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歸因-向佛祈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外部歸因--向佛祈求(象山慶’23.7.18)

為什麼我們總是羨慕他人的生活?或因對方擁有了我想要卻沒有人事物,尤其處在某種壓力(身體的不適,或心理的焦慮)下,更易於「向外探詢」,想從外部的因緣來解決內在的困境;雖然,世間智者與宗教聖人殷切的告訴人們:「know thyself!(蘇格拉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33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也就是說:「生命的困境,源於個人的心態。生活的快樂,來自個人的感受。」因此,偶爾停下腳步,閉上眼皮,聆聽「內心」的聲音,了解「真我」的需求。這或許是一種較切實際而有療效的「心理學」方法。

若慣於向外尋求、向人需索,或歸因於外external attribution[1]、歸咎於人,雖暫時似乎較輕鬆、無責任(耍廢.veg out擺爛.Put rotten/ goblin mode),卻也相對的沒時間、不願去探索「自我」,更不確定這有何成效。外在世界是如此繁華、多變,令人忙於追逐而迷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如是「心隨境轉、隨波逐浪」似乎較暢快而滿足?然而,佛教卻倒過來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卷19)環境雖是眾生共業所造成,每個人的遭遇及感受又千差萬別;可說是:外境如幻化,萬變不離心,「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還須心藥醫」(宋.惠洪《林間集》下),若向心外求解答或找安慰,只有更失望,或二度傷害。

人生一切病苦的根(病根)在於無明(父)、渴愛(母),終究要攝心反觀,也就是佛教修行的通途:「止觀」雙運—這在文化簡樸的古代與心思單純的古人,或許可行且可成;而對於科技與消費「雙重」剝削(double deprivation)的現代人,複雜多變的資訊及豐富多樣的物欲,讓人們幾乎是晝夜不分、疲於奔命的應付各種紛至沓來的誘惑[2],如此長時間的心忙意散,很難於集中、持續其注意力[3];因此,要求現代人修學佛法之「止觀」,可能嗎?「止」須有基本的定力,太難;「觀」有「心.佛.眾生」三種對象,智者大師雖云「眾生法太廣、佛法太高,於初學為難;……自觀己心,則為易。」而其實三者一樣難。

既然「以自力修止觀」不是現代人做得來的選項,所謂「獨一靜處,專精思維(四諦、十二緣起),不放逸住。」(《雜阿含》第19經)或「行善止惡,自淨其意」,「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似乎是不合時宜的門路;那麼,隨順現代人性的外部歸因,將「離苦得樂」的需求,轉向「他力」的救度,也就是向佛祈求,求什麼? 佛光的攝受、佛力的加持,這是一種踏實的自知與難得的信向,因為所求的對象不是世間凡夫或外道鬼神,而是「為了度盡十方眾生而發大願、修大行,久已成就的」阿彌陀佛及其極樂淨土,這一切成佛的功德與環境,本就是為我們而修而成的,雖然我們以前不知不求,祂就超前布署給我們;現在得知而求,也還是屬於我們的;可盡情受用而無負擔。與此不同的是,若向「世間」或「外道」的求索,則須低聲下氣或欠少還多(欠本加息),甚至是自取其辱或自陷於危。

只須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則向佛祈求的一切善(淨)願,皆得圓滿;尤其命終往生淨土成佛,這麼大的功德與利益,可真是喜出望外、不可思議的恩賜!

  念佛許多年之後,深知人心無常、人力有限,人與人之間,只能暫時的互相取暖,卻解決不了生命的問題;譬如刺蝟,靠太近,刺痛;離太遠,寒冷[4]。也說:「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陽貨》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才有(美感的)空間。因為彼此是凡夫,煩惱多、習氣重,愛恨交織:「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惑也。」論語.顏淵》,既無力自救了,又如何救人? 有時一些善意而不得體的建議,反而亂了條理又傷了人心,吃力而不討好;因此,在念佛中逐漸醒悟,一切心事、一切疑難,只能對佛說、向佛求,請佛做主;所謂「盡人事,聽佛命」[5],最妥當、最保險。如前所說,雖然「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修「止」作「觀」太難,念佛人以「信願往生」為心,以「機法二信」攝(連結)佛與眾生,以相續「稱名」而捨自(凡)歸祂(佛),生佛感應而一體,往生淨土而具足如佛(無量)之壽、光,此即是「止觀」之圓滿成就[6]也。



