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歸因-向佛祈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外部歸因--向佛祈求(象山慶’23.7.18)

為什麼我們總是羨慕他人的生活?或因對方擁有了我想要卻沒有人事物,尤其處在某種壓力(身體的不適,或心理的焦慮)下,更易於「向外探詢」,想從外部的因緣來解決內在的困境;雖然,世間智者與宗教聖人殷切的告訴人們:「know thyself!(蘇格拉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33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也就是說:「生命的困境,源於個人的心態。生活的快樂,來自個人的感受。」因此,偶爾停下腳步,閉上眼皮,聆聽「內心」的聲音,了解「真我」的需求。這或許是一種較切實際而有療效的「心理學」方法。

若慣於向外尋求、向人需索,或歸因於外external attribution[1]、歸咎於人,雖暫時似乎較輕鬆、無責任(耍廢.veg out擺爛.Put rotten/ goblin mode),卻也相對的沒時間、不願去探索「自我」,更不確定這有何成效。外在世界是如此繁華、多變,令人忙於追逐而迷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如是「心隨境轉、隨波逐浪」似乎較暢快而滿足?然而,佛教卻倒過來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卷19)環境雖是眾生共業所造成,每個人的遭遇及感受又千差萬別;可說是:外境如幻化,萬變不離心,「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還須心藥醫」(宋.惠洪《林間集》下),若向心外求解答或找安慰,只有更失望,或二度傷害。

人生一切病苦的根(病根)在於無明(父)、渴愛(母),終究要攝心反觀,也就是佛教修行的通途:「止觀」雙運—這在文化簡樸的古代與心思單純的古人,或許可行且可成;而對於科技與消費「雙重」剝削(double deprivation)的現代人,複雜多變的資訊及豐富多樣的物欲,讓人們幾乎是晝夜不分、疲於奔命的應付各種紛至沓來的誘惑[2],如此長時間的心忙意散,很難於集中、持續其注意力[3];因此,要求現代人修學佛法之「止觀」,可能嗎?「止」須有基本的定力,太難;「觀」有「心.佛.眾生」三種對象,智者大師雖云「眾生法太廣、佛法太高,於初學為難;……自觀己心,則為易。」而其實三者一樣難。

既然「以自力修止觀」不是現代人做得來的選項,所謂「獨一靜處,專精思維(四諦、十二緣起),不放逸住。」(《雜阿含》第19經)或「行善止惡,自淨其意」,「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似乎是不合時宜的門路;那麼,隨順現代人性的外部歸因,將「離苦得樂」的需求,轉向「他力」的救度,也就是向佛祈求,求什麼? 佛光的攝受、佛力的加持,這是一種踏實的自知與難得的信向,因為所求的對象不是世間凡夫或外道鬼神,而是「為了度盡十方眾生而發大願、修大行,久已成就的」阿彌陀佛及其極樂淨土,這一切成佛的功德與環境,本就是為我們而修而成的,雖然我們以前不知不求,祂就超前布署給我們;現在得知而求,也還是屬於我們的;可盡情受用而無負擔。與此不同的是,若向「世間」或「外道」的求索,則須低聲下氣或欠少還多(欠本加息),甚至是自取其辱或自陷於危。

只須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則向佛祈求的一切善(淨)願,皆得圓滿;尤其命終往生淨土成佛,這麼大的功德與利益,可真是喜出望外、不可思議的恩賜!

  念佛許多年之後,深知人心無常、人力有限,人與人之間,只能暫時的互相取暖,卻解決不了生命的問題;譬如刺蝟,靠太近,刺痛;離太遠,寒冷[4]。也說:「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陽貨》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才有(美感的)空間。因為彼此是凡夫,煩惱多、習氣重,愛恨交織:「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惑也。」論語.顏淵》,既無力自救了,又如何救人? 有時一些善意而不得體的建議,反而亂了條理又傷了人心,吃力而不討好;因此,在念佛中逐漸醒悟,一切心事、一切疑難,只能對佛說、向佛求,請佛做主;所謂「盡人事,聽佛命」[5],最妥當、最保險。如前所說,雖然「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修「止」作「觀」太難,念佛人以「信願往生」為心,以「機法二信」攝(連結)佛與眾生,以相續「稱名」而捨自(凡)歸祂(佛),生佛感應而一體,往生淨土而具足如佛(無量)之壽、光,此即是「止觀」之圓滿成就[6]也。



