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哈囉大家好 我是主揪小P
這週我們繼續用行為模型討論社會議題。
這週的篇幅比較長,作者在一個章節討論了 社會階級 服從從眾行為,還有政治。
而這三個是交織在一起的,I can only give you a word tenet.
如果你還沒聽我討論天能的那集的話,快去收聽一下!
阿,不過在聽之前,先去看兩遍,自己理解後,才真的能享受到看諾蘭電影思考的樂趣。
那我們廢話不多說,喜歡我的節目的話,記得訂閱按讚五星分享我的節目,並追蹤我的IG,我們每個月都有抽獎活動喔!
在之前談輪幼童成長的那個章節中,我們說過,兒童腦部的發展,會被家庭的階級給影響,因為階級影響環境,影響教育,甚至包括基因。
既然對幼童的影響這麼大,那對成年人呢?
當然也是巨大的。
你可以不去想階級對自己的影響,你可以抱著不羨慕不嫉妒的心態過日子,但是這不只是你想不想的問題,這是個生物學問題。
階層是什麼?對人類來說,階級代表的可能是權力、金錢、責任,有些人覺得可能還有貪腐和自私。
但是,既然我們的是從行為這本書來看階層,我們就不能不從動物的視角來看這件事情。
對動物來說,階級的意義就是資源的調配,不論是食物、地盤,還是配偶。
假設這座森林裡有兩群猴子,一群猴子每次看到食物,就要先打一次架,來決定誰能先吃,佔領了新地盤,要再打一次架,確定誰的權力大,那光是內鬥就飽了,這個群體很難成長。
如果每次獵到一個獵物,都要打一次架,那成本太高了,而且總是打打殺殺的,也不好。
所以要建立一個穩定的等級,一種 啄食順序。
另一群猴子,他們只要打一次架,決定順序,往後,誰先吃東西,誰能睡最好的位置,誰能跟最多母猴子 啪啪啪,都決定好好的,每隻猴子安分守己,這樣的群體,可以穩定的成長,也自然的把另一群猴子們給驅離。
這種情況也是演化的一環,被稱作群體選擇。
對每一隻猴子來說,我最強,東西都是我的!是最好的情況。
但對群體來說,他比較強,他先拿,接著我,之後換再下一個階層的,這樣穩定的情況,才是群體最好的狀態。
猴子跟我們人類,有同樣的祖先,而這種階級的制度,可能在更早之前就存在了,以至於我們的大腦對階級超級無敵的敏感。
不是大喊構造改革的那種敏感,而是我們能很快偵測對方的地位。
在前面幾集說到我群和他群時,我們說過,人類大腦要偵測他是他群,只需要50毫秒,你連意識都還沒意識到,就知道這個人是不是其他種族的人。
那請問,我們要花多少時間來識別一個人的社會等級呢?
答案是,40毫秒。
你花幾百毫秒才能知道你認識不認識眼前的人,
你得花最少五十毫秒,才看得出來他是黑人白人,還是黃種人。
但是要看出這個人在群體中是高層主管,還是悲劇實習生,只要40毫秒?!
這套系統優化超好,而且優先程度超高,就連嬰兒都有階級辨識的能力,因為時間關係,這裡就不說他們是怎麼設計這個嬰兒實驗的,有興趣的可以自己買來翻翻看~對嬰兒的實驗,都很有趣,哈哈。
所以,幾乎可以說,大腦就是為了階級活動而被設計出來的。
尤其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理性的前額葉皮質。
對靈長類動物來說,社會群體越大,社交的程度越多,腦就越大,尤其是前額葉皮質,會越發達,而在這群動物中,腦最大的,最有可能是猴王。或許你會以為越壯,尖牙利齒的才是。
沒錯,取得高位階,靠的是肌肉,但要維持著高地位,靠的是社會智能。
在新世紀福爾摩斯中,有一句名言佳句,不是I am sherlocked.
而是,Smart is the new sexy.
聰明是新型態的性感。
但在猴子中,聰明就是性感。
靈長類動物的前額葉皮質有多大,基本上可以判斷出,這種動物可以跟多少同類 形成熟人關係。
聽起來有點熟悉嗎?