[1]情境(外力、天氣、環境)歸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性格(情緒、態度、能力)歸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

[2] 宋.朱熹〈答何叔京書〉其六:「其心儼然肅然,常若有所事,則雖事物紛至而沓來,豈足以亂吾之知思!而宜不宜、可不可之幾,已判然於胸中矣。如此則此心晏然,有以應萬物之變,而何躁妄之有哉?」

[3] 據說,現代成人「專注」的時間約15分鐘。微軟公司則宣稱我們的「即時」注意力(單一專注的時段)已降到8.25秒,比金魚還短。因此,2006年起TED製作了一系列線上影片,限制在18分鐘內。

[4]德國哲學家叔本華1851《附錄與補遺》:「人就像寒冬的刺猬,靠得太近,彼此刺痛;離得太遠,又感到寒冷。」後世稱為刺蝟困境 (Hedgehogs dilemma)

[5]《往生論註》:「乘佛願為我命,焉可思議!」象山慶<放捨身心,歸入名號>:各依本性而得其所,各盡人事而聽佛命,則能安。嬰兒在母親的懷抱中,很安心;念佛人在彌陀的攝受中,大安心。

[6]王家軒<《佛說無量壽經》之「無量光壽」與「十二光如來」>:以止觀說,修止得定,定具足就是無量壽;修觀得慧,慧具足就是無量光,「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定慧等持,止觀雙運」。


