識別計畫——整併彝族〕1950年代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改革開放〕1978年(從而使得諾蘇新一代青年對世界的想像空間一瞬間擴大) 〔利姆傳出首例因毒品注射不當而引發的愛滋感染〕1997年 〔組織無疆界醫師〕1998-2
Thumbnail
avatar
予晞🌸
2021-11-21
觀點青年:關懷,還是商品:資本社會與流行文化中議題文本的定位我們要談的,是文本中的議題如何被曲解為商業操作,或真的被誤用為商業操作。 為了避免誤會,書寫著議題的創作者們該收手嗎?這樣一來需要被看到的議題誰來傳遞呢?
Thumbnail
avatar
111級雄中青年社
2021-06-22
破報試刊號《音樂政治與青年文化》 1995.08.14 在我們說服Lucie讓破報以「台灣立報週日版」的形式獨立出刊後,1995年八月十四日破週報試刊號發行,開始了我們顛跛的二十年生命。創刊號只有少數書店可以買到。這期節選了1994~95年間於台灣立報週日版「破報」中相關的音樂政治文章,正好集成了台灣青年次文化與音樂政治最華麗登場的開端。 除了幾篇經典
Thumbnail
avatar
黃孫權
2020-04-24
超齡的房客在青年旅舍的文化衝擊原來青年旅舍Hostel的精髓在文化交流 /認識新朋友 /尋找愛情(咦?)
Thumbnail
avatar
Jessie Weng
2020-03-25
青年研習中心-問題x概念x設定承襲過去結構,看向未來發展
avatar
chen chen
201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