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150人這個神奇的數字。
150說的是人最多能和多少人變成朋友的數字,被稱作鄧巴數字,由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1990年代提出的。
這數字是從何而來的?就是人類的前額葉皮質多大推算出來的!
也許你覺得150人很少,畢竟光是你fb的好友就超過這個數字了吧?!
對,但如果你跟其他靈長類群體相比,150是一般猩猩群體的3 4倍,人類的社會群題天生的上限就很高。
你現在會覺得很少,是因爲
1.現代人的訊息傳輸速度太快了,這麼多的好友並不是常態,原始人類群體大概就是150人。
2.如果現在給你一隻筆和一張紙,要你寫出你的好友的名字,我相信大概不會超過150,甚至不會超過50,就算在fb上面,你有幾萬個好友也一樣,150是指你知道這個人是誰,還有他在群體中是哪個地位,你知道他和你得 關係。
如果說前額葉皮質基本上是為了階級制度而出現的,那人類這麼發達的前額葉皮質,只有帶來群體變大的效果嗎?
當然不止。
人類的階級和其他動物得階級有個差別,那就是人類的階級非常複雜。
這個複雜不只是因為階級分的很多而複雜,nonono,差得遠了。
這個複雜是指,你的老闆在公司體系下比你高級,但是在...可能英雄聯盟的牌位中比你低,而且在公司的桌球比賽中,被你暴虐了一頓。
現代人類的階層複雜,而且重疊性很高,一個人同時有非常多的身份,這些身份各有各的階級,而這些造成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例如作者薩波斯基之前在史丹佛時,都會加入臨時湊隊的足球賽踢踢球。
而在他們這個業餘踢球團中,有個球技很好的人,很受足球隊的大家敬重,在球場上,他都叫作者是,羅伯。
但是,在比賽以外,球技很好的那個人,是作者辦公大樓的管理員,在工作上,即便作者多努力阻止,他還是會叫作者,薩波斯基博士。
不只是群體本身有差異,
還因為人類的群體很大,而我們能注意的群體範圍沒到那麼大,所以光是社會經濟地位,就會有因為你看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階級。
我的經濟地位很高,因為我的車是這個社區最高級的。
我的經濟地位很低,我比比爾蓋茲還容易成為百萬富翁。
多種身分,多種地位,還會因為看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變化。
但要說人類在階級上和動物最特別的地方在哪?
我想是領導人這點。
對動物來說,最高的領導,就是猴王,但他為什麼是猴王?因為他比較壯,牙齒比較尖,而且很懂的保住地位。
那他當上猴王,對這個群體有幫助嗎?
他會帶領這個群體成長嗎?他會帶領研發新的香蕉手機嗎?他需要出席各種場合,為了和隔壁群體做香蕉貿易簽訂協議嗎?
當然不會,對大部分動物來說,越高的位階,代表的是越多的甜頭,越高的權力,卻未必有越高的責任。
舉例來說,雖然在群體中,每隻猴子都跟著年長的雌性領袖覓食,但他只是自己前進,並不是帶領大家。
人類就不同,人類的群體有領導人,他得要帶領這個群體,而且要往大家希望的方向走,要維護共同利益,否則!另一個人類群體很特別的事情,我們會自己選領導人。
的確,民主是最近才有的東西,但自己選領導人,可是很久以前就有了,否則古代的皇帝為什麼要這麼重視民心,為什麼篡位還要篡的名正言順,因為人類會自己選擇領導人。
但另一個更怪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怎麼選?
我們覺得,我們以為,我們真的很想相信,大家是靠著理性選舉,大家會投給有經驗有能力的人,或至少,投給在某個特定議題上對你有利的人,這樣大家平均下來,就是對所有人都有利。
不過,研究發現,人們基本上,是看 好感度。
而這好感度,包括長相好看,有魅力,而看起來好看得人,也會被人判斷為,性格較好,道德標準高,比較仁慈.......反正就是,這是個看臉的世界!
