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開始討論此次事件之前,想先跟大家說一些自己的人生經歷,因為這次的事件,牽涉到兩個綺忻深愛的兩項事物,一個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一個是LGBTQ+群體。
我從八歲起,就是《哈利波特》的瘋狂書迷。印象中那時候我還沒有被霸凌(我從九歲被霸凌到十四歲),但是基本上也是班上的邊緣人,就是比較安靜,大家玩遊戲也只會站在旁邊看。
只有一個朋友,算是青梅竹馬(女)吧!但他就讀別的國小,是四歲時在才藝班認識的,所以基本上同儕在流行什麼,我都是透過青梅竹馬知道的,以下就稱他J吧。
在我九歲時,J將兩樣東西帶進我的世界,到現在都在影響著我,一個是周杰倫的專輯〈范特西〉,讓我認識了周杰倫這位歌手;另一個就是《哈利波特》的第一集《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那時候《哈利波特》已經出到第二集了,我一口氣看完之後欲罷不能,從此之後我都是用預購的方式看《哈利波特》這系列的小說,我想有這樣回憶的朋友應該不在少數。
如果要我很具體地說出我對《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熱愛的話,有幾件事情可以讓大家比較明白。
第一件事情比較可愛,因為我是八歲開始看《哈利波特》的嘛!在《哈利波特》的世界中,你有可能會在十一歲時,突然收到貓頭鷹送來的霍格華茲入學信,才知道自己是巫師,並且可以前往霍格華茲上學。
因為當時我在學校被排擠,我想讓我媽幫我轉學,但我媽又不肯,所以我是曾經有點認真地等過貓頭鷹的出現,又或者說,祈禱貓頭鷹的出現,這樣的神蹟會降臨在我的身上。
好像當年的哈利波特一樣,從樓梯下的壁櫥被救出來,變成眾所皆知的「唯一存活下來的人」,且得知自己是有魔法的巫師,能完全脫離現在的世界,前往神奇又美麗的魔法世界。
另一件事情對我來說更是有趣了,因為我有ADD(注意力缺失症),這種症會讓人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所以會容易丟三落四,但不會讓人沒有「注意力」這個能力,病患只能專注在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物上。
《哈利波特》最後一集──《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我是以預購的方式購買的。好不容易等到上下集(書太厚了,不得不分上下集)到貨時,我第一天就去拿了,而就在當天,兩本書總共八百六十四頁的厚度,我不吃不喝花了大概十六個小時吧,一口氣全部看完,我媽媽覺得也太誇張了吧,我怎麼都不需要吃飯啊!
另一件事情也是挺神奇的,我雖然是《哈利波特》狂粉,但我只看過《哈利波特》電影第一集。因為我去看《哈利波特》電影第一集時,我可以完全對比得出來每一句對白書籍跟電影的差別在哪裡,而我沒辦法接受電影並不是完全按照書籍進行重現。
雖然馬後炮的說一句,後面第三集的電影刪減和改編的更多,第一集幾乎可以說是重現的最好的了,但當時的我還是決定不再看《哈利波特》的電影了,因為我意識到我是《哈利波特》書迷,但不迷電影。
再加上有些朋友可能在其他文章已經知道了,我從十四歲起就有成為小說家的夢想,自然也就非常崇拜《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作者──JK羅琳了。
另外一個部分的我,則是女同志這個自我認同了。我經歷了漫長的自我探索,大約從十三歲開始懷疑自己喜歡女生,印象中是因為在健康教育課上第一次知道有同性戀、異性戀的分別,由此可見從小教育相關知識真的非常重要,讓孩子懂得多只會讓孩子更快地能更認識自己,不會讓人扭曲自己的。
如果真的有人要噴要酸的話,就想想你們自己吧!你自己挑食不喜歡吃的東西,從小教育你那個食物好吃,你現在就會吃了嗎?換位思考一直都不難,難的是你願不願意。
扯遠了,因為我本來就愛看書的關係,但當時的我本來就生活在異性戀霸權的世界,所以當然對於自己是同性戀的可能性感到很震驚,且因為異性戀霸權的世界對同性戀本來就有很多刻板印象跟偏見,我實在無法把相信那些刻板印象跟偏見說的都是我自己。
不過還好我的個性跟現在仍是相同,我不會盡信別人的話。首先我要先求證。社會告訴我同性戀有病,是不好的,那這些是真的嗎?有根據嗎?目前主流科學認為什麼造成同性戀的存在呢?怎麼樣才能確認自己是同性戀呢?
