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00 不要再逼我了

2023/07/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慶祝首發換了頭貼,不過變得好像說每句話都想加個驚嘆號。
目前的狀態,先是被畢籌會弄得焦頭爛額,猛然發現周遭都已經開始想畢業設計我卻還不知道在哪裡,於是陷入坐在電腦前被資料的汪洋溺斃,再回到手機安樂窩的無限迴圈當中。
作為焦慮列車長,我秉持著明天的焦慮留給明天,因為我還忙著解決今天的焦慮。大五之前,儘管我的腦袋的確有些一閃而過的畢設想法,它們卻被我擱置下來,每當遇到那些建築系社交起手式的畢設問題,我一概回答還沒想,不曉得,到時候再說。現在我被他堵到了,新的焦慮開始。
大概從大三開始就會翻學長姐們的畢設週記,現在回來重溫,翻到這篇暖心文章,才發覺焦慮列車上滿載為患,路上有你有我不孤單,於是在標題回應一下。
警世名言@一座城池,我做不到,希望大家可以及早跳車。

做也焦慮,不做也焦慮

那還是做點什麼好了,把腦袋裡亂七八糟的東西整理出來看有多少也行,感覺好像有做事(安慰自己)。
不用你逼,我自己就會逼死我自己啦。
大四上實習,一進事務所老闆就問我說:「你履歷上明明說你對修復再利用感興趣,為什麼你之前都沒有做過這類的設計題目?」當下的我像是被打醒了一般,並且開始反思,對啊為什麼?不管是修復還是再利用,我們好像從來沒有接受到類似的課程或是題目,我卻無知無覺,四下制度改變也讓我無法去做這樣的題目,那不然就在畢設的時候做好了。賭氣又想血恥的念頭默默植入我的潛意識,既然學校學不到就逼迫自己面對好惹(你最好不要後悔)。

基地?議題?

這個好像可以,那個好像不錯,該怎麼做下去?我還是再找下一個好了。
基地和議題,誰先誰後各有流派,我直覺先把基地縮小在金門(相對熟悉的地方)、新竹(我家但陌生的地方)和台南(實習有稍稍了解的地方),再根據我的議題相互調整,嗯,好理想的狀態。
新竹東門城,第一次看到裡面是滿滿的人。
而議題部分,依舊深陷於要做什麼的猶豫之中,觀察幾屆的畢業設計,再利用類型的案例很多是針對再利用機能而省略了修復內容,前面雖然提到我對修復再利用感興趣,但實習時讓我知道,對我來說修復和再利用是分開的,進入工地看師傅修復比起坐在事務所裡思考放什麼機能進去好玩多了(糟糕好像暴露我討厭做設計惹),我更喜歡的是修復本身。
那麼對於畢業設計而言,我能夠單純做修復這件事嗎?撇除我會不會修、該真的修一棟出來還是只做修復計畫這些實際問題,與古蹟的修復不同,歷史建築、舊建築或是頹屋不一定有重大的保存價值,過去的機能可能不敷使用或是不符現在生活習慣,如果只是修復他們回到原本的樣子,似乎只會讓他們又走向相同的終結,修復不過是為他們短暫戴上呼吸器罷了。這麼一想,修復和再利用又密不可分了,甚至後者可能會是更重要的事情。好吧,至少立場確定了。

首先

:「要不然給你修好了。」
我恍然想到我爸在屏東佳冬的老家(在蕭家古厝附近),二落的合院加右護龍,我沒有在這裡生活過的記憶,有的只是每年過年回來拜拜的匆匆印象和我爸的記憶回溯,而今年回去時,卻發現屋頂被拆除,披上了四不像的鐵皮。我不記得原本的樣子,仍然對這樣的景象感到錯愕。
修過的樣子。攝於2023/1/21。
引用自https://blog.xuite.net/apex.cheng/wretch/211715620/track,不知道是不是親戚。
過於接近的對象讓我猶疑,害怕一個不小心就掉進自我感動的泡泡裡。最後一位住在這裡的長者最近離開了,而這裡地處偏遠,周遭人口也迅速減少,這裡未來的使用者會是誰?它未來的定位是什麼?明確的修復目的和機能選擇是我首要斟酌的,然後是那些支援我做設計的東東基本上不太能找到,哭。這樣想一想,哇,要跟他說再見了嗎?不做的話我也得幫我爸找人來修,歡迎介紹拜託。

再來

大海撈針的搜尋裡,我看到了《天下》雜誌775期裡的一篇文章〈只剩葬禮,沒有婚禮〉(林倖妃,2023),文中提到,少子化和高齡化正衝擊台灣,都市發展方面,起先政府為了平衡區域發展,將直轄市整併為六個,現況卻表明非但沒有達成目的,還加劇了城鄉差距,不只青壯年離開鄉里,醫療和生活便利性也吸引老年人流向都市,導致許多村里人口銳減,直到逐漸變成不再有新生兒的無子社區,在無人增長亦無力振作(資金、行政結構失靈)的現狀下悄然滅村,而作者認為,拉回年輕人和老人關懷才能挽救這些凋敝社區於水火。
過去農村都是老人和小孩,現在村落裡只剩下阿公阿婆跟阿祖。
(林倖妃。2023。)
文章裡調查了「全台」的無子社區卻獨獨遺漏了金門,難道金門沒有嗎?好像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於是我順理成章地找了金門的人口調查,發現不只有,還不少(我還沒統計)。
雖然現在的金門有不少的青年登入,卻仍未深入到僻遠村落,聚落能夠支撐、又能讓年輕人願意駐足的機能會是什麼?引入觀光會有所幫助嗎?
時間是最大的難題,老人關懷設施似乎更迫在眉睫,但只剩阿公阿嬤跟阿祖的村子裡,關懷設施又能持續多久?要將地方帶動起來,發展出自己的產業是拉力之一,如若地方沒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又沒有青年「返鄉」,政府政策或資金跟不上,社區經營根本做不起來。
回到畢業設計,這兩件事情我要一起做,還是挑一件事情去做就好?我想討論的事情是建築就能改變的嗎?
我好像看見了一點火花冒出來了,我得趕快去砍柴。

以及尚未深思的

針對金門的再利用物件,我粗略分成了:
  • 軍事設施(坑道、營區、碉堡)
兩個有興趣的案例導向:
  1. 《過客旅店》陳佩慈,原有機能與新機能連接轉化,達到物件的轉型(心理/機能)
  2. 《一起吃飯》徐沛津,設定故事情境安排空間序列和機能,以此回應議題。
  • 公共設施
金城(後浦)的公共空間重塑釋放,後浦綠化、課後陪伴基地等等等等等等。
  • 住宅(合院、洋樓、頹屋)

最後戛然而止的

資料蒐集的海洋裡找了一大堆案例,留到之後再寫。
下一步應該就是找老師聊聊我該何去何從,我猜,還會有後續?希望啦。
139會員
683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