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櫃筆記|好文章超越形式與稱謂之美—《非虛構寫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晚飯過後,我站在書櫃前,認真思索接下來我要分享(賣掉)哪一本書。想著想著,我默默拿起了《非虛構寫作》,我想大概是因為儘管它有帶給我一些寫作上的啟發,但是多數章節撰寫的是我已經知道的事,所以也是時候暫時跟它道別了,這篇就好好地將共鳴之處筆記下來吧。

在正式介紹這本書之前,我想先打個預防針。

我一直深信著,閱讀是一件很私密的行為,每個人過去的經歷,以及人生渴望到達的地方不同,所以即便是看待同一件事情,在解讀上也很可能會有十萬八千里的差異;因此在決定開始《書櫃筆記》專題企劃之前,我就知道它將會是一個既個人又主觀的閱讀分享計畫,整本書中,我只會挑選個人感到最有共鳴以及最有啟發性的部分進行分享。


光看書名,大概就能猜到它不是在講劇本寫作、小說創作這類聚焦在故事創作的書,但是它也不是像文案寫作、行銷寫作這類鎖定單一專業的寫作書;相比市面上多數談寫作的書,《非虛構寫作》涵蓋的範圍更加廣泛。

我記得一開始會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很喜歡作者以「原則」、「方法」、「形式」、「態度」切入談寫作訣竅。在談「形式」的章節中,他還介紹了如何寫運動、科技、藝術評論,甚至是對於「寫幽默」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跟方法。十分有趣。

要介紹一本談論寫作專業的書,就不能不提作者。作者是威廉.金瑟(William Zinsser),他一生幾乎都在寫作、或是教授跟寫作有關的課程,他的寫作生涯從擔任記者開始,後來主要為雜誌撰稿、教授非虛構寫作課程以及寫書;他出版過十八本書,書籍大多談論寫作相關的主題,不過有中文譯本的目前只有《非虛構寫作》這本書。


人物訪談:好的提問是關鍵

From Unsplash

From Unsplash

要學會問對問題,才能引出答案。

在「寫人:訪談」的章節中,作者以這段開頭直接點出人物訪談的重點。

在我過去的採訪經驗中,我花最多心思琢磨的正是「問出好的問題」,當然好的問題的定義對於每個專題跟採訪者而言都不同,但他們都有個相同的目的——引導受訪者說出一個關於自身的好故事。也正是因為這樣,我總認為,要能寫出一篇好的人物專訪不僅需要好的文筆,更離不開厲害的訪談技巧。

最生動的文字,莫過於某人講述他在想什麼或做什麼——而且是以他自己的話來說。

作者在其他段落帶到了許多訪談的流程與技巧,像是訪談前的研究、受訪者挑選方式、訪談的記錄形式,以及建立受訪者信任的重要性⋯⋯等採訪細節。另外,作者也提到了一件我剛開始採訪時感到很意外的事:「原來多數的受訪者講話都沒什麼邏輯」(笑)。有時候受訪者聊起往事過於起勁,岔題得太遠;而有時受訪者一心想更精準地表達,無止盡的補充說明,回過頭來才發現,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我也不是不能理解,只是這樣的狀況,比我想像中還更常發生。

採訪並不輕鬆,反而是體力活加上腦力活(我可以這麼形容嗎?),因為在過程中你需要建立出兩個自己,其中一個自己,負責待在現場跟受訪者聊天;另一個自己的任務則類似編輯,需要站在更客觀、理性的角度,思考受訪者是否已經回應了問題、我是否已經取得足夠有趣的題材。其實光是這點,就足夠磨練好一陣子了。大概是這個章節讓我回想起過去的工作,因而感到特別熟悉。



遊記:保持客觀與好奇心

From Unsplash

From Unsplash

沒有什麼比剛旅行回家的人更惹人厭了。因為他太喜歡自己的旅程,所以想要全部都跟我們分享——而我們最不想聽的,正是他的「全部」。

我讀著這段話,不自覺地笑出了聲。我心裡想著,啊~原來這就是我很討厭看遊記的原因嗎?