我查閱著相關的書籍,對照大量資料好把錯誤跟有偏見的資料去除,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同性戀沒病,也沒什麼不好,在自然界裡普遍存在。
當時的科學界還不確定造成的原因,但已知跟基因有高度關聯,因為有觀察同卵雙胞胎但從小因故分開長大的兩人的性傾向,與一般手足相同性傾向的比例,同卵雙胞胎相同性傾向的比例相對高很多;也有認為跟懷孕時子宮的激素環境有關等等。
這些是我事隔多年以當年的記憶寫下的資料,可能已經跟現在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這部分當日記看就可以了。因為有了這些發現,所以我當時的想法就是──以現有的科學研究來說,同性戀較多是因為天生的因素造成的,且也不是少數的現象,所以不是病。
但再來的問題是,要怎麼確認自己是同性戀呢?這個問題倒是難倒了我。雖然我是從四歲就會使用撥接網路的人,但是當時的網路很少有相關的資訊,其實當初連查找「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類的中文科學書籍都不容易,幫助人自我探索是否為同性戀的書籍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了。
十五歲的我陷入了深深的糾結,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更加地了解自己。其實十三歲時我就應該要開始進行這樣的自我探索了,不過我實際上是逃避了兩年,才開始上述的查閱書籍等探索自己的過程的,那十三歲的時候又發生了什麼事,讓我開始懷疑自己可能是同性戀呢?
那時有個女性好友很喜歡從後面撲到我背上,嘴唇靠在我的臉頰旁,我感覺我的臉也微微泛紅了,但我總是忽略這個感覺,裝不知道,裝聾作啞了兩年。
在十五歲時,又遇到了另一個自己喜歡的女孩,那時我就知道,我不能再裝聾作啞下去了,所以我查閱了資料。雖然那時候,發生了更狗血的事情──我同時喜歡一個女孩,跟女孩的男友,不過這件事,就暫時按下放到以後再說吧(笑)
因為在網路上找不到可以正確自我探索性傾向的方法,所以我決定向我信任的人求助──我爸。
對,你沒看錯,我爸XD我知道很多人的家庭,性傾向這種事情是不能跟家人討論的,但我爸是很開明的人,包括我為什麼四歲就會用電腦,而且還會撥接上網,都是他教的。
在當年網咖還是違法的年代(聽不懂的都很年輕ww),還讓我、我妹和我的表哥表姊們一起在裡面玩線上遊戲,超過凌晨十二點了,小孩子不能留在網咖了怎麼辦?
我爸的作法是──把小孩子帶到樓上辦公室,讓我跟我妹繼續玩線上遊戲(笑)。雖然我爸媽在我九歲的時候就離婚了,但我跟我爸一直都還有保持聯絡,而且我爸很寵我,所以我們關係不錯。
不過我爸自然也沒有引導別人探索性傾向的經驗,他只是以他較長的人生閱歷,給了我一些意見,因為年代久遠我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大概就是不用現在急著下判斷,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時間才能明白的。
我本來就是急性子,當時年紀又還小,當然沒聽懂他的意思,不過我還是有盡量照做。且他這樣開明的態度,也給了我在十六歲時對全世界公開出櫃的底氣。
為什麼我決定向全世界公開出櫃呢?因為我有著跟全世界公開出櫃,也不害怕的底氣。而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充足的底氣,這就不能不說到我跟我妹出櫃的狀況了。
當時我跟我爸聊完之後,我有一種興奮的情緒,也不知道怎麼表達跟抒發,就是很想告訴我妹妹:「我喜歡女生!」。而我有這樣的情緒時,我妹妹剛好正在洗澡(笑),於是我急匆匆地狂敲他的浴室門,想透過浴室門就直接告訴他。
他剛好快洗完澡了,又聽不清我再講什麼,以為有什麼急事,就趕緊把澡洗完出來,聽到我出櫃的話語,他只留下一句:「早就知道了,我眼睛又沒瞎!」然後用一種「為了這點小事居然催我洗澡」的眼神瞪了我一下就回房間了。
不知道為什麼,我挺開心的,可能是因為開心被當成了正常了,有點可悲,但也很感謝。
至於說到我媽,我還真的從來不擔心跟她說這件事,我甚至都不記得我什麼時候、怎麼跟他說的了。因為我媽本來就是一個行事風格比我更破天荒、更嗆辣的人,簡單來說:「他不受控啊!」。
我媽媽交過一任小他二十一歲的男朋友,和我們同居過十年,以至於我知道小鄭跟莉莉的事情時,一直在想這種事值得在新聞上一直報導嗎?大家為什麼都那麼吃驚?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我現在也長成了自由奔放的樣子吧!
