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芭比》:直到芭比消失那一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早在《芭比》之前,就有不少探討女性處境的作品,或許用力,也或許輕盈,但鮮少會像《芭比》一