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哈洛恆河猴實驗《別急著挑戰人性》書評

2023/01/3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作者序金言:
你不能根據你持有的「價值觀」去教育孩子,而是要遵循著孩子成長的天性。天性就是人性,尊重人性就是尊重自然規律;挑戰人性,就是用你腦子裡的價值觀,人為地替人性豎起鐵絲網,用蠻力去扭曲他,雖然這看似符合你自己的價值觀,讓你感覺不錯,但卻會摧殘孩子的心理,為孩子未來的成長埋下重大的隱患。人性不全然是貪婪、懶惰、傲慢,也不是多神聖、偉大、聖潔。他就是人本來的樣子,隨著環境變化展現他該有的面貌。
很多心理學家做過許多優秀的心理學試驗,這些試驗揭示了人性規律是如此深刻,卻鮮少人知道,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試驗心理學家用太多專業術語描述了自己的試驗,敘述太學術、閱讀門檻太高,大家看不懂,不理解,更不知道這些試驗與自己的關係。
作者呼應了這個使命,他整合了許多心理學、腦科學、神經研究等,以故事的形式加以翻譯,結合他在心理諮商的試驗,讓我們得以更看的懂人性。
他希望更多人可以被喚醒,更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順著人性做事情,讓彼此更快樂幸福。這本書整合了非常多經典的心理學,有些心理學更是推翻了很多世俗對於學習、成長、道德、成功等議題過往的認知,礙於缺乏整理鮮少人知道,我十分推薦這本書,堪稱心理學教科書級別科普書,非常推薦給大家!

一、學者的背景與動機

哈洛,1905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猶太家庭。1930於威斯康辛大學任教。研究主題為靈長類動物智商發展為主體,長期研究恆河猴也讓他有一些新發現。
因為試驗設計的關係,他將恆河猴幼猴獨自試驗,當幼猴離開母猴,獨自關在籠子後,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恐懼以及攻擊性,某天助手為了他們的住宿的舒適度,他順手在底部增加了毛巾,隨後幼猴非常喜歡毛巾,他們會躺或抱在毛巾上,除了喝奶外,並無時不刻不離開毛巾。
當時二十世紀,美國心理學界普遍崇尚行為主義,普遍否定情感與認知,獨尊行為,順應著當時的機器論(行為主義 ),認為行為可以透過賞罰來改變。當時的專家都有類似的觀點,如:
兒科醫生班傑明斯波克:「建議母親定時餵奶」
心理學專家史金納:「如果要讓孩子不哭,就不應該抱他們」
心理學華生:「不要溺愛子女,睡前不用親吻道晚安,寧可向他們鞠躬、握手致意」
「仍有許多家長抱著相同信念對待孩子,若孩子期待吃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被斥責貪吃;想和朋友多想相處就被斥責為貪玩;因為疲倦而譴責貪睡,凡是慾望就一定要用暴力去馴服,產生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變態教育理念。」潘楷文《先別急著挑戰人性》
這種有條件的控制欲望,看似孩子會變的很乖,但可能陷入情感忽略的創傷,讓他們失去自己的內在動力,讓他們過度早熟,但理智看似成熟,但他們的情感表達的能力卻停留在幼年,因為早年不被允許「任性與撒嬌」,他們可能會學習到這樣的行為模式去對待他人,形成一種情感冷漠或是暴力,失去愛人的能力。
「一批批孩子失去了童年該有的活力與快樂,飽受家長摧殘,直到失去自我,失去創造力。」潘楷文《先別急著挑戰人性》
哈洛在這樣風潮下,仍然堅持自己的觀察,尤其幼猴在與母猴分開的痛苦嘶吼,以及用生命去珍惜與保護那個毛巾,也讓他對於心理學界的「真理」產生了懷疑,他認為幼猴背後的行為肯定還有更深刻和本質的力量在推動著。

