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人類中心的框架

2023/07/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長時間以來,我一直在學習心理學。最近對於教育神經科學裡的神經科學有高度興趣。大腦哪個區域專司聽力,大腦哪個區塊專司視力,大腦哪個區塊專司記憶……雖然對於自身生存沒幫助,但是非常有趣!當我發現動物的神經元與人類的神經元高度類似的時候,不禁開始反思「人類中心的思維」是否正確?

人類中心思維所帶來的災難,這幾年非常明顯,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劇烈。傳統上理性被認為是推動科技發展的勝利思維模式。延長燈光照明,讓農作物生長加快;抓住動物,為人類表演;撲殺麻雀,為了保護農作物。然而理性也帶來戡天役物的缺點。例如,鷲的光禿禿頭、酸性內臟、成群結隊進食,是大自然的清潔員,受霍亂和炭疽等病毒感染風險很小。但是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死牛的肉中含有關節炎藥物,使鷲大量死亡,導致狂犬部爆發。狗接管了以屍體為食的清潔工作,犬類數量暴增,狂犬病也蔓延。又一例子,中國的麻雀因撲殺而消失,昆蟲大量繁殖,吃光幼苗,稻田產量下滑,造成大饑荒。再一個例子,美洲灰狼消失,加拿大馬鹿大量繁殖,黃石公園生態系崩壞。後現代主義反對理性,反對霸權,目前臺灣生態文化教育、食農教育逐漸扎根中。

人類常常認為自己的認知比動物寬廣,然而鳥的認知比我們想像中的寬廣得多很多!於《鳥的生活》一書有詳細敘述。舉例來說,鳥的腦細胞密度非常高,同樣腦大小狀況下,鳥的神經元數量和密度比哺乳類還高。大多數鸚鵡和鳴禽「額外」神經元出現在前腦的皮質區,和我們的大腦皮層相對應,這與智慧行為相關。再舉例來說,逐蟻鳥的時間統覺概念,相當於人類,記住過去數個行軍蟻蟻群突襲的時間和地點,用於預測未來在哪個蟻群前方覓食。而關於好玩的遊戲,遊戲使渡鴉幼鳥和幼鼠的前額皮質正常發展,成年後高度適應群體,增高存活率;然而被剝奪遊戲的渡鴉幼鳥和幼鼠的前額皮質萎縮,成年後有較高的社會不安,存活機率較低。而且,鳥類在學習發聲時使用的「鏡像神經元」跟靈長類一樣,鳥模仿另一隻鳥唱歌需要智慧。又關於長期記憶,寄生鳥的大腦比非寄生的鳴禽小,但是有極佳的空間意識,雌性牛鸝(尋巢者)有比雄性牛鸝更大的海馬迴;鐘鵲平均壽命20年,一生中可以記住30張人臉,如果有人類激怒過牠,牠永遠可以攻擊他。由此可知,鳥的認知比我們想像中的寬廣,是時候打破人類中心的框架了。

建立起生態中心的思維,意識到人類只是地球的一份子,並非立於動植物之上。學習原住民與大自然的共存智慧,實踐永續發展目標(SDGs14和15)。

䷀乾卦
䷀乾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