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哈洛恆河猴實驗《別急著挑戰人性》書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作者序金言:

你不能根據你持有的「價值觀」去教育孩子,而是要遵循著孩子成長的天性。天性就是人性,尊重人性就是尊重自然規律;挑戰人性,就是用你腦子裡的價值觀,人為地替人性豎起鐵絲網,用蠻力去扭曲他,雖然這看似符合你自己的價值觀,讓你感覺不錯,但卻會摧殘孩子的心理,為孩子未來的成長埋下重大的隱患。人性不全然是貪婪、懶惰、傲慢,也不是多神聖、偉大、聖潔。他就是人本來的樣子,隨著環境變化展現他該有的面貌。

很多心理學家做過許多優秀的心理學試驗,這些試驗揭示了人性規律是如此深刻,卻鮮少人知道,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試驗心理學家用太多專業術語描述了自己的試驗,敘述太學術、閱讀門檻太高,大家看不懂,不理解,更不知道這些試驗與自己的關係。

作者呼應了這個使命,他整合了許多心理學、腦科學、神經研究等,以故事的形式加以翻譯,結合他在心理諮商的試驗,讓我們得以更看的懂人性。

他希望更多人可以被喚醒,更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順著人性做事情,讓彼此更快樂幸福。這本書整合了非常多經典的心理學,有些心理學更是推翻了很多世俗對於學習、成長、道德、成功等議題過往的認知,礙於缺乏整理鮮少人知道,我十分推薦這本書,堪稱心理學教科書級別科普書,非常推薦給大家!


raw-image


一、學者的背景與動機

哈洛,1905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猶太家庭。1930於威斯康辛大學任教。研究主題為靈長類動物智商發展為主體,長期研究恆河猴也讓他有一些新發現。

因為試驗設計的關係,他將恆河猴幼猴獨自試驗,當幼猴離開母猴,獨自關在籠子後,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恐懼以及攻擊性,某天助手為了他們的住宿的舒適度,他順手在底部增加了毛巾,隨後幼猴非常喜歡毛巾,他們會躺或抱在毛巾上,除了喝奶外,並無時不刻不離開毛巾。

當時二十世紀,美國心理學界普遍崇尚行為主義,普遍否定情感與認知,獨尊行為,順應著當時的機器論(行為主義 ),認為行為可以透過賞罰來改變。當時的專家都有類似的觀點,如:

兒科醫生班傑明斯波克:「建議母親定時餵奶」

心理學專家史金納:「如果要讓孩子不哭,就不應該抱他們」

心理學華生:「不要溺愛子女,睡前不用親吻道晚安,寧可向他們鞠躬、握手致意」

「仍有許多家長抱著相同信念對待孩子,若孩子期待吃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被斥責貪吃;想和朋友多想相處就被斥責為貪玩;因為疲倦而譴責貪睡,凡是慾望就一定要用暴力去馴服,產生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變態教育理念。」潘楷文《先別急著挑戰人性》

這種有條件的控制欲望,看似孩子會變的很乖,但可能陷入情感忽略的創傷,讓他們失去自己的內在動力,讓他們過度早熟,但理智看似成熟,但他們的情感表達的能力卻停留在幼年,因為早年不被允許「任性與撒嬌」,他們可能會學習到這樣的行為模式去對待他人,形成一種情感冷漠或是暴力,失去愛人的能力。

「一批批孩子失去了童年該有的活力與快樂,飽受家長摧殘,直到失去自我,失去創造力。」潘楷文《先別急著挑戰人性》

哈洛在這樣風潮下,仍然堅持自己的觀察,尤其幼猴在與母猴分開的痛苦嘶吼,以及用生命去珍惜與保護那個毛巾,也讓他對於心理學界的「真理」產生了懷疑,他認為幼猴背後的行為肯定還有更深刻和本質的力量在推動著。


二、試驗內容:前提

為了找到這個力量的因素,哈洛設計了一個飽受爭議的試驗,儘管被動保團體爭議,但至少這個殘忍的試驗不用做在實際的人類上,這是殘忍與真理必須擇一的掙扎,否則我們無法理解身為人情感對我們的人格成長有多重要。

而這件殘忍的事情也確實發生在歷史上,稱為羅馬尼亞的孤兒,這個悲劇揭示了情感忽略對幼兒有多大的傷害。

#羅馬尼亞的孤兒:零父母養育實驗

西元1966年,羅馬尼亞的西奧塞古政府(共產極權),即將遭遇人口零增長,對於這個當時打算依靠充足工作力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來說,這是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於是,1967年,時任羅馬尼亞國家領導人的齊奧塞斯庫頒布了“770法案”。