我們在評估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良知時,和在判斷一張臉是否美麗,用的是同一個眼匡額葉皮質。
不過,真要我說,我覺得,或者說,我希望這件事情在慢慢的改變。
雖然我說的很悲觀,但這是作者的視角,身為一個還沒畢業的傻傻大學生,我對這件事情還是抱持樂觀態度的。
雖然我不能代表所有人,雖然我覺得這件事情只能靠個人,但我想,越來越多人重視資訊判斷和批判性思維的現在,這個議題將會越來越好的~
至少我相信如此。
人類有著多重而有複雜的階級,而且人類有領導人,而且!人類會自己選擇領導人,不過常常是用一些傻氣又不理性的方式來選擇。
非常理所當然的,作者開始討論政治的議題。
這裡談論的是右派人士和左派人士的比較。畢竟這是美國的書籍,如果這是台灣書籍,有可能是用顏色來分~
而且可以想像,作者大概是左派人士。
我覺得這個部分沒太多好說的,所以我直接說結論。
從智力這點來看,左派右派基本上有同樣的能力,但是,因為現在的解決方法,對左派人士來說感覺不舒服,所以左派更傾向去思考更複雜的解決方法。
所以,從結論上來看,左派比較努力思考,但是這是因為誘因不同,如果誘導右派人士像左派那樣思考,是可以的,但反過來就比較困難。
從道德層面來看,兩邊的人在意的地方不同,左派重視關懷 公平 自由,右派則是忠誠 權威 和 聖潔。
從心理層面看,右派的人比較害怕模糊性,甚至會因此而焦慮,不喜歡新奇的事物,需要有解答,喜歡結構和體制。
覺得環境充滿威脅,而且覺得美好的日子已經過去。
雖然恐懼周圍,焦慮模糊,害怕新的事物,但是,因為答案就在眼前,不用做太多改變,所以心理負擔較輕。
而左派則是相反。
基本上,觀察四歲小孩對於新玩具的開放性,就可以大致預測他對美國要和伊朗或是古巴建交的態度。
聽了一連串流水帳,你大概累了吧,我也這麼覺得。
我覺得這段有點偏題,雖然有幾點蠻有趣的。
像是,要讓自己維持開放性,去思考新的解答,其實很需要意志力,而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把你關在一個滿是垃圾的房間,因為光是待在那就要消耗意志力,所以你的決定會比較保守。
這類
但真要說的話,我自己是抱持 股癌 謝孟恭大大之前說過的話。
在有些議題上偏右,在某些議題上偏左,不要走極端,基本上,我認為這樣得價值觀值得效仿。
至於到底右派人士有什麼表現,左派人士有什麼問題,就交給社會學家去思考吧,我們聽聽就好。
我只想清楚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別讓立場影響你的看法。
所以,讓我們跳入今天的最後一個議題。
服從和從眾。
我們上一集說了群體,而群體的內部,會有這集說的階級。
那階級和群體,對我們行為有什麼影響?
答案就是服從和從眾。
這兩種行為基本上都是 附和他人。
服從是附和權威,從眾則是附和群體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聽過線段長短的實驗,就是研究人員問大家說,誒~是A線段比B線段長,還是B線段比較長呢?
你一看就覺得是A,但是發現,所有人都選B,於是下意識的你也選了B,恕不知其他人都是演員。你情不自禁的從眾了。
這個實驗是所羅門。阿希在1950年代做的實驗。
另外關於服從,則有另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實驗,也就是老師學生的電擊實驗,由米爾格蘭在1960年代做的。
這個實驗是你扮演老師,另一個人扮演學生,你們在不同的房間,聽得到但看不見對方。
接著,你問他問題,如果他回答錯誤,你就電擊他。他不斷回答錯誤,你就一直提高電擊,當然,老師,也就是你,會開始猶豫,不敢調高電壓,畢竟後來的電擊高到,幾乎是會把人殺死的程度。但是,旁邊的實驗人員,會要你繼續,請繼續,實驗才能進行。你絕對要進行下去。
而大多數人就這麼進行下去,有65%的人執行了最強的450伏特電擊。
這些實驗再再證明了 服從和從眾是真實現象。
但我們不是要來說他是不是存在的,而是要來說,他為什麼存在?