雖然我那時候不認為臺灣同性婚姻會在我的適婚年齡合法化,但是我還是希望盡可能讓我的伴侶有跟異性戀婚姻一致的待遇,所以我向所有的親戚出櫃了。本來是想著,不要驚動到外公、外婆(我的爺爺奶奶很早就不在了),因為他們年紀都大了,怕他們不理解,也受不了刺激。
但就在我高中畢業,升大學的暑假時,我好像在外婆家客廳看電視吧,剛好電視在播那年的同志大遊行,我外婆一開口就說:「啊你們那個,好像叫什麼,出櫃是不是。」,雖然那時候還沒有黑人問號梗圖,但我相信我的表情應該跟那張梗圖一模一樣。
沒等我反應過來,外婆又接著說:「所以你就是跟他們一樣嘛!對不對?」,雖然我這裡打的是問號,但當時我外婆的口吻,可不像是在問一個不知道的問題,而是明知故問的感覺,我則是被嚇到只能「一一招供」。
後來我問外婆他到底是怎麼知道的,才知道是我的課本和講義出賣了我,因為我外婆喜歡做資源回收,所以我的課本跟講義都給了我外婆。
因為我常常會隨手在課本和講義上面寫一些小情詩抒發我的思念之情,他說他一看就知道了。於是乎,我沒有了一般同志擔心家人知道的枷鎖,我「擁有了」跟全世界出櫃的權利和底氣。
在我十六歲的時候,經過了一些感情事件(有機會我們再講XD),我很確定自己的身分認同是女同志,那時候我已經有想要作社會運動的想法。
但我才十六歲啊!我有的資源就是我自己這個人而已,所以我有一個想法──我走到哪裡都要出櫃,不管熟還是不熟,因為我要讓大家知道,其實同志很常見,而且很普通。 畢竟我不像大部分同志一樣,被迫需要躲起來,因為大家都有自己家裡或社會眼光的種種苦衷,我家裡沒問題,我本人也不太在意社會眼光。
可能是因為被霸凌的經驗,讓我覺得大人世界的社會眼光是迂迴而隱晦的,小孩的惡意才是直接而自私的,所以小孩的霸凌其實更令人受傷。
既然那些正面攻擊我都能挺過了,我又怎麼會怕別人在背後的指指點點呢?從此之後,到處出櫃就被我視為是一種「社會運動」。
而之後的我,又在指考成績落點在臺灣師範大學的狀況之下,堅持只填有社工系的學校,去就讀了臺北大學社工系,雖然最後沒有畢業,但有幸到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實習,是我夢寐以求的倡議型機構。
跟著他們走上第一線進行社會運動,就像夢想成真一樣,讓我知道了實際上社會運動是怎麼運作的,前線需要什麼,後面又需要什麼支持,一項改變後面代表了多少人的努力,改變之前又代表著多少人的受苦。
在我確認了自己是女同志之後,我有了強烈的自我認同感,也對於社會的現況感到不滿。
我的個性本就喜愛自由,且對不平等的事情極易感到不滿,所以我只想著要如何要改變女同志在社會中不平等的現狀,直到我到了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實習,我才看到了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在社會中的處境。
雖然都是少數族群,因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不被社會大眾所理解,但處境不盡相同,以我當時看到的狀態,我可以說女同志的處境其實已經是相對好的了。
雖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我的個性大剌剌的關係,但那段時間我還真沒有因為我公開出櫃受過什麼明面的歧視,我也有想過或許是不喜歡女同志的人直接選擇不跟我做朋友啦,但相較於當時男同志出櫃的千夫所指,我認為處境還是相距甚遠的。
我發現社會運動不是只考慮我自己或我的族群的利益去做的,因為只有一個人的力量,或者只有一個群體的力量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才會成為LGBTQ+族群。
因為我們都是少數族群,如果我們不串聯起來,在彼此的議題上互相聲援,很難讓主流社會聽見我們的聲音,也就是在這樣的認知下,我去理解了LGBTQ+族群其他人的個人經歷、心境、處境與難題。
其實說到這裡,我無意指責任何人,因為社會結構不是一人可以造成,也不是一人可以摧毀。
