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建立習慣這件事情,相信大家都一定會想到《原子習慣》這本書。這本書在各大書局與網路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中已經蟬聯前幾名許久,我自己也是在好多年前看到朋友限時動態分享這本書說非常好看而購入這本書,原以為我會認認真真的趁新鮮趕快看完,但果不其然的像我這樣完全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讀了幾頁以後,它就被我默默的收藏在書桌的角落,過一陣子就塵封近書櫃了。
今年有感於歲月飛逝,身邊的朋友都在進步,自己好像還在原地停留,於是想著應該要做些什麼才能有所成長呢?閱讀成了其中一個想要養成的習慣,而《原子習慣》就成了其中一本必讀的經典。縱使已經出版了這麼多年,書中的方法還是很受用。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是一名優秀的棒球球員,卻在高二的時候因為一場嚴重球賽意外,而導致身體機能受損進而影響到整個高中的棒球生涯。即便如此,作者仍然相信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很棒的球員,於是在進入大學後作者透過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讓自己感受到掌控生命的感覺,透過這些微小的變化,逐漸為自己建立信心。
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受創後的第六年,作者入選ESPN的全美明星陣容,是全美只有33人可以被獲選的殊榮。到了大學畢業時,更獲得了總統獎章。即便後來沒有因此成為職業球員,但透過回顧過去那些年從重創到重新站起來達到卓越,作者認為這一切都歸功於那些微小的習慣累積所造就豐厚的複利結果。
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先點明了為何細微改變會帶來巨大的差異?接下來以系統化的方式講解如何有效的培養一個新的習慣,最後則會告訴讀者透過選擇適合自己的習慣再加上勤奮的刻意練習,人人都可以成為精通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不過同時也有可能因此落入執念而故步自封,我們應該要適時的抽離自己已第三方的角度去觀察洞悉自己,使自己更有彈性的應對未知的挑戰。
作者在書中提到「缺乏自我覺察是毒藥,反省與複查則是解藥」有沒有常常遇到一種情況,我們時常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重複著一樣的行為?
比方說有些人習慣在別人話還沒有講完的時候就先插話,即使知道這樣的行為可能有點不禮貌,但若在別人說話的當下沒有喚起「覺知」,我們便會重複一樣的行為。
所以「覺察」常常是改變的起點。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就會繼續以慣性執行習慣,或者用相同的思考模式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重複做同樣的事情,被這些習慣操控著生活。
常常我們會執著於凡事都要事先規劃好才能開始,但試圖尋找一個最棒的規劃往往會讓人停滯不前。然而,計畫終究只是一個計畫,只有實際開始行動後,我們才會了解到在計畫時可能遺漏的部分。我們可以針對當時規劃時沒有考慮到的方面進行逐步修正,這也是透過實踐來學習的道理。
舉個例子,假如我們想要培養運動習慣,可能會安排一週運動三天,每次運動30分鐘,還有特定的運動組合。但實際執行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從沒有這種習慣轉變成擁有運動習慣的人,可能需要克服心理上的惰性,也可能因為當天工作疲勞程度而影響到計畫等等因素。這些都是當時在規劃時沒有考慮到的方面。然而,我們可以先制定一個簡單易執行的計畫,然後不斷實踐並逐漸優化它。
與上一個重點呼應,完美主義的我們總會覺得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做完、做好,但作者提出應該要「在覺得費力之前停止」。另外,建立一項習慣應該要思考怎樣如何讓我們可以簡單不費力地開始,從願意行動去強化我們對於成為某一種人的身分認同。
試想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一個有運動習慣的人,在一開始就想著我一天想要跑3公里、10公里,對於一個從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剛開始興致勃勃的時候還可以靠著熱情與意志力抵抗長距離慢跑時所帶來的疲憊支撐下去。在這個習慣還沒有轉變為日常的慣性時,日子久了以後可能會鬆懈下來。
然而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們,利用2分鐘法則循序漸進地進入習慣,是一個比較輕鬆簡單的方式,執行的方式也是超乎你的想像,那就是利用這2分鐘穿上跑鞋吧!
除了學會有效建立良好習慣的系統化「行為改變四法則」,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利用同樣的方式戒除壞習慣,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沒有想過原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凡事都有多面的思考方式,正向思考可以幫助我們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事情,反面的思考則可以使我們遠離那些對我們有害的事物。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恰巧我也正好利用子彈筆記中的Habit Tracker想要建立自己的習慣,比方說練習瑜珈與冥想、唸英文、閱讀等等的,而書中正巧也講到了習慣追蹤器怎麼幫助自己建立習慣,我也嘗試將書中的方法應用到建立這些習慣當中。
不過在執行前,我自己覺得很重要的部份是要先了解自己。舉例來說,在練習瑜珈與冥想的過程中,我清楚了解自己每天所能付出的時間以及身體的極限,所以我不會強迫自己去做不符合常理規劃。
我從一開始拿出瑜珈墊只是做身體延展與拉筋,到後來一天1分鐘冥想加上3回拜日式序列練習開始,漸漸的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日常生活上的變化,像是睡眠品質更好、思慮更清晰、工作效率更高或是更專注等等的面向都有改善,進而讓我更有餘裕去處理日常生活瑣事,逐漸讓冥想與練習瑜珈成為日常,如同喝水、吃飯一般。當習慣成自然後,執行起來就會變得毫不費力,也就更有餘裕去培養其他新的習慣。
但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難免也會遇到一些日子可能因為瑣事生活變得不正常,比方說晚睡隔日精神很差,原本欲安排執行的事項被延遲,而導致生活沒有辦法控制。這時候除了不要苛責自己以外,我也會懷念起過去那些可以掌控自己日子的時候,可以有節奏地將想要做的事情不疾不徐地做完,然後會肯定自己的努力,而這個肯定這對我來說就像是作者在「行為改變四法則」的「獎賞」,於是我就會更加地想將自己再拉回正軌。
於是生活中看似沒有互相關聯的習慣,其實都彼此牽引著並以一個系統的模式在運行。在透過養成這些習慣的過程中,更進一步學習到了如何掌控我自己的時間,雖然不盡完美卻比以前多出了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 作者認為養成良好的習慣將有助於改善我們生活中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則是一點一滴串連起來的,於是他說
「生命的品質,取決於習慣的品質。」
2. 這兩個月試著應用《原子習慣》中的方式建立習慣,更進一步理解原來養常良好的習慣,可以有效的掌控自己的時間,更加理解作者所說的
「習慣不會限制自由,而是創造了自由。事實上,沒能掌握習慣的人往往擁有最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