法案要求:每對45歲以下的女性都應該為她們的祖國生下至少4個孩子,非特殊情況下禁止流產、禁止節育、禁止墮胎、禁止離婚。

這個政策持續了23年,由於人口大量增加,許多家庭無法支付育兒的支出,大量的嬰兒送至孤兒院。大量的嬰兒需要照顧,導致照顧與需求量失衡,每位工作人員需要照顧十到二十人,甚至四十人。

孤兒院成長的孩子產生了不可回復的傷害,像是:

  1. 大腦發育不健全:智商低下:孤兒院的孩子僅有73分,處於正常智商區間(70-130分)的下限; 被收養的孩子是81分,而正常家庭的兒童是109分,孤兒院的孩子比正常家庭孩子落後36分。
  2. 情感表達缺陷:對於一個正常人類來說,幼年時期是建立與世界、照顧者以及自我世界信任感的最敏感時期。嬰兒不會說話,無法表達,當他們有需求的時候,唯一的求助方式就是哭泣。然而,這些身處孤兒院的孩子們,需求被反覆“忽視”,缺乏有效的情感互動,對外界和周圍的關係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信任感。
raw-image

美國學者介入後稱之為無法重複地「零父母養育實驗」。

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斯皮茨在《醫院制度》一書中的記錄:羅馬尼亞孤兒院以一種流水線的方式養育幼童,他們的情感需求被嚴重忽視,沒有接受有效的認知刺激,更無法和任何成年人形成依戀關係,這也成為了他們一生悲劇的開端。

而哈洛的永恆猴試驗則使用了動物代替了「零父母養育實驗」,試圖找到科學的數據來證明自己心中對人性的假設:「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三、試驗內容:

試驗1:鐵絲網媽媽vs 絨布媽媽→代母試驗

哈洛做了兩個處裡:

1.處理一、鐵絲網媽媽:鐵絲網、厚紙板、電線製作了母猴的外型,像燈籠一樣,加裝了鋼鐵乳房,並安裝了奶水,讓幼猴可以吃奶水,只是嘴巴有點痛,而且抱起來冷冰冰的。

2.處理二、絨布媽媽:是透過絨布與棉花製作而成,但沒有奶水可以喝,取而代之的是笑容可掬的臉蛋與舒服溫暖的觸感。

兩個處理放在一個籠子內,並把幼猴獨立於他的母親,放在籠子內,試驗人員則觀察母猴與幼猴的反應,以及面對兩個「假媽媽」的反應。

raw-image

一開始母猴觀察到幼猴不見後,非常生氣、緊張與焦慮,並用頭攻擊鐵籠;而幼猴則非常恐懼,發出尖叫,並不斷的「挫賽」。

幾天後,幼猴開始主動爬到絨布媽媽懷裡,一直蹭與撫摸,但因為這邊沒有奶水,他離開了絨布媽媽靠近了鐵絲網媽媽,狼吞虎嚥的喝起了奶水,但喝完後就離開鐵絲網媽媽,回到絨布媽媽身上。


試驗2:鐵娘子試驗

不得不說,哈洛真的很殘忍,為了推翻行為主義的理論,他又進一步在絨布媽媽身上增加了開關,只要幼猴待在絨布媽媽的懷裡,機關觸動後,就會噴出水柱或是鐵釘,但幼猴就算狼狽地發抖、遍體鱗傷,就算被沖離了絨布媽媽的懷裡,他仍會衝向絨布媽媽懷裡。用行動表示自己的堅持。


試驗3:自閉、自殘、失去社交能力

哈洛持續觀察這些試驗長大後的幼猴,發現它們放入群體內,這些幼猴欠缺社交能力,更會攻擊普通猴子,且不知道如何交配而喪失生育能力,並出現不停搖晃的舉止(羅馬尼亞的孤兒也會),甚至自殘的行為。


試驗4:交配架

看到這個試驗,我想哈洛被罵是正常的,他製造了非常惡名昭彰的裝置:交配架,這個裝置是為了固定母猴,讓公猴可以強暴母猴。他利用這個裝置讓這些實驗長大的母猴,被迫生育並觀察他們的育兒行為,發現這些媽媽對自己的孩子非常殘忍,有些直接殺死自己的孩子,有些漠不關心,只要少數還算正常,但舉止非常遲鈍,稱不上及格的媽媽。


四、結果與討論

哈洛統計了試驗數據,發現幼猴在吸奶與擁抱的時間上,幼猴明顯在絨布媽媽身上的時間長非常多。

哈洛更確認:「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母親與孩子的關係不單純只有奶水,更多的是擁抱與親密感,孩子從母親身上感受到安全感及信任感,也是愛的本質,愛從這樣的互動中學習而來。

