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羨慕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2023/07/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幾個月前的一陣子,我陷入了某種「社群迷戀」的狀態
這幾年,我使用社群的頻率大幅下滑。自從手機刪掉instagram、facebook等社群軟體之後,幾乎都沒有再使用過,頂多好幾個月才打開一次,稍微關心一下朋友們的近況。
但在幾個月前,可能是因為當時同時遇到阿嬤過世、我得流感,隔一週左右又確診新冠,身體不舒服再加上處理喪事的勞碌奔波(我現在工作的地方與老家離得有點遠,一南一北)我幾乎沒有力氣做我平常喜歡做的事(例如看動畫漫畫、看書、玩遊戲)。於是在幾乎無事可做的那些空閒時間,我默默打開了社群。
原本以為只是稍微看看朋友們的生活,沒想到我卻陷了進去。

我國中、高中都是讀升學率很高的那種明星學校,身邊充斥著非常多在世俗定義上很有成就的「人生勝利組」。很多人要不是出國唸書,要不就是一有空就出國玩樂。
因此打開社群,自然而然映入我眼簾的,都是這些光鮮亮麗的生活。雖然平常看到這些,我不太會有什麼想法,但當時的我卻默默萌生了一絲羨慕的情緒:
我好想成為他。
而一旦陷入這樣的情緒,就會越陷越深。我開始大量窺探這些人的生活,開始點開他們每一個人的主頁,無法自拔的不停往下滑。越滑越是羨慕,越滑越是難受。就這樣起床滑、睡前滑,每天無所事事的就這樣滑了好幾天。

我羨慕他們什麼?

我們通常會羨慕其他人,就是因為對方擁有了自己想要但沒有的東西,因此當我萌生這個情緒的時候,下意識地認為我羨慕的是:
  • 家裡很有錢,經常可以出國玩。
  • 有很多朋友,經常會外出聚餐。
  • 有很高的成就,要不就是台清交,要不就是出國唸書。
我的經驗是,若是這樣的羨慕情緒沒有底線的話,很有可能會變成很負面的能量,例如可能會開始仇富,或是開始試圖想要討好那些人、攀關係。雖然我自身沒有經歷過,但我身邊有一些這樣的人。
因此在意識到這件事之後,我開始整理羨慕他人的情緒。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進入那樣的狀況,一方面若是靜下心來感受的話,會發現羨慕他人的這個狀態其實是令我很不舒服的。

我一項一項的檢視我羨慕他們的地方,發現了一些事:
  • 我羨慕他們家裡很有錢,可以經常出國玩?
但其實我不是一個很喜歡出國玩的人,我自己出國過的幾次經驗,都沒有覺得很快樂(雖然新鮮感是有的)。那我為什麼會羨慕他呢?而身為一個極簡主義者,我平日的開銷明明很低,為什麼我還會去羨慕他們很有錢呢?
  • 我羨慕他們有很多朋友,可以經常聚餐?
我是一個內向人格的人(INFP),聚餐對我來說是個很耗能的行為,對於這種大量但沒辦法太深入的社交行為我也不喜歡。好幾次跟一位以上的朋友聚餐的體驗其實都沒有很好。那我為什麼還會羨慕他們呢?
  • 我羨慕他們成就很高,一個個都是台清交、出國唸書?
但其實我對台灣的大學教育性質、體制本身就不是很喜歡,對於自己是否有追求到這些世俗的成就也不是很在乎。
唯一可能會影響的只有逢年過節親戚問的時候,但都畢業這麼多年了,親戚也不會問這些了。那這些成就如今對我的意義是什麼呢?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從上面的這些自我詰問中,不難發現,我以為我羨慕的事情,可能其實只是我的「幻想」罷了。因為那些根本不是現在的我想追求的東西。但至少羨慕的情緒絕對是真實的,那我羨慕的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我想要的,是「自由」與「快樂」

當時的我因為各種勞碌奔波,家裡有喪事,身體狀況不好,同時還要工作,擔心會不會拖到商品出貨時間,對客人無法交代。蠟燭三頭燒的情況令我感到身心俱疲,只想要逃離這種不舒服的狀態
我就發現,當我們處於一個壓力狀態(不管是身體上的不舒服,或心理上的壓力)的時候,人很容易會直覺的「向外探詢」,也就是想要透過外部環境的改變,來解決自己目前身處的狀態。我歸納了幾個原因:
  • 沒有時間
自我探索是一件很花時間和心力的事情,平時光是處理工作的事就很繁雜了,很難再撥出額外的時間做這件事。
  • 不確定成效
我的上一篇文章有提到過,我們的社會是十分功利主義的,所以我們習慣性地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會想要先確認「有沒有用」,因為若是做了沒有效果的話,就會像是在浪費時間或浪費金錢,這件事情是不被允許的。
  • 不願意面對
心理學上將人在面對到問題時的反應區分為「外部歸因」「內部歸因」。簡單地說就是當你人生不順的時候,你會覺得是別人的問題還是是自己的問題。
雖然心理學發現,習慣外部歸因的人,人生會過得比較不快樂。但還是有非常多人選擇做這件,原因大概是因為這樣比較「輕鬆」。因為可以不用正視自己的問題,可以不用面對很多時候生命的困境是源自於自己
這點我在最近閱讀的書籍《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中也有看作者寫到。作者的人生遇到困境後,他一開始會去算命,時常算出他的流年不好。當下算完之後,會覺得好過、輕鬆一些,但久而久之,就會產生「難道我真的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嗎?」的疑惑,而陷入更大的痛苦。(之後也想來分享這本書)

向外探詢的過程,容易忽視內心聲音

因為外部的資訊比較多都是看得到、聽得到的,因此會更容易被我們發現,也更好歸因。但事實上在不斷向外尋求慰藉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在廣大、絢爛的世界裡迷失自己
像是我一直看社交媒體上的朋友的樣子,因為看到朋友們的照片看起來很快樂的樣子,我誤以為我與他們的差別是來自於這些外在的因素(金錢、朋友數量),因此產生想要追求這些條件的心情。但事實上若是我去追求這些,根本無法令我感到快樂,因為我並不想要擁有很多物品,也沒有喜歡出國。
又像是我最近有朋友一直急著安排出國計畫。他本來沒有特別喜歡出國,但因為工作實在太累了,所以想要透過出國消除疲勞。若他們因此以為自己是一個熱愛出國的人的話,那有可能會更不敢離職,或是想要追求更高薪卻也更高工時的工作,不然怕自己會賺不到出國的錢。
但其實這樣就本末倒置了,當我們沒有確認自己內心真正想追尋的是什麼的時候,可能只會陷入一個又一個的惡性循環
靜下心來聆聽內心聲音,才能避免惡性循環

向外探詢之前,先確認自己要的是什麼

外在世界如此繁華,令人眼花撩亂,迷失自己。在主流價值觀裡,偶爾「稍微停下來」確實也是很難被支持的事。但若是真的想離開無頭蒼蠅的焦慮小圈圈的話,還是得停下來好好與自己對話,聆聽內心聲音
一開始可能真的很難,可能探索的過程也會很焦慮、有浪費時間的壓力。但當真的能夠好好傾聽自己的需求的時候,會收穫非常美好又舒適的生活體驗。
21會員
6內容數
還沒準備好的沙龍,或許就像人生的許多事情一樣。 歡迎大家和我一起且看且走,一起看看它之後的變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