在這個章節中,作者舉了一些他認為寫得很優美的遊記段落。說實話,我也認為大多真的都寫得很美,即便是翻譯,仍然一邊讀、一邊讚嘆;每讀完一個例子,幾乎再度顛覆我過往對於「遊記」的理解與想像。

我或許有點太浮誇了。在美國中西部各州才剛遭受大洪水肆虐時,英國旅遊作家喬納森・拉班(Jonathan Raban)舊地重遊,並描繪當時的景象。

⋯⋯住在這裡的人要賦予密西西比河性別時,往往不會反覆無常,幾乎毫無例外地會賦予它自己的性別。「你最好尊敬大河,否則他會把你吃了。」看守水道閘門的工人大聲說道。「她脾氣很壞——我們這裡很多人都吃過她的虧。」素食餐廳裡的女服務生說。當艾略特寫到這條河就在我們心裡時(相對於海洋在我們身邊),他其實寫到了密西西比河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事實;當他們對陌生人誇口說這條河是多麼地肆無忌憚,多麼地摧枯拉朽、製造麻煩,造成了多少的洪水氾濫、人員死傷,其實他們話裡還有一個弦外之音:我心裡正有這股衝動去做這些事情⋯⋯我知道那是什麼感覺。——擷取自《非虛構寫作》

不曉得看完這段,你還覺得我浮誇嗎?(笑)

人和地,正是大部分非虛構文類的兩大主要支柱。人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在某地發生,讀者一定會想要知道這個「某地」的樣子。

作者特別強調一個寫遊記的原則:「保持客觀的目光」,因為如果文章只是紀錄旅途的每一件事,就只有當事人會著迷,但是旅遊作家要做的,是學會控制主觀的自我,並專注提供重要的細節。

最後引用作者在書中講的一句話:「不要害怕去寫那些你覺得已經被人寫到不想寫的地方。除非你真的寫了,否則那永遠都不會是你的地方」。

我想,在讀完這個章節的最大收穫,是我開始相信,任何地方都足以成為一篇好遊記的絕佳題材,無論是家裡附近的菜市場、購物商場,甚至是當地游泳池,只要我們能夠挖掘到這個地方的獨特之處,以及能夠與生活在當地的人聊個天、建立連結。


非虛構 vs. 文學 

From Unsplash

From Unsplash

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不管是以什麼形式呈現,也不管我們怎麼稱呼它。

作者分享到,他不認為非虛構寫作比文學創作更低人一等的想法。他認為現今多數的作家撰寫的、販售的,以及讀者想看的大多是非虛構文類的作品。作家普遍描寫的是社會的當前狀況,而人們普遍想看的,也是跟他們生活有實質相關的內容。

作者來自美國,他說的自然是美國當地的書籍銷售現況,但我認為,從多數台灣書店的暢銷榜來看,這個現象在台灣也是成立的。

其實我很久以前也有這樣的困惑。對於人類世界而言,非虛構文類的作品,是不是不如小說、詩歌來得有價值?但是隨著開始大量閱讀、撰寫新聞報導、人物專訪⋯⋯等不同的寫作形式之後,我好像漸漸懂得非虛構文類的美學,及其乘載的價值和重量。或許是因為有了這段困惑與質疑的經歷,讓我在讀到這個章節時格外深刻。

對於大部分學習寫作的人來說,那條路就是非虛構文類,讓他們可以書寫所知、所見、所聞;對於年輕人或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他們更樂意書寫跟自己生活有關或是適合他們天性的題材。

