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不同的人(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大了,有時都覺得維持在自己的舒適圈中比較好,所以不知道自從什麼時候,已經開始不想認識太多不認識的人,但去年去到另一個地方短宣,到底要和當地的弟兄姊妹一同建立教會,始終需要彼此配搭,即使再不情願,還是要硬着頭皮認識其他人。由上次大洋洲短宣之旅到今次美加探親之旅,除了探望到很多不同國家城市的教會之外,最特別是在旅程中認識了很多弟兄姊妹和朋友,尤其是在大洋洲三個國家,由於以前只曾一次踏足悉尼教會,並且只參加了早上的主日聚會便離開,所以對南半球弟兄姊妹的認識幾乎是零,三兩位認識的已是十多二十年前移民到當地的弟兄姊妹,還有少數是昔日聽過其名字但卻還沒有機會認識。至於美加之旅今次新認識的人,即使因為昔日曾於美國生活過而早已認識而不算太多,但粗略估計,兩次旅程所認識的弟兄姊妹及新朋友,可能仍有多達兩百人。

其實跳出自己的舒適圈,認識更多不同的人也不是什麼可怕,特別是神創造的每一個人,透過不同成長的背景、文化、教育、家庭⋯⋯,便會模造成為一個獨特的人,例如這次在加拿大,認識了一個教會姊妹的孖生妹妹,她們除了樣貌頗不同之外,連她們的性格亦有幾大的分別,她們各有獨特亦各有寶貴之處。

想起其中一位在紐西蘭奧克蘭教會認識的弟兄,其實很早前已聽過其名字,但真正認識他便更知道他的寶貴,因為知道他昔日從香港移民到奧克蘭並不是為着自己生活舒適,卻是為主希望在奧克蘭建立教會,誰知道這次認識他之時,他卻正在賣屋,原來正準備再移民,詢問他的原因,乃由於他知道近年有很多香港新移民移居到英國,他得到呼召覺得需要在那裏幫助當地的新移民適應及認識最能夠倚靠的主耶穌,便決定舉家再移民到北半球的另一個西方城市了。

事實上,在短宣之旅中認識的弟兄姊妹中,這位弟兄和他的家人也不是唯一為主托負的緣故再移民到其他地方的人,還有一對夫婦跟她的女兒,亦決定從奧克蘭移居到澳洲的坎培拉,有時認識到這樣的弟兄姊妹,發覺自己辭去工作而到另一個國家短宣幾個月,其實也不算什麼大不了。

當然不可不提是一位跟我們一起到斐濟作短宣的弟兄,透過面對面的認識,才知道他原來曾經在斐濟侍奉長達十年之久,他的青春可說是奉獻了給這個大洋洲的島國,而當地一些仍然跟從主的華裔基督徒,很多便是當時他侍奉時開始認識主耶穌的弟兄姊妹。不過這位弟兄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更是他的多才多藝,他不只負責教會很多帶動及講道的工作,甚至他懂得烹飪、駕駛十六人小巴、製作小手工、訓練等,他對很多球類活動亦樣樣皆精,當時能夠和這位弟兄配答,確實從他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

不過在旅途中認識最有趣的人,一定是跟我們膚色、語言及文化截然不同的斐濟弟兄姊妹們,當地小孩子的單純和刻苦固然令我印象深刻,即使是成年的弟兄姊妹,他們為着主的緣故默默耕耘,並且在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沒有外界支援下,繼續持守及堅固教會,他們的工作絕對不下於昔日建造教會的弟兄姊妹。

神創造每一個人其實都很特別,祂亦讓每一個人在人生路上肩負起不同的角色和崗位,透過旅程中認識不同的人,自己其實更加需要謙虛,因為比我作更多及付出更多的其實大有人在,所以不要怕認識其他人,認識他人才更認識自己。

