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教育心理學之前,通常會先學習普通心理學,因為主軸先有概念,學習分支才不至於迷失。在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過程中,我發現旁人在爭論社會議題的過程中,常常顯露一個隱形問題:行為主義心理學是否只適用於孩童?不適用於成人?例如:捐血送衛生紙比較有效,還是道德勸說多捐血比較有效?乖寶寶貼紙不要太常使用,會降低學童的長久學習動機?口頭規勸成人愛護大自然比較有效,還是隨手撿垃圾送飲料比較有效?這個隱形問題的前提,在於大人想得比小孩還多。更深層思考,思考這件事是否是人類獨有?
行為主義心理學建立於動物觀察、人造環境控制變項的行為實驗、成果推論於人類,建立「心理學第一勢力」。而人文主義主張人為萬物的尺度,主張人與動物不同,行為主義的動物觀察成果推論於人類真的合適嗎?認知心理學派認為人的心理活動,不應該只觀察外顯行為,心中的思考活動應該也要考慮。早期認知心理學派認為人類不同於動物,是會思考的。以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之間的爭論來探討,人類是否為地球上最特別的生物?
好多好多問題在我腦中盤旋,懸而未解,直到我看完朋友介紹的《鳥的生活》一書,才解開心中的疑惑。《鳥的生活》打破只有人類才會思考、學習語言、製作工具的迷思。海鷗會思考,利用垃圾車,常常搭便車去75英哩(121公里,大約相當於台中到台南)以外的地方吃飯。鳥類有方言,也有通用鳥語。通用鳥語是「杜鵑鳥(寄生鳥)來啦!圍攻牠!」園丁鳥雄鳥會因為雌鳥喜歡美的事物,努力創造美求偶庭(非育雛用鳥窩)、學唱歌跳舞吸引異性。叢塚雉建造孵蛋的恆溫大土塚,增加或減少有機物材料,以控制恆溫華氏91度(攝氏33度,順帶一提,人體體溫約攝氏37度)。這樣說起來,思考這件事並非是人類獨有。
以鳥的思考與行為反思人類,行為主義仍然適用於成人。閱讀醫護人員的分享文章,以民生物資作為施打疫苗、捐血的誘因短期內最有效。閱讀富人的書籍,致富的法則為購買喜愛的物品,成為工作賺錢的誘因。觀看新聞會發現,超市集點換購廚具大熱門。由此可知,行為主義心理學仍然有其價值。鳥的智慧,尤其是渡鴉和啄羊鸚鵡,勝過人類孩童,人類不是為地球上最特別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