我自己也曾是這個異性戀霸權社會結構的一份子,連我自己發現自己喜歡同性的時候,都使用過異性戀霸權辱罵同性戀的字眼指責過自己,這不是社會中任何一個人的錯。
但我期待(有時候想到這裡,我會聽聽張雨生的我期待,大家也可以聽一下(笑),社會每個人都會將把社會變得更好視為自己的責任。
扯遠了,在我理解了為什麼會有跨性別、他們從小到大心路歷程的拉扯、他們如何度過重重困難獲得周圍重要他人的認可到最後通過法律的認證,改變自己的性別,但到最後絕大多數社會上的人還是不理解或不認同他們的生活方式時,我覺得我看到的就是是五十年前的同志們的處境,原因不同,狀況相似。
我想要支援他們,我覺得我必須支援他們,也就是從這裡開始,我跟我喜愛的作者──JK羅琳的想法有歧見的原因了。也許我先講講我認為跨性別目前面臨的困境,以及社會大眾與他們難與互相理解的原因吧。
我想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吧!生活成長歷程中總有個「別人家的孩子」,不管你做的再怎麼好,就算你進步了,父母總要拿你跟那個人做比較,還是要你更好。
即使你挺幸運的,你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那通常你的父母對你要求肯定是嚴格的,拿你上次的好成績比較你這次的「壞成績」的經驗應該也不會沒有。
人人都是希望自己被肯定的,沒有人希望自己的本質被否定。很多人志不在讀書,卻被逼著去讀,我想當時一定很希望父母可以理解自己的想法、認同自己想做的事情吧!雖然這樣的比喻應該可以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但我必須很遺憾地說,這還是跟跨性別朋友的處境不太一樣。
我越俎代庖地在這裡嘗試為跨性別朋友發言,也不知道適不適合,但我真的想盡棉薄之力,希望看到這裡的跨性別朋友不要太介意。我認為跨性別朋友雖然一樣是希望被認同,但他們想被認同的事情卻難以被理解和看到。
我舉另一個例子可能大家就比較容易明白了,我是一名躁鬱症患者,現在大家對身心症都比較了解了,不會再對我們說:「加油,你一定可以!」,因為這會讓身心症患者感到更有壓力。
如今大眾幾乎都知道若親友有身心症,可以對我們說:「無論怎樣,我都會陪你。」,但這也是社會運動推廣下的結果。
但在此之前,有身心症的患者,常常被貼上「沒有抗壓性」的標籤,在身心狀況不好的狀況之下,反而被逼著去面對壓力,因為親友認為這是「為他好,讓他不要逃避,這樣他就會成長」,這樣的狀況不在少數。
但身心症患者跟普通人陷入低潮的狀況又大不相同,普通人陷入低潮可能被逼一下會振作起來,身心症患者逼他,很有可能像是讓發燒到38.5度的人去跑二十公里半馬一樣,足以致命。
而身心症不像其他疾病容易理解,比方說骨折,我們能看到X光片斷掉的地方;又比方說感冒,再怎麼樣都會看到一些咳嗽、流鼻水或發燒等等的症狀。
出現特定症狀就是得了特定疾病,這就是大眾判斷誰是病患的標準,但是身心症患者的症狀,在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眼裡,就跟普通人陷入低潮一模一樣。
又不如這麼說吧,科學界到現在都沒有搞清楚身心症病患的具體準確病因,目前主流理論還是在交感神經失調、內分泌失調跟大腦結構異常這三類,最近又多了腸道菌理論。
所以就算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也沒辦法一眼就看出誰是身心症患者,誰是普通人陷入低潮的。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大眾無法理解跟認同身心症患者所面臨的困境也就不足為奇了,而這樣的狀況讓我認為正好跟跨性別朋友有相似之處。
因為跨性別朋友就是:「打從心裡認為自己是另一個性別」,這也是無法被肉眼看到的「症狀」。
喜歡看穿越小說的朋友可以想像一下,要是你一覺醒來,發現你是在另一個身體裡,而且還是異性的身體,而有個細節跟穿越小說不一樣的就是,除了性別之外,其它設定都跟你原本的身分一模一樣。
想像一下,當你洗澡的時候,你必須撫摸、看見自己的裸體,你會不會感覺很奇怪呢?