讀完這個章節、讀完整本書,我認為作者最想提倡的,不外乎是希望大家可以放下偏見和自我質疑,因為在寫作這條路上,真正重要的終究是,持續探索、找尋適合自己的文類,無論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以及世人如何稱呼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靜三分鐘 3 Minute Thinking的沙龍
15會員
5內容數
《📓書櫃筆記》是一個由我自行發起的閱讀輸出計畫,在閱讀後挑選自己最有感的部分進行輸出分享。挑選書的標準只有一個:「我因為閱讀這本書而有了思維或行動上的轉變」。希望藉由這個計畫,分享我的書櫃給其他跟我一樣擁有多元興趣的人,持續開展看待世界的有趣眼光!
2023/10/16
《我愛身分地位》的原文書名叫做 Status Anxiety,譯者用反諷的手法翻譯書名,我是覺得滿幽默的,畢竟整本書都在談論如何緩解地位焦慮,但又故意在書封上寫著斗大的五個字:「我愛身分地位」。有點過分,但也挺有意思的。
Thumbnail
2023/10/16
《我愛身分地位》的原文書名叫做 Status Anxiety,譯者用反諷的手法翻譯書名,我是覺得滿幽默的,畢竟整本書都在談論如何緩解地位焦慮,但又故意在書封上寫著斗大的五個字:「我愛身分地位」。有點過分,但也挺有意思的。
Thumbnail
2023/10/02
這個月重讀的書是《不平等的審判》,這本書大概是七、八年前買的,當時幾乎是抱著崇敬的心情讀它,因為實在顛覆了太多我過往對於司法系統的想像;而多年過去,最近重讀仍然認為這是一本好書。
Thumbnail
2023/10/02
這個月重讀的書是《不平等的審判》,這本書大概是七、八年前買的,當時幾乎是抱著崇敬的心情讀它,因為實在顛覆了太多我過往對於司法系統的想像;而多年過去,最近重讀仍然認為這是一本好書。
Thumbnail
2023/09/01
《宗教的慰藉》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 它就像是一本寫給所有非宗教信仰者的「宗教使用說明書」。一直以來,人們跟宗教之間的關係,經常處在一個極端的位置,若不是信眾,就是完全摒棄宗教那一套、信奉理性主義的非宗教信仰者。
Thumbnail
2023/09/01
《宗教的慰藉》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 它就像是一本寫給所有非宗教信仰者的「宗教使用說明書」。一直以來,人們跟宗教之間的關係,經常處在一個極端的位置,若不是信眾,就是完全摒棄宗教那一套、信奉理性主義的非宗教信仰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1.寫作的價值 思考 寫作就是思考,學好寫作,就能學好思考。 像外行人一樣思考,從個人觀點學習。 像記者一樣思考,觀察與提問讓表達更全面。訓練觀察、感受,以及獨立思考。 應用 溝通,論述核心觀點,建立價值觀。精準寫作,精準溝通。 挖掘內隱知識,並將知識系統化,脈絡化,建立創新力。
Thumbnail
1.寫作的價值 思考 寫作就是思考,學好寫作,就能學好思考。 像外行人一樣思考,從個人觀點學習。 像記者一樣思考,觀察與提問讓表達更全面。訓練觀察、感受,以及獨立思考。 應用 溝通,論述核心觀點,建立價值觀。精準寫作,精準溝通。 挖掘內隱知識,並將知識系統化,脈絡化,建立創新力。
Thumbnail
▎近半世紀暢銷百萬冊.非虛構寫作殿堂級教本 ▎ 「雖然這本書講的是寫作,但是絕對不是只寫給作家看的:書中的原則適用於任何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寫東西的人。」 《非虛構寫作指南》是給整個世代寫作者的一部聖經, 如果你想找到訣竅,寫出簡潔又有渲染力、說服力的文章,這本書就是你要的。──《紐約時報》(Ne
Thumbnail
▎近半世紀暢銷百萬冊.非虛構寫作殿堂級教本 ▎ 「雖然這本書講的是寫作,但是絕對不是只寫給作家看的:書中的原則適用於任何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寫東西的人。」 《非虛構寫作指南》是給整個世代寫作者的一部聖經, 如果你想找到訣竅,寫出簡潔又有渲染力、說服力的文章,這本書就是你要的。──《紐約時報》(Ne
Thumbnail
晚飯過後,我站在書櫃前,認真思索接下來我要分享(賣掉)哪一本書。想著想著,我默默拿起了《非虛構寫作》,我想大概是因為儘管它有帶給我一些寫作上的啟發,但是多數章節撰寫的是我已經知道的事,所以也是時候暫時跟它道別了,這篇就好好地將共鳴之處筆記下來吧。
Thumbnail