(18·07·23)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十四天美加東岸之旅轉眼便結束,第一晚重臨紐約的甘乃迪國際機場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早知道時間會過得飛快,所以一早已好好作了安排及心理準備,令旅程結束的一天不會帶着太多遺憾離開。儘管如此,人生經歷那麼多年,也知道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所以今次旅程那樣美滿,也實在不能不感恩背後的祝福⋯⋯
這次橫跨兩個國家、九個美加省份、共八日七夜的旅程就好像是我的一段公路電影,劇情雖然未至於高潮迭起、峰迴路轉,但卻記載了我的心路歷程及沿途心情經歷的高低起伏⋯⋯
寧願暫時沒收入而決定開始另一個旅程,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希望探望一位已經移居北美的親戚。這位在我才開始逐漸懂事的時候,已經從香港移民到北美的親戚,在我年幼時還算對她有一點印象,包括她曾在我仍小的時候帶我吃當時尚未普及的聖誕大餐,另外我還記得她曾帶我參加一個屋邨社區中心舉辦的美食設計比賽⋯⋯
七個半月到大洋洲短宣,回到香港才剛剛四個月,又出發到美國及加拿大探望親戚及弟兄姊妹,兩個行程兩個目的,雖然兩者也十分具意義,但性質始終不同,能否好好面對兩個不同的旅程呢?
昔日作客美國紐約時不時到訪多倫多,但在這個以為比紐約安全及平靜的城市總要發生些不愉快的經歷;十八年後再到訪,不知印象可否改變呢?
六月初在紐約上州參加的馬拉松比賽應該是我至今所參加的第三十個全程馬拉松,這或多或少也是一個個人里程碑,而且更適逢在我曾花上超過十年生活的美國完成首個在這裡的馬拉松,更別具特別意義。
三十四天美加東岸之旅轉眼便結束,第一晚重臨紐約的甘乃迪國際機場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早知道時間會過得飛快,所以一早已好好作了安排及心理準備,令旅程結束的一天不會帶着太多遺憾離開。儘管如此,人生經歷那麼多年,也知道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所以今次旅程那樣美滿,也實在不能不感恩背後的祝福⋯⋯
這次橫跨兩個國家、九個美加省份、共八日七夜的旅程就好像是我的一段公路電影,劇情雖然未至於高潮迭起、峰迴路轉,但卻記載了我的心路歷程及沿途心情經歷的高低起伏⋯⋯
寧願暫時沒收入而決定開始另一個旅程,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希望探望一位已經移居北美的親戚。這位在我才開始逐漸懂事的時候,已經從香港移民到北美的親戚,在我年幼時還算對她有一點印象,包括她曾在我仍小的時候帶我吃當時尚未普及的聖誕大餐,另外我還記得她曾帶我參加一個屋邨社區中心舉辦的美食設計比賽⋯⋯
七個半月到大洋洲短宣,回到香港才剛剛四個月,又出發到美國及加拿大探望親戚及弟兄姊妹,兩個行程兩個目的,雖然兩者也十分具意義,但性質始終不同,能否好好面對兩個不同的旅程呢?
昔日作客美國紐約時不時到訪多倫多,但在這個以為比紐約安全及平靜的城市總要發生些不愉快的經歷;十八年後再到訪,不知印象可否改變呢?
六月初在紐約上州參加的馬拉松比賽應該是我至今所參加的第三十個全程馬拉松,這或多或少也是一個個人里程碑,而且更適逢在我曾花上超過十年生活的美國完成首個在這裡的馬拉松,更別具特別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 移民紐西蘭的朋友,跟我說過一件事情,覺得很有意思。 . 在紐西蘭一個教會的聚會,非正式的一個談話會,主題是:「十八歲那年你在做什麼?」許多外國的朋友都說,在打工或者有一個難忘的旅行。問到台灣來的朋友時,第一個說:「在讀書」,第二個也說:「在讀書」,第三個還是說:「在讀書」。 .
Thumbnail
在果園工作的那段時間,認識了一個日本同事。她的英文非常好,今天才知道原來她在夏威夷待過一年。她原本的職業是廚師,說到她的工作她的眼睛就發亮,感覺到她真的很愛她的工作。原本可以拿到夏威夷的工簽,就這樣定居在那個愜意的島上,沒想到疫情卻改變了一切。 不過她在紐西蘭認識了現在的伴侶,而且還偷偷告訴我
Thumbnail