原以為有奶便是娘的想法,在數據上被狠狠的推翻,擁抱的需求完全凌駕於吸奶的生理需求。

18世紀,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曾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他將很多剛出生的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集中在一起,然後由護工專門餵養。只給予充足的食物,但沒有任何情感互動,結果這些嬰兒全都死掉了。

情感的需求是超越生理的。更可以說是生存的必須。

鐵娘子試驗也揭露了「孩子對媽媽的愛是無條件的,就算十惡不赦的媽媽,就算媽媽怎麼傷害孩子,在孩子眼裡,仍然是自己最愛的人。」

從這一系列的試驗,我自己非常感嘆,情感的需求原來重要到涉及生存,回頭觀察整個社會,對情感教育的忽視,用制式化的教育及育兒方式對人的成長有多大的傷害,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raw-image


五、反思

人性不該當作挑戰的事物,這本書《先別急著挑戰人性》在書名上就明示著我們,我們既然存活為人,理當認識我們自己,過度發展理性和強調競爭的社會,忘記了我們身為社會性動物,仍然渴求愛、渴求被理解、渴求互相對話和理解,那是我們烙印在基因裡的人性需求。

這場試驗,我自己認為雖然稱為愛的本質,更應該理解成愛的起源,愛的發展需要被照顧開始,就如依附理論提及的「依附」的需求,一個從未被愛的孩子要如何知道愛人呢?愛的學習是需要先滿足依附的需求,正如《穩》一書提及的「未滿足的撒嬌欲會阻礙人的成熟」。

也許你像我一樣,在愛情裡跌跌撞撞,渴求著別人愛你,但唯有我們先了解自己的情緒與欲望開始,我有幸閱讀到這些書籍,透過書寫一步一步的更理解自己。

那些情緒與無法控制的焦慮也在這一路以來,逐步鬆綁了我,我才知道原來我一直很想要愛自己,直到我做到了。

我是幸運的,我意識到原來有人愛我,只是用我不理解的方式愛我。我希望我也透過這些書評能夠讓你理解愛的語言。知道每個人都值得被愛,也正在被愛著。而我的文字能夠被理解與閱讀,也是我的幸福,謝謝你。

我是昆陽,謝謝你~


延伸閱讀:

  1. 百歲育兒vs親密育兒(參考:有夠驢 | Facebook)
  2. 以「愛」為名的實驗:布媽媽還是鐵絲媽媽?——哈洛誕辰|科學史上的今天:10/31 - PanSci 泛科學
  3. 為鼓勵生育,這個國家把幾十萬兒童集中管理,沒人哭鬧卻被稱為20世紀最恐怖的人口實驗! - 知乎 (zhihu.com)
  4. 孤兒院的悲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4SWNhxTm0
  5. 哈洛哈里。1985。《愛的本質》:Microsoft Word - Natue of Love -- Harlow _1958_.htm (sussex.ac.uk)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對話沙龍】找尋人性的新的可能性
272會員
243內容數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2024/05/02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看事情的格局要怎麼區別高低呢?有些專家,總是能夠非常精準的切入重點,並把問題拆解得很清楚,如果要解決問題,需要的是問對問題,如果問問題有等級,我粗略地分為四個層次
Thumbnail
2024/05/02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看事情的格局要怎麼區別高低呢?有些專家,總是能夠非常精準的切入重點,並把問題拆解得很清楚,如果要解決問題,需要的是問對問題,如果問問題有等級,我粗略地分為四個層次
Thumbnail
2023/09/05
「我可能錯了」。 這句話送給你,同時希望你記得,認錯不代表你沒有價值、更不代表你不值得被愛,不,就算是犯錯的你我,都值得被愛,永遠都是有價值的。 也許在人性中,我們太過在乎對和錯,但我們都是從未知走向已知,我們終其一生,其實都無法永遠知道所有事情,但沒事啦,行動吧,很多事情早就沒有對錯了。
Thumbnail
2023/09/05
「我可能錯了」。 這句話送給你,同時希望你記得,認錯不代表你沒有價值、更不代表你不值得被愛,不,就算是犯錯的你我,都值得被愛,永遠都是有價值的。 也許在人性中,我們太過在乎對和錯,但我們都是從未知走向已知,我們終其一生,其實都無法永遠知道所有事情,但沒事啦,行動吧,很多事情早就沒有對錯了。
Thumbnail
2022/12/04
獻給在憂鬱漩渦痛苦掙扎,覺得快撐不住了的你—— 很高興收到方言出版社的邀請來推廣《看得見的黑暗》,這本由普立茲文學獎得主威廉史泰隆,三十年就出版的著作,而方言出版社再次出版,真的是對於憂鬱症被理解是一大助力。 憂鬱症的議題真的值得每個人試著理解。
Thumbnail
2022/12/04
獻給在憂鬱漩渦痛苦掙扎,覺得快撐不住了的你—— 很高興收到方言出版社的邀請來推廣《看得見的黑暗》,這本由普立茲文學獎得主威廉史泰隆,三十年就出版的著作,而方言出版社再次出版,真的是對於憂鬱症被理解是一大助力。 憂鬱症的議題真的值得每個人試著理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有人說,養小孩是再活一次,對於沒有重心的我來說也是如此,讓自己生活變得多采多姿
Thumbnail
有人說,養小孩是再活一次,對於沒有重心的我來說也是如此,讓自己生活變得多采多姿
Thumbnail
書本百字介紹: 洪蘭是一位腦神經科學專家,她寫的文章通常都是從科學實驗有感而發連接到社會的一些現象,當然文章的內容也會起因於從小接受的一些養成教育;對於想看文有所本的書籍,這會是一本不錯的實驗科學教育書籍。
Thumbnail
書本百字介紹: 洪蘭是一位腦神經科學專家,她寫的文章通常都是從科學實驗有感而發連接到社會的一些現象,當然文章的內容也會起因於從小接受的一些養成教育;對於想看文有所本的書籍,這會是一本不錯的實驗科學教育書籍。
Thumbnail
印象最深刻的觀影心得就是雖然北歐國家最著名的就是福利國家,特別重視兒童福利看似能夠幫助孩子擁有更完善的資源,但看到突如其來的將孩子帶離原生家庭,而且一帶就是以年的長時間計算。一位母親為了爭取回自己孩子所踏上的爭戰以及面臨情緒的崩潰,甚至需要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媽媽」,讓人不禁思考這麼做是否對孩子真的好
Thumbnail
印象最深刻的觀影心得就是雖然北歐國家最著名的就是福利國家,特別重視兒童福利看似能夠幫助孩子擁有更完善的資源,但看到突如其來的將孩子帶離原生家庭,而且一帶就是以年的長時間計算。一位母親為了爭取回自己孩子所踏上的爭戰以及面臨情緒的崩潰,甚至需要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媽媽」,讓人不禁思考這麼做是否對孩子真的好
Thumbnail
從以前就對心理學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怕的心。 一個探討人類心理的學科,聽起來很有趣,但又是一門理論,深怕理論太過深奧。
Thumbnail
從以前就對心理學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怕的心。 一個探討人類心理的學科,聽起來很有趣,但又是一門理論,深怕理論太過深奧。
Thumbnail
人性不該當作挑戰的事物,這本書《先別急著挑戰人性》在書名上就明示著我們,我們既然存活為人,理當認識我們自己,過度發展理性和強調競爭的社會,忘記了我們身為社會性動物,仍然渴求愛、渴求被理解、渴求互相對話和理解,那是我們烙印在基因裡的人性需求。 其中第一篇故事哈洛的永恆猴試驗的,更是我非常推薦!
Thumbnail
人性不該當作挑戰的事物,這本書《先別急著挑戰人性》在書名上就明示著我們,我們既然存活為人,理當認識我們自己,過度發展理性和強調競爭的社會,忘記了我們身為社會性動物,仍然渴求愛、渴求被理解、渴求互相對話和理解,那是我們烙印在基因裡的人性需求。 其中第一篇故事哈洛的永恆猴試驗的,更是我非常推薦!
Thumbnail
『百歲』這個名詞源自一本『百歲醫生教我的育兒寶典』的暢銷書籍,相信即將成為新手爸媽的你,ㄧ定在各大部落格平台看過許多分享百歲育兒的分享讚賞文。在說明哪一種育兒方法才適合自己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兩個在20世紀很著名的心理學上的實驗: 小艾伯特實驗(1920)和恆河猴實驗(1958)。
Thumbnail
『百歲』這個名詞源自一本『百歲醫生教我的育兒寶典』的暢銷書籍,相信即將成為新手爸媽的你,ㄧ定在各大部落格平台看過許多分享百歲育兒的分享讚賞文。在說明哪一種育兒方法才適合自己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兩個在20世紀很著名的心理學上的實驗: 小艾伯特實驗(1920)和恆河猴實驗(1958)。
Thumbnail
一本跨足大腦神經學 生物學 行為學 心理學 基因 以及 演化的重磅書籍 是甚麼樣的差別,能讓人類這種生物,能同時做出自我犧牲,和種族大屠殺? 我們需要一個對 行為 Why? 的解答。 讓我們先放下一切所學,聽聽行為的作者薩波斯基說什麼?
Thumbnail
一本跨足大腦神經學 生物學 行為學 心理學 基因 以及 演化的重磅書籍 是甚麼樣的差別,能讓人類這種生物,能同時做出自我犧牲,和種族大屠殺? 我們需要一個對 行為 Why? 的解答。 讓我們先放下一切所學,聽聽行為的作者薩波斯基說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