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許多學生殷殷期盼的暑假來了,各式各樣的夏令營與課程也如火如荼展開。近期與朋友聚會,意外得知幾位科技公司高階主管與創業家,都禁止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機與電腦。
他們的孩子大約是7~10歲,父母認可的娛樂休閒僅包括運動、才藝、閱讀,底線是看電視,那是孩子跟世界距離最近的媒介了。
過去在餐廳用餐時,時常看到鄰桌的父母用「智慧型手機育兒法」,為自己爭取一個安靜而得以喘息的吃飯時間。有的孩子目不轉睛的看著YouTube卡通,或小朋友玩玩具的影片;有的則是熟練的操作手機遊戲,年紀雖小,卻具有電競選手的架式。
這種育兒習慣不僅在台灣,日本雅虎就曾做過一項網路調查,發現日本0~6歲的學齡前兒童,1歲使用智慧型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比例高達四成,而2~6歲則有六成。
可以理解朋友擔心孩子過早陷溺在華麗迷眩的數位世界裡,學習的時間就這樣流掉了;且就算電腦裡有「家長模式」,也仍怕他們接收到年齡不適的內容。
這樣的擔憂,不僅發生在台灣父母身上,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也曾在《紐約時報》專訪時透露,不准孩子在家裡自由使用科技產品。當時他13歲的女兒,甚至沒有用過蘋果出品的iPad。
在科技巨頭雲集的美國矽谷,甚至吹起了一股「低科技教育」風潮,上學禁止攜帶手機與平板電腦,不追求在求學階段就能掌握各式數位工具與能力。
那麼已經「網路成癮」與「手機成癮」的孩童,家長該怎麼辦呢?於是「戒網癮學校」成為家長的Google熱搜字。日本兵庫縣民間團體舉辦了「離線夏令營」,小朋友必須前往無網路訊號的離島,以接觸大自然;德國也針對18歲以上的青少年,成立了網路成癮戒斷醫院。
當科技產品滲透了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維持「中庸之道」該是相對健康的選擇。孩童該不該使用數位產品?使用頻率該多久一次?一次使用多少時間?在孩童最初接觸科技產品時,就該被規範好。
這就是數位素養的一環。數位素養囊括了在數位世界該如何自處,以及該如何與人溝通,而使用數位工具、分辨訊息真偽、形塑數位價值觀,也是其中範疇。形塑孩童的數位價值觀如同形塑現實生活的價值觀,除了學校,父母對孩童的影響力是最深刻的。
孩童一旦對數位世界有初步認識,知道數位世界裡的能為與不為,進而適當的選擇使用,確實是一件好事。
澳洲有一位天才男童透過網路及YouTube自學,六歲開始架設網站,九歲寫App程式,還在蘋果的App Store上架了五款App,更獲邀至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名列最年輕的天才工程師。男童受訪時表示,非常享受透過編碼和製作應用程式,實現自己的想法。
加拿大也有一位五歲男童,因長期看父親寫程式,九歲即推出一款App幫助兒童學習乘法表,12歲竟進入IBM工作。
ChatGPT掀起人工智慧革命的時代,日後我們的生活只會出現愈來愈多的「科技產品」,與其擔憂孩子成為智慧手機的成癮者,沉溺其中不可自拔,父母不如先學習如何建構孩子正確的數位世界觀,盡早認識並妥善利用這些工具,在夏令營或營隊的選擇上,也可以考慮與「數位素養」相關的科技人文類課程,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