旅行, 一直都是我內心深處的一個渴望。 它總是帶給我許多難忘美好的回憶與經驗, 每次的旅行,也帶給我許多的成長與不一樣的啟發和靈感. 就讓我娓娓分享我的旅行故事吧! ——————————————————————— ✈️香港 這是我人生第一個出國旅行,是在我國中的時候. 我記得是和家人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記得那天,是個陽光普照的星期六,那是我人生中最難忘卻也最珍貴的回憶。我是個基督教徒,按照以往的習慣星期六是我去教會的日子,可今天卻不一樣,我轉到了一個新的教會,進去時,大家都很熱情的圍過來做自我介紹,可只一眼,我看到了她…。 她站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正與人聊著天,雖然戴著口罩,但我還是被她深深吸引
Thumbnail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多年以前曾經認識一位越南來的華僑女士,她說話溫柔斯文但多是埋怨負面又哀傷。 她是上一個世紀出逃的難民,因是華僑所以家底不錯,全家一路艱險分批到了澳美加;她工作了幾年後因老闆退休,自此失業,短期打工都不如她的意,而她又有所堅持,不做藍領工作,白領薪水如不合她意也看不上眼,日復一日總是靠著家人和政府救
Thumbnail
這次的旅途中,我結交了三位19歲的外國旅客,他們各自的行為和個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來自美國的男孩傑克,他的遲到總是讓大家等候,但也展現出了非凡的內在力量。來自英國的女孩莎莉,她成熟體貼,講話嘰嘰喳喳,卻也時流露出多愁善感。最後是來自德國的女孩漢娜,她的獨立自主和身手矯捷讓我印象深刻。
Thumbnail
「斐濟青蝶」是關於一位因為愛被兩個國家放逐、更被自己放逐的老水手的故事。這是我在澳洲三年多每次回頭看都最亮眼的故事,在許多遭採訪中,他是讓我不斷回頭、一直想要第一個寫下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 移民紐西蘭的朋友,跟我說過一件事情,覺得很有意思。 . 在紐西蘭一個教會的聚會,非正式的一個談話會,主題是:「十八歲那年你在做什麼?」許多外國的朋友都說,在打工或者有一個難忘的旅行。問到台灣來的朋友時,第一個說:「在讀書」,第二個也說:「在讀書」,第三個還是說:「在讀書」。 .
Thumbnail
在果園工作的那段時間,認識了一個日本同事。她的英文非常好,今天才知道原來她在夏威夷待過一年。她原本的職業是廚師,說到她的工作她的眼睛就發亮,感覺到她真的很愛她的工作。原本可以拿到夏威夷的工簽,就這樣定居在那個愜意的島上,沒想到疫情卻改變了一切。 不過她在紐西蘭認識了現在的伴侶,而且還偷偷告訴我
Thumbnail
旅行, 一直都是我內心深處的一個渴望。 它總是帶給我許多難忘美好的回憶與經驗, 每次的旅行,也帶給我許多的成長與不一樣的啟發和靈感. 就讓我娓娓分享我的旅行故事吧! ——————————————————————— ✈️香港 這是我人生第一個出國旅行,是在我國中的時候. 我記得是和家人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記得那天,是個陽光普照的星期六,那是我人生中最難忘卻也最珍貴的回憶。我是個基督教徒,按照以往的習慣星期六是我去教會的日子,可今天卻不一樣,我轉到了一個新的教會,進去時,大家都很熱情的圍過來做自我介紹,可只一眼,我看到了她…。 她站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正與人聊著天,雖然戴著口罩,但我還是被她深深吸引
Thumbnail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多年以前曾經認識一位越南來的華僑女士,她說話溫柔斯文但多是埋怨負面又哀傷。 她是上一個世紀出逃的難民,因是華僑所以家底不錯,全家一路艱險分批到了澳美加;她工作了幾年後因老闆退休,自此失業,短期打工都不如她的意,而她又有所堅持,不做藍領工作,白領薪水如不合她意也看不上眼,日復一日總是靠著家人和政府救
Thumbnail
這次的旅途中,我結交了三位19歲的外國旅客,他們各自的行為和個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來自美國的男孩傑克,他的遲到總是讓大家等候,但也展現出了非凡的內在力量。來自英國的女孩莎莉,她成熟體貼,講話嘰嘰喳喳,卻也時流露出多愁善感。最後是來自德國的女孩漢娜,她的獨立自主和身手矯捷讓我印象深刻。
Thumbnail
「斐濟青蝶」是關於一位因為愛被兩個國家放逐、更被自己放逐的老水手的故事。這是我在澳洲三年多每次回頭看都最亮眼的故事,在許多遭採訪中,他是讓我不斷回頭、一直想要第一個寫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