如果你原本是女生,你的男性朋友找你打籃球,如果他們想跟你勾肩搭背會不會反射性地縮一下,覺得距離太近了你不喜歡,希望他們尊重你,跟你保持距離?
種種生活上的細節,我想如果你必須在這個身體中生活下去,最終你會希望大家能認同你是女生,才能讓你感覺舒適的生存下去,不然你會瘋掉,因為你自我認同是女生。
但你天天看著自己男生的身體,天天受著你認為是男生的待遇,每分每秒發生的事情都在提醒你:「很遺憾,事實跟你的認知不一樣。」。
而如果此時出現了大眾批評你想法、你認知、你根本渴望的聲音,我想,你應該難免走上激進對罵的道路,因為除此之外,很少有讓大眾聽到你聲音以外的方法。
又或者說,大眾媒體很少報導激進對罵以外的聲音,所以如果想要讓你的聲音擴大,你也會選擇激進對罵,因為你想要達到你的目的:「過上身為女生的生活。」。
雖然在這裡說,有那麼一點晚了,但我無意為SJW開脫,因為這個名字下包含了眾多人士,我無力也不想理解他們的想法,自然無權為他們擔保什麼。
我也無法為一些真的用激進手段在跟社會溝通的跨性別人士代表發言他們的想法。
我只想說,凡事事出必有因,不太可能有人會莫名其妙選擇做一件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還做很久的,除非他真的是傻子呢,所以這是我提出的,某些使用激進手段在跟社會溝通的跨性別朋友,他們可能有的想法。
我想很多人都有聽過一個說法:「自由的前提是建立在沒有侵犯到他人的原則之上。」但比較困難的地方在於:「怎樣才算侵犯?」
看到這裡的讀者,可能會困惑:「有沒有侵犯會很難判斷嗎?」,其實在實務上來說:「會。」,這也是我跟JK羅琳產生歧見的地方,我想,就讓我先闡述JK羅琳的論點吧。
說真的,我是一個很較真的個性,所以當我知道JK羅琳有發一篇長文表達自己的立場之後,我就決定要看完英文全文,再繼續寫我這篇文章。
我花了比較長的時間去了解及確認JK羅琳的立場,以及他在文中所提到的各方人士的意見是否屬實。
在了解JK羅琳的意見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目前英國在跨性別這個議題上大致的狀況。
目前來說,在跨性別族群裡,激進派跨性別是最大的聲音,如果以激進派跨性別為跨性別的意見代表,以下是他們目前的主張:
1. 在法律上以社會性別(gender)取代生理性別(sex)
2. 他們要求將原先嚴格的變性制度變更,包括移除漫長而嚴格的心理評估,而更改為無須手術及賀爾蒙治療在法律上就可以被認為是變性完成
3. 他們堅信跨性別是天生的,不會受到其他任何因素影響,並且當青少年/女有性別不一致(舊名:性別認同障礙,已正名)的狀態時,不讓他們開始進行變性使他們感受到符合自己所認同的性別,將導致他們尋求自我了結
4. 讓單一性別空間徹底消失。所謂的單一性別空間,就是那個空間裡只有某個性別,例如女更衣室、男廁
而也因為跨性別群體的訴求是這樣,蘇格蘭政府也做了相應的回應,公布了一個政策:「取消現有的醫療要求和將申請性別承認的時間從兩年減少到三個月,以改善跨性別人士的生活。」
且這個政策會適用範圍是整個英國,所以它在某些特定團體中就引發了非常大的反彈。
我想本來沒有關心這個議題的朋友可能會覺得有點奇怪,如果有人覺得自己的性別是另一個,就讓他改不就好了嗎?為什麼有必要干涉呢?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會引發社會秩序的混亂。