晚飯過後,我站在書櫃前,認真思索接下來我要分享(賣掉)哪一本書。想著想著,我默默拿起了《非虛構寫作》,我想大概是因為儘管它有帶給我一些寫作上的啟發,但是多數章節撰寫的是我已經知道的事,所以也是時候暫時跟它道別了,這篇就好好地將共鳴之處筆記下來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給你,有效找到資訊精華的三個步驟:找出自己因資訊帶來的可能改變,具體化改變細節以學以致用,將「我的視角」轉為「作者視角」來消化資訊提取精華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給你,有效找到資訊精華的三個步驟:找出自己因資訊帶來的可能改變,具體化改變細節以學以致用,將「我的視角」轉為「作者視角」來消化資訊提取精華
Thumbnail
寫作雖然寂寞,推敲雖然辛苦,但還依然堅持寫作的人應該都有某種「狂傲的自信」吧。這個狂傲的自信背後,不是才華、不是毅力,而是一種不吐不快、想要寫字的自信,是不斷的遇到挫折、再站起來、不停琢磨建立起來的東西。只要當你願意讀、願意寫,也不停地繼續寫、繼續讀,就是最好的證明。真心的推薦《取材‧執筆‧推敲》,
Thumbnail
寫作雖然寂寞,推敲雖然辛苦,但還依然堅持寫作的人應該都有某種「狂傲的自信」吧。這個狂傲的自信背後,不是才華、不是毅力,而是一種不吐不快、想要寫字的自信,是不斷的遇到挫折、再站起來、不停琢磨建立起來的東西。只要當你願意讀、願意寫,也不停地繼續寫、繼續讀,就是最好的證明。真心的推薦《取材‧執筆‧推敲》,
Thumbnail
所謂的寫手,就是一份在取材中驗證自己建構的假說,並進行探究的工作。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取材者,必須從平時就養成「觀察 → 推理 → 假說」的習慣。那麼具體上來說,該如何才能養成主動(並伴隨著評斷)的閱讀方式呢?接觸觀察對象時,要觀察哪裡才好?該思考些什麼?
Thumbnail
所謂的寫手,就是一份在取材中驗證自己建構的假說,並進行探究的工作。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取材者,必須從平時就養成「觀察 → 推理 → 假說」的習慣。那麼具體上來說,該如何才能養成主動(並伴隨著評斷)的閱讀方式呢?接觸觀察對象時,要觀察哪裡才好?該思考些什麼?
Thumbnail
想多下點盤問、編排,讓「核心」更容易被找到。
Thumbnail
想多下點盤問、編排,讓「核心」更容易被找到。
Thumbnail
筆記內容部分來自書籍原文 我的寫作目的、初衷是甚麼?我到底想說甚麼呢?每次寫作都會問自己這些問題。透過一次次的反覆探究,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整理自己的想法,嘗試用好理解的方式表達自己。 在幻想自己有廣大讀者,試著對他們說話之前,其實這些文章最初都是寫給自己看的。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如果可以用恣意的態
Thumbnail
筆記內容部分來自書籍原文 我的寫作目的、初衷是甚麼?我到底想說甚麼呢?每次寫作都會問自己這些問題。透過一次次的反覆探究,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整理自己的想法,嘗試用好理解的方式表達自己。 在幻想自己有廣大讀者,試著對他們說話之前,其實這些文章最初都是寫給自己看的。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如果可以用恣意的態
Thumbnail
每位作家都必須依循他們感到最自在的一條路 每位讀者都必須依循他們感到最自在的一條路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啟迪是,「原來寫作並非等同文學」。
Thumbnail
每位作家都必須依循他們感到最自在的一條路 每位讀者都必須依循他們感到最自在的一條路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啟迪是,「原來寫作並非等同文學」。
Thumbnail
在這個凡事講求速成的年代,我理解大家都很重視投注在閱讀上頭的時間和性價比。但我想說的是與其在乎作者名氣、書籍價格和實用性,更重要的也許是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是否曾經被書中的某一兩句話所打中?又或者你是否曾反對作者提到的某些觀點?
Thumbnail
在這個凡事講求速成的年代,我理解大家都很重視投注在閱讀上頭的時間和性價比。但我想說的是與其在乎作者名氣、書籍價格和實用性,更重要的也許是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是否曾經被書中的某一兩句話所打中?又或者你是否曾反對作者提到的某些觀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