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職之後,我一直想知道為什是錄取一個50歲的中年婦女,而不是錄取一個台大畢業、三十幾歲年輕有活力的男生。
才工作第二天,我便藉著一個單獨與組長走在辦公室長廊的機會,開口問:「組長,我好奇想知道為什麼是錄取我,而不是錄取另外一位?(大概是他靜默了10秒,我趕緊接話)如果組長不方便回答,也沒關係」
「你經驗很豐富呀!」組長答。
又靜默了10秒。
「他也不錯啦!」組長接著又講出這句話。
我想,大概是有什麼不方便講的實情,當時的對話也就不再追問了。
但是,古早時候的一句俗語說:好奇心會殺死一隻貓。屬虎的我,貓科求生存的本性,絕對不會讓好奇心殺死我。
到職第二周,副主任帶著我認識工作環境。這次我沒有那麼直白地問問題,反而是先聊聊單位的預算、員額等,這些問ChatGPT也能秒答出來無關緊要的問題。
接著,我開始拿出我的好奇心。
「這幾年好像很多單位都遇缺不補,前幾天知道是因為有一位同事退休才開缺,我覺得很幸運能進到這個單位,不知道當時設想補人的條件是什麼?」我先打開人事組織架構的話題。
「我們希望有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可以有不同的想法,當時是考量你有外派的經驗,所以錄取你。」副主任答。
我的30歲到42歲是把人生密度過地很緊實的12年。回頭看當時的我,真的很累。
但人生最有價值足跡,也是在那12年。
其中的一年半,是外派到美國華府。雖說薪水是台灣的三倍,工作量和生活節奏,也是台灣的三倍(甚至更多)。
沒想到,外派工作密度之高的一年半,竟能換來中年之後,回任公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