raw-image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世間之福? 淨土之樂 ! (象山慶’23.6.18) 俗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有人說:「疾病是吃來的!」確實,是貪吃,爽了口舌,害了血管。反過來說:「健康也是吃來的!」沒錯,該調理,節制口慾,縮減腰圍。同一張嘴,卻有不同的吃相與後果:是非兩舌,是「閒話」搬弄的;現當二益,是「念佛」加持的。
今天,念佛了嗎?(慶’23.4.18) 敬邀一起念佛 不論您信什麼教,或學哪一宗;平時就有念佛,或從來沒此習慣;「南無阿彌陀佛」可說是人間共通的語言與招呼,獨自稱唸或對人問候,都充滿了歡喜與吉祥;有念就有益,確乃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為? 敬邀您,從今天起,與我們一起唸佛,每天50、100聲以上,久而成
「五欲」強迫症?(象山慶’23.4.17) 世人多半有「五欲」的類似(我執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1],每天被情欲所驅迫,前瞻後顧、左思右想,如何吃喝玩樂,才不虛此生? 為此到處奔波,總是弄得身心焦慮、煩躁、勞累,長期處於人擠人、車塞車的困惑
從“戰疫”到“與疫共舞”(象山慶“23.3.18) 經過3年的疫情,終於逐漸解封了,是回首恍如昨夢,或至今猶有餘悸?很難說清楚,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苦樂参雜,啼笑無常,幸而,有佛號可念,有淨土可生,或許比一般人更安心,更淡然的一日過一日,雖未必可說”日日是好日”,卻也對世間的恩怨得失少了一些
就這樣,無樣為樣(象山慶“23-3/16) 雖然學佛四十餘年,幾乎都在聖道門跟隨善知識熏習,在教理與實修上,偶有受用,到後來,都不如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親切,安心。 名號既出,無佛無魔~~這是禪行者的氣勢;佛名才稱,多善根多福德~~這是念佛人的信心。若自問,我是哪種人? 年少輕狂之時,也曾學禪
念佛不離乎人情(象山慶’23.2.1) 蓮友A:我對人事物以開放、學習、探索的心情去觀察及解。就是What、Why、H0W。舉例說,為什麼有花燈?為了延續民俗傳統,花燈給民眾視覺娛樂之外,有何附加價值及意義?可能有:文化的認同、社區的特色及居民情感的交流、創作潛能的開發等。當然還促進地方
世間之福? 淨土之樂 ! (象山慶’23.6.18) 俗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有人說:「疾病是吃來的!」確實,是貪吃,爽了口舌,害了血管。反過來說:「健康也是吃來的!」沒錯,該調理,節制口慾,縮減腰圍。同一張嘴,卻有不同的吃相與後果:是非兩舌,是「閒話」搬弄的;現當二益,是「念佛」加持的。
今天,念佛了嗎?(慶’23.4.18) 敬邀一起念佛 不論您信什麼教,或學哪一宗;平時就有念佛,或從來沒此習慣;「南無阿彌陀佛」可說是人間共通的語言與招呼,獨自稱唸或對人問候,都充滿了歡喜與吉祥;有念就有益,確乃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為? 敬邀您,從今天起,與我們一起唸佛,每天50、100聲以上,久而成
「五欲」強迫症?(象山慶’23.4.17) 世人多半有「五欲」的類似(我執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1],每天被情欲所驅迫,前瞻後顧、左思右想,如何吃喝玩樂,才不虛此生? 為此到處奔波,總是弄得身心焦慮、煩躁、勞累,長期處於人擠人、車塞車的困惑
從“戰疫”到“與疫共舞”(象山慶“23.3.18) 經過3年的疫情,終於逐漸解封了,是回首恍如昨夢,或至今猶有餘悸?很難說清楚,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苦樂参雜,啼笑無常,幸而,有佛號可念,有淨土可生,或許比一般人更安心,更淡然的一日過一日,雖未必可說”日日是好日”,卻也對世間的恩怨得失少了一些
就這樣,無樣為樣(象山慶“23-3/16) 雖然學佛四十餘年,幾乎都在聖道門跟隨善知識熏習,在教理與實修上,偶有受用,到後來,都不如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親切,安心。 名號既出,無佛無魔~~這是禪行者的氣勢;佛名才稱,多善根多福德~~這是念佛人的信心。若自問,我是哪種人? 年少輕狂之時,也曾學禪
念佛不離乎人情(象山慶’23.2.1) 蓮友A:我對人事物以開放、學習、探索的心情去觀察及解。就是What、Why、H0W。舉例說,為什麼有花燈?為了延續民俗傳統,花燈給民眾視覺娛樂之外,有何附加價值及意義?可能有:文化的認同、社區的特色及居民情感的交流、創作潛能的開發等。當然還促進地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人的心本初的面貌就跟 普賢王如來一樣,跟佛一樣。今天一念的分別執著,一錯再錯,錯不知返,把自己的心性弄到憂鬱症,這中間得經過多少造罪造孽的過程,你想過嗎?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有的時候還不利己,要歷經多少,才把自己弄成憂鬱症。或者去傷害過多少人讓人家痛苦,那種痛苦的 「業」作用回來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百病叢生的原因 我們的病是從什麼地方來呢?如《維摩經》所說:「從癡有愛,則我病生。」此即從心理上引起貪、瞋、癡三毒之病,佛為治療三毒之病,所以施設戒、定、慧三學之法。心病康復了,從煩惱心而起的老、病、死的身病,自然也就解脫了。這也是我們之所以稱佛為大藥師、大醫王的原因。 藥師佛以廣大無邊的願力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諸多煩惱,自身的煩惱、家人的煩惱,工作的煩惱、感情的煩惱等等。有些人遇到難題,就習慣請示老師,或是到廟裡擲筊,希望快速得到答案。 人生複雜,沒有所謂一定正確的「答案」,就算請示再多老師、擲筊上萬遍,依然要靠自己的智慧方能得解。一來,神通不敵業力,諸佛菩薩無法插手凡夫俗子的仇恨,必須我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人的心本初的面貌就跟 普賢王如來一樣,跟佛一樣。今天一念的分別執著,一錯再錯,錯不知返,把自己的心性弄到憂鬱症,這中間得經過多少造罪造孽的過程,你想過嗎?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有的時候還不利己,要歷經多少,才把自己弄成憂鬱症。或者去傷害過多少人讓人家痛苦,那種痛苦的 「業」作用回來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百病叢生的原因 我們的病是從什麼地方來呢?如《維摩經》所說:「從癡有愛,則我病生。」此即從心理上引起貪、瞋、癡三毒之病,佛為治療三毒之病,所以施設戒、定、慧三學之法。心病康復了,從煩惱心而起的老、病、死的身病,自然也就解脫了。這也是我們之所以稱佛為大藥師、大醫王的原因。 藥師佛以廣大無邊的願力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諸多煩惱,自身的煩惱、家人的煩惱,工作的煩惱、感情的煩惱等等。有些人遇到難題,就習慣請示老師,或是到廟裡擲筊,希望快速得到答案。 人生複雜,沒有所謂一定正確的「答案」,就算請示再多老師、擲筊上萬遍,依然要靠自己的智慧方能得解。一來,神通不敵業力,諸佛菩薩無法插手凡夫俗子的仇恨,必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