二、試驗內容:前提

為了找到這個力量的因素,哈洛設計了一個飽受爭議的試驗,儘管被動保團體爭議,但至少這個殘忍的試驗不用做在實際的人類上,這是殘忍與真理必須擇一的掙扎,否則我們無法理解身為人情感對我們的人格成長有多重要。
而這件殘忍的事情也確實發生在歷史上,稱為羅馬尼亞的孤兒,這個悲劇揭示了情感忽略對幼兒有多大的傷害。

#羅馬尼亞的孤兒:零父母養育實驗

西元1966年,羅馬尼亞的西奧塞古政府(共產極權),即將遭遇人口零增長,對於這個當時打算依靠充足工作力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來說,這是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於是,1967年,時任羅馬尼亞國家領導人的齊奧塞斯庫頒布了“770法案”。
法案要求:每對45歲以下的女性都應該為她們的祖國生下至少4個孩子,非特殊情況下禁止流產、禁止節育、禁止墮胎、禁止離婚。
這個政策持續了23年,由於人口大量增加,許多家庭無法支付育兒的支出,大量的嬰兒送至孤兒院。大量的嬰兒需要照顧,導致照顧與需求量失衡,每位工作人員需要照顧十到二十人,甚至四十人。
孤兒院成長的孩子產生了不可回復的傷害,像是:
  1. 大腦發育不健全:智商低下:孤兒院的孩子僅有73分,處於正常智商區間(70-130分)的下限; 被收養的孩子是81分,而正常家庭的兒童是109分,孤兒院的孩子比正常家庭孩子落後36分。
  2. 情感表達缺陷:對於一個正常人類來說,幼年時期是建立與世界、照顧者以及自我世界信任感的最敏感時期。嬰兒不會說話,無法表達,當他們有需求的時候,唯一的求助方式就是哭泣。然而,這些身處孤兒院的孩子們,需求被反覆“忽視”,缺乏有效的情感互動,對外界和周圍的關係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信任感。
美國學者介入後稱之為無法重複地「零父母養育實驗」。
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斯皮茨在《醫院制度》一書中的記錄:羅馬尼亞孤兒院以一種流水線的方式養育幼童,他們的情感需求被嚴重忽視,沒有接受有效的認知刺激,更無法和任何成年人形成依戀關係,這也成為了他們一生悲劇的開端。
而哈洛的永恆猴試驗則使用了動物代替了「零父母養育實驗」,試圖找到科學的數據來證明自己心中對人性的假設:「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三、試驗內容:

試驗1:鐵絲網媽媽vs 絨布媽媽→代母試驗

哈洛做了兩個處裡:
1.處理一、鐵絲網媽媽:鐵絲網、厚紙板、電線製作了母猴的外型,像燈籠一樣,加裝了鋼鐵乳房,並安裝了奶水,讓幼猴可以吃奶水,只是嘴巴有點痛,而且抱起來冷冰冰的。
2.處理二、絨布媽媽:是透過絨布與棉花製作而成,但沒有奶水可以喝,取而代之的是笑容可掬的臉蛋與舒服溫暖的觸感。
兩個處理放在一個籠子內,並把幼猴獨立於他的母親,放在籠子內,試驗人員則觀察母猴與幼猴的反應,以及面對兩個「假媽媽」的反應。
一開始母猴觀察到幼猴不見後,非常生氣、緊張與焦慮,並用頭攻擊鐵籠;而幼猴則非常恐懼,發出尖叫,並不斷的「挫賽」。
幾天後,幼猴開始主動爬到絨布媽媽懷裡,一直蹭與撫摸,但因為這邊沒有奶水,他離開了絨布媽媽靠近了鐵絲網媽媽,狼吞虎嚥的喝起了奶水,但喝完後就離開鐵絲網媽媽,回到絨布媽媽身上。

試驗2:鐵娘子試驗

不得不說,哈洛真的很殘忍,為了推翻行為主義的理論,他又進一步在絨布媽媽身上增加了開關,只要幼猴待在絨布媽媽的懷裡,機關觸動後,就會噴出水柱或是鐵釘,但幼猴就算狼狽地發抖、遍體鱗傷,就算被沖離了絨布媽媽的懷裡,他仍會衝向絨布媽媽懷裡。用行動表示自己的堅持。