[1]情境(外力、天氣、環境)歸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性格(情緒、態度、能力)歸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

[2] 宋.朱熹〈答何叔京書〉其六:「其心儼然肅然,常若有所事,則雖事物紛至而沓來,豈足以亂吾之知思!而宜不宜、可不可之幾,已判然於胸中矣。如此則此心晏然,有以應萬物之變,而何躁妄之有哉?」

[3] 據說,現代成人「專注」的時間約15分鐘。微軟公司則宣稱我們的「即時」注意力(單一專注的時段)已降到8.25秒,比金魚還短。因此,2006年起TED製作了一系列線上影片,限制在18分鐘內。

[4]德國哲學家叔本華1851《附錄與補遺》:「人就像寒冬的刺猬,靠得太近,彼此刺痛;離得太遠,又感到寒冷。」後世稱為刺蝟困境 (Hedgehogs dilemma)

[5]《往生論註》:「乘佛願為我命,焉可思議!」象山慶<放捨身心,歸入名號>:各依本性而得其所,各盡人事而聽佛命,則能安。嬰兒在母親的懷抱中,很安心;念佛人在彌陀的攝受中,大安心。

[6]王家軒<《佛說無量壽經》之「無量光壽」與「十二光如來」>:以止觀說,修止得定,定具足就是無量壽;修觀得慧,慧具足就是無量光,「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定慧等持,止觀雙運」。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8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0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象山慶25.4.14)     翻閱佛經,拜見如下經文之際,內心感戴而歡喜,學佛人本當如此奉行,雖一時不能成就,但隨緣隨分去做,也可熏習第八識,深值諸佛緣與善淨種。     《大寶積經》卷111: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    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
Thumbnail
2025/04/20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象山慶25.4.14)     翻閱佛經,拜見如下經文之際,內心感戴而歡喜,學佛人本當如此奉行,雖一時不能成就,但隨緣隨分去做,也可熏習第八識,深值諸佛緣與善淨種。     《大寶積經》卷111: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    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
Thumbnail
2025/03/06
母子連心相感應(象山慶25.3.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908865 或問:ooo老菩薩,20年前中風開腦,不醒人事,小兒子給了美國的親戚;有一次,小兒子回台灣,沒來醫院看生母;幾天後老菩薩清醒,問說「小兒子為何沒來看她?」家人都說「沒聽說他有回
2025/03/06
母子連心相感應(象山慶25.3.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908865 或問:ooo老菩薩,20年前中風開腦,不醒人事,小兒子給了美國的親戚;有一次,小兒子回台灣,沒來醫院看生母;幾天後老菩薩清醒,問說「小兒子為何沒來看她?」家人都說「沒聽說他有回
2025/02/18
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
2025/02/18
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1.我們對別人某個行為的憤怒,通常代表我們身上就存在那個尚未解決的部分,我們把自己的缺點“投射”到別人身上,我們審判別人時,其實正在審判自己。 2.當我們怎麼努力都無法感到幸福,這份憂鬱正在盡責地提醒妳:是時候卸下你的人格面具,好好喘息一番了!! 3.情緒最基本的功能,就像是肉體上的痛覺確保我們
Thumbnail
1.我們對別人某個行為的憤怒,通常代表我們身上就存在那個尚未解決的部分,我們把自己的缺點“投射”到別人身上,我們審判別人時,其實正在審判自己。 2.當我們怎麼努力都無法感到幸福,這份憂鬱正在盡責地提醒妳:是時候卸下你的人格面具,好好喘息一番了!! 3.情緒最基本的功能,就像是肉體上的痛覺確保我們
Thumbnail
外部歸因--向佛祈求(象山慶’23.7.18) 為什麼我們總是羨慕他人的生活?或因對方擁有了我想要卻沒有的人事物,尤其處在某種壓力(身體的不適,或心理的焦慮)下,更易於「向外探詢」,想從外部的因緣來解決內在的困境;雖然,世間智者與宗教聖人殷切的告訴人們:「know thyself!」(蘇格拉底)「