在還沒有、或說不清楚「跨性別」這個族群的年代,我們都是以單一性別空間來獲取安全感,尤其是女性族群,因為性犯罪通常都是男性族群執行(被害人倒是男女都有,近年來男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因此單一性別可以有效又快速地讓女性受到最基本的保護。
所以如果在法律上更改性別變成是一件是一件太簡單的事情,那可以說是像之前「名字有鮭魚就可以鮭魚壽司吃到飽一樣」,還真的有三百三十一人去改名這樣荒謬的事情發生。
改名字吃免費鮭魚壽司事小,個人隱私空間感到被侵入的事可就大了,雖然目前描述的角度多以女生居多,但是並不把男生排除在被侵犯隱私的範圍外。
這是我現在所了解的狀況,且就我的觀察,西方國家很在乎「政治正確」這件事,雖然我自己是女同志,但我必須說:「就連站立喜劇也不敢開LGBTQ的玩笑也太誇張了吧!(甚至有站立喜劇諷刺這個現象,下面的觀眾笑得很小心翼翼XD)」
也因為如此,在這個議題上社會能夠有效的溝通變得異常困難,因為說出自己真實意見的代價可能會很高,比如這次JK羅琳「被取消」,也就是被抵制這樣的代價。(其實她已經被取消蠻久的了,有好幾波事件,不過我們本文不聚焦於此)。
因為JK羅琳的文章很長,她也在文中延伸討論了很多其他領域的問題,所以我就只針對她在文中討論跨性別這個議題的意見,也用條列式的方式呈現她的想法:
1. 女性族群團結的力量被削弱:
他被指責是一名「TERF」,這個字代表排除跨性別女性的激進女權主義者,但他認為現況是很多女性根本不是女權主義者,甚至根本不懂女權主義是什麼,也被冠上這頂帽子,這讓他擔心原本可以團結起來一起對社會做出改變的「女性族群」將不復存在,因為女性的意義將會含糊不清,或可以說是十分多樣化。
2. 阻礙疾病研究及治療:
他資助了關於多發性硬化症的醫學研究,這是一種在男性和女性之間表現非常不同的疾病,如果在法律上以社會性別(gender)取代生理性別(sex),以後要研究跟治療這個疾病就會變得非常困難,當然不只多樣性硬化症有這樣的特性 3.成為逃避同性戀壓力跟「獲得男性優勢」的方式:
引用JK羅琳內文:「有些人說,在意識到自己是同性戀者後,他們決定進行性別轉換,而進行性別轉換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社會或家庭中的恐同情緒所驅使。十年前,希望轉換為異性的大多數人是男性。」
另一段則是:「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在我開始認真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自己也不知道)十年前,希望轉換為異性的大多數人是男性。而現在這個比例已經顛倒過來。在英國,被轉介接受變性治療的女孩數量增加了4400%。」
4.去跨性別化的趨勢也有越來越高的趨勢:
引用JK羅琳內文:「越來越多的人似乎正在進行去跨性別化(回歸原來的性別),因為她們後悔採取了在某些情況下採取了一些行動,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她們身體並剝奪了生育能力的措施。」
5.在青少年間,跨性別的自我認同成為一種流行,可能造成同儕壓力:
引用JK羅琳內文:「美國醫師曾麗莎·利特曼(Lisa Littman)曾在訪談中表示: 『網上的家長描述了一種非常不尋常的跨性別認同模式,其中多個朋友甚至整個朋友圈在同一時間內開始認同跨性別。如果我沒有將社會傳染和同儕影響視為潛在因素,那就是我的疏忽大意了。』」
6.許多青少年會在成長過程中,性別不一致(舊稱性別認同障礙)會自然消除:
引用JK羅琳內文:「我知道對於一些性別焦慮的人來說,轉換性別可能是一個解決方案,但我也通過大量研究了解到,研究一再顯示,60-90% 的性別焦慮青少年會在成長過程中自然消除這種焦慮。」
7.JK羅琳被家暴的經驗,希望所有「女性(包含跨性別女性)」都不要有暴力的經驗:
引用JK羅琳內文:「當你對任何相信或感覺自己是女性的男性敞開洗手間和更衣室的門時——正如我所說,現在可以不需要手術或激素治療就可以獲得性別確認證明——那麼你就向任何想要進來的男性打開了大門。這就是簡單的事實。」
這是JK羅琳對目前跨性別族群提出的主要觀點所提出的回應,那下一篇文就讓我們來聊聊,兩邊的觀點各有利弊,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呢?
我個人是相信同理心的強大的,所以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同理他人的感受,但同時也知道確實,有的人同理心比較薄弱,沒有辦法感同身受別人的處境。
當這樣的人堅持己見,與另一族群對立時,在這個民主社會裡,我們該怎麼決定政策的方向,才是最符合公民意見的作法呢?這是我思考了很久的問題。
最後我發現,其實,這個問題本身,根本上就不在於表面的行為,而是在於行為背後對於該族群的意義。比方說跨性別族群希望在法律上以心理性別(gender)取代生理性別(sex),他堅持的絕對不是「想看到身分證的變化」,而是「想要身邊的人對到他的態度真正轉變」這件事。
我想同理的,JK羅琳他所持的觀點(他認為他是在為女性發聲),比方說取消單一性別空間這件事,會致女性於更危險的處境。
當然,取消單一性別空間這件事,或許對於致女性於更危險的處境有關聯性,但是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得出來,這兩件事不存在絕對的因果關係。
所以JK羅琳真正在意的,恐怕不只女性會遭受更加危險的處境,還有「女性發言權未來會被削弱」、「女性定義變得模糊」這兩件事。
想要雙方都達到共識,必須要讓兩邊族群不再表面的行為上對抗,而是解決雙方隱藏在行為後的恐懼。
舉例來說,以上方說過的兩方論點來看,我認為可以試試看,維持現在政策的變動,讓變性的時間縮短,且不需動手術就可以變換性別,且取消單一性別空間。
但是增加一個步驟,就是對要變性的女性做背景調查,像臺灣的良民證那種,如果沒有良民證的話,那也不會剝奪你變性的權力,只是你就只能採取舊制,不僅要花費兩年,也必須做生殖器手術跟賀爾蒙療法。
這只是大致上指出一個大方向的想法,真正要執行的時候,一定需要考慮很多執行面與細想雙方族群的感受,但我相信這些都是花時間都可以克服的,現在之所以雙方看似對立,是因為雙方都認為對方跟自己有不一樣的觀點,就是在反對自己的意見。
我認為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雙方有自己的觀點,那都是因為有自己的恐懼。
跨性別恐懼再受到歧視,JK羅琳所想代表的女性族群,他則是害怕女生權利會再衰弱,且女生定義變得模糊。所以,消除雙方的恐懼,而非爭論誰的觀點是對的,我相信那才是能找到雙方族群都能接受的方案的方法。
近期文章:
為什麼我成為占卜師 之 忙碌不能我讓停止寫作【綺忻的呢喃日誌】
大湖公園遊記,歌曲令我憶起我的青春【綺忻的呢喃日誌】
(微雷後有全雷心得)《淡水小鎮》不只鄉土情懷與愛情,更談論生死與人生【綺忻隨筆】
這會是你人生最划算的一筆生意【綺忻名人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