服從和從眾,不只出現在人群,包括跟人類相近的黑猩猩,猴子,甚至是松雞,都有從眾行為。
一只其貌不揚的松雞向母松雞求偶時會被拒絕,但如果在被拒絕的公松雞,周圍排上一排母松雞雕像,那個拒絕的松雞會像美式足球員一樣推開那些雕像,撲倒公松雞。
荷蘭的靈長類動物學家,佛蘭斯。德瓦爾 做了個一個有趣的黑猩猩實驗。
他把兩個黑猩猩群體的雌性首領分別帶開,研究人員分別向他們展示怎麼打開一個裝了食物的箱子。但是,兩邊教的打開方式不同。當雌性首領學會後,他們會趾高氣昂的把食物帶回群體。
最後,當所有黑猩猩都能靠近那個箱子時,他們會用 他們的首領用的方式來打開箱子。
而更酷的是,有隻黑猩猩不小心用另一種方式打開時,他會放棄,接著回去用本來的方式打開,因為同伴都這麼做。
你只要不到兩百毫秒,就可以知道,自己和其他人做法不同,接著只需要不到四百毫秒,就會讓你改變心意,讓你從眾。
或許原因是因為,對動物來說,沒有客觀上的 對或是錯,只要和大家不一樣,就是錯的。
不一樣=錯誤。
而只要越多人都這麼做,這個迴路就會越強,對黑猩猩來說,看到另外三隻黑猩猩都做一樣的動作,會比看到一隻黑猩猩重複做三次還有用。
你會更想去模仿,而模仿是學習的基礎。
從眾除了幫助你少做錯,也讓你多學會做其他事情。
為什麼我們在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 說過,要物理上實際接觸成功的人?為什麼要讓自己周圍都是那樣的人?因為我們本身就會從眾,我們會模仿周圍的群體。
但是,從眾並不總是好的。
在動物上,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安德魯。懷頓在2013年做了一個研究,他給野生的長尾猴兩箱玉米,一箱是紅色的,另一箱是藍色的,其中,紅色的玉米吃起來正常,但是藍色的玉米,他加了一點苦味進去。
所以,只要一吃到,長尾猴就學會了,避開藍色的玉米,只吃紅色玉米,既使當玉米裡面不再加入苦味,也是如此。
而這樣的模仿,會一直在群體中,就算真的吃過藍色玉米的那一輩猴子都離開了也一樣。
這個群體只會吃紅色玉米,就算他們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既使群體有嬰兒出生,或是有新成員加入,他們也一樣只會吃紅色玉米。
整個群體放棄了一半以上的食物,只因為大家都這麼做。
就像刻板印象一樣,在過去方便的工具,在現代可能帶來壞處。
服從可能會讓我們能對他人施加足以致死的650伏特電擊,從眾可能讓我們對不足以害怕的東西抱持無意義的戒心。
對動物是如此,對人類也是。
雖然這本書中沒有提到我們如何避免這樣的問題發生,
但我想,
就像被討厭的勇氣中說的,我們不該把他人當成工具,當然自己也不能變成他人的工具。
就像查理蒙格說的,別在情緒下做決定。
就像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中說到的。
我們應該建立而且定義出自己的價值觀,在做出任何決定時,習慣性地思考,並且不斷反問自己為什麼這麼做?
該如何避免這樣的問題?
你需要 多閱讀!你得要讓腦中有多種角度! 你必須 得到更多聲音!
事實上,新出的一本書,Not born yesterday,關於我們相信誰和我們相信什麼的科學,這本書說到,其實群眾,沒有那麼容易被騙,人類是理性的!人類沒有那麼容易從眾。尤其是在利益攸關的重要事情上。
蹦!突然就出現了相反的角度了!
至於他是怎麼推導出這個結論的,我們以後再說。
那這週就這樣拉~
如果喜歡我的節目的話,別忘了訂閱,按讚,五星分享我的節目。
我們下週見,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