Thumbnail
外部歸因--向佛祈求(象山慶’23.7.18) 為什麼我們總是羨慕他人的生活?或因對方擁有了我想要卻沒有的人事物,尤其處在某種壓力(身體的不適,或心理的焦慮)下,更易於「向外探詢」,想從外部的因緣來解決內在的困境;雖然,世間智者與宗教聖人殷切的告訴人們:「know thyself!」(蘇格拉底)「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結錄》:「接觸或修入外道,清淨心會被汙染,雜思會很多,財運不順遂、家庭不圓滿、事事都不如意;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昨天我的一位客人問我為什麼吃素?我說:「是有故事的,我女兒好幾年前生了因果病,因禍得福而接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結錄》:「接觸或修入外道,清淨心會被汙染,雜思會很多,財運不順遂、家庭不圓滿、事事都不如意;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昨天我的一位客人問我為什麼吃素?我說:「是有故事的,我女兒好幾年前生了因果病,因禍得福而接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煩惱與愚癡: 「眾生都不知道自己的愚癡是假的,不是永恆的。然而就是因為眾生不知道愚癡是愚癡,才把苦當成樂,一直在愚癡顛倒中。所以,只要知道愚癡為何,就不會以苦為樂,而佛法就是當眾生遇到煩惱時,讓我們提高警覺的良方。」 學佛之後,知道因果輪迴,有因必有果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煩惱與愚癡: 「眾生都不知道自己的愚癡是假的,不是永恆的。然而就是因為眾生不知道愚癡是愚癡,才把苦當成樂,一直在愚癡顛倒中。所以,只要知道愚癡為何,就不會以苦為樂,而佛法就是當眾生遇到煩惱時,讓我們提高警覺的良方。」 學佛之後,知道因果輪迴,有因必有果
Thumbnail
許多人找尋解決人生裡內心痛苦的方向,大概若不是朝向想利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來干預改變自己想要的結果, 像是:求神拜佛,通靈,借助能量、磁場、符咒、佛牌,算命改名,甚至養小鬼。 要不然就是朝不斷療癒心靈傷口方面努力, 像是:心靈雞湯,療癒小語,各種靈性方面的療癒。 當然也有人採用的是身心科治療的方式來
Thumbnail
許多人找尋解決人生裡內心痛苦的方向,大概若不是朝向想利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來干預改變自己想要的結果, 像是:求神拜佛,通靈,借助能量、磁場、符咒、佛牌,算命改名,甚至養小鬼。 要不然就是朝不斷療癒心靈傷口方面努力, 像是:心靈雞湯,療癒小語,各種靈性方面的療癒。 當然也有人採用的是身心科治療的方式來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壇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六祖壇經》是我的每日定課,雖然每天都會唸經,卻都沒有做到,遇到挫折與磨難時,就會開始抱怨責怪,執著他人的是非對錯,厭惡看不慣的言行舉止,甚至產生嗔恨心,沒有做到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壇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六祖壇經》是我的每日定課,雖然每天都會唸經,卻都沒有做到,遇到挫折與磨難時,就會開始抱怨責怪,執著他人的是非對錯,厭惡看不慣的言行舉止,甚至產生嗔恨心,沒有做到
Thumbnail
不知道你對新時代身心靈方面的事物有沒有興趣? 我自己是在十多年前開始入坑的。 從學生時代就對神秘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對占星學、超自然現象、古文明、外星人⋯這類資訊著迷,而在十多年前看見新時代類的書越來越常見後,就捨去了翻譯小說,去接觸這一類。 然後我就栽進這個奇幻世界了。 它有很多道理是
Thumbnail
不知道你對新時代身心靈方面的事物有沒有興趣? 我自己是在十多年前開始入坑的。 從學生時代就對神秘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對占星學、超自然現象、古文明、外星人⋯這類資訊著迷,而在十多年前看見新時代類的書越來越常見後,就捨去了翻譯小說,去接觸這一類。 然後我就栽進這個奇幻世界了。 它有很多道理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