試驗3:自閉、自殘、失去社交能力

哈洛持續觀察這些試驗長大後的幼猴,發現它們放入群體內,這些幼猴欠缺社交能力,更會攻擊普通猴子,且不知道如何交配而喪失生育能力,並出現不停搖晃的舉止(羅馬尼亞的孤兒也會),甚至自殘的行為。

試驗4:交配架

看到這個試驗,我想哈洛被罵是正常的,他製造了非常惡名昭彰的裝置:交配架,這個裝置是為了固定母猴,讓公猴可以強暴母猴。他利用這個裝置讓這些實驗長大的母猴,被迫生育並觀察他們的育兒行為,發現這些媽媽對自己的孩子非常殘忍,有些直接殺死自己的孩子,有些漠不關心,只要少數還算正常,但舉止非常遲鈍,稱不上及格的媽媽。

四、結果與討論

哈洛統計了試驗數據,發現幼猴在吸奶與擁抱的時間上,幼猴明顯在絨布媽媽身上的時間長非常多。
哈洛更確認:「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母親與孩子的關係不單純只有奶水,更多的是擁抱與親密感,孩子從母親身上感受到安全感及信任感,也是愛的本質,愛從這樣的互動中學習而來。
原以為有奶便是娘的想法,在數據上被狠狠的推翻,擁抱的需求完全凌駕於吸奶的生理需求。
18世紀,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曾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他將很多剛出生的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集中在一起,然後由護工專門餵養。只給予充足的食物,但沒有任何情感互動,結果這些嬰兒全都死掉了。
情感的需求是超越生理的。更可以說是生存的必須。
鐵娘子試驗也揭露了「孩子對媽媽的愛是無條件的,就算十惡不赦的媽媽,就算媽媽怎麼傷害孩子,在孩子眼裡,仍然是自己最愛的人。」
從這一系列的試驗,我自己非常感嘆,情感的需求原來重要到涉及生存,回頭觀察整個社會,對情感教育的忽視,用制式化的教育及育兒方式對人的成長有多大的傷害,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五、反思

人性不該當作挑戰的事物,這本書《先別急著挑戰人性》在書名上就明示著我們,我們既然存活為人,理當認識我們自己,過度發展理性和強調競爭的社會,忘記了我們身為社會性動物,仍然渴求愛、渴求被理解、渴求互相對話和理解,那是我們烙印在基因裡的人性需求。
這場試驗,我自己認為雖然稱為愛的本質,更應該理解成愛的起源,愛的發展需要被照顧開始,就如依附理論提及的「依附」的需求,一個從未被愛的孩子要如何知道愛人呢?愛的學習是需要先滿足依附的需求,正如《穩》一書提及的「未滿足的撒嬌欲會阻礙人的成熟」。
也許你像我一樣,在愛情裡跌跌撞撞,渴求著別人愛你,但唯有我們先了解自己的情緒與欲望開始,我有幸閱讀到這些書籍,透過書寫一步一步的更理解自己。
那些情緒與無法控制的焦慮也在這一路以來,逐步鬆綁了我,我才知道原來我一直很想要愛自己,直到我做到了。
我是幸運的,我意識到原來有人愛我,只是用我不理解的方式愛我。我希望我也透過這些書評能夠讓你理解愛的語言。知道每個人都值得被愛,也正在被愛著。而我的文字能夠被理解與閱讀,也是我的幸福,謝謝你。
我是昆陽,謝謝你~

延伸閱讀:
  1. 百歲育兒vs親密育兒(參考:有夠驢 | Facebook)
  2. 以「愛」為名的實驗:布媽媽還是鐵絲媽媽?——哈洛誕辰|科學史上的今天:10/31 - PanSci 泛科學
  3. 為鼓勵生育,這個國家把幾十萬兒童集中管理,沒人哭鬧卻被稱為20世紀最恐怖的人口實驗! - 知乎 (zhihu.com)
  4. 孤兒院的悲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4SWNhxTm0
  5. 哈洛哈里。1985。《愛的本質》:Microsoft Word - Natue of Love -- Harlow _1958_.htm (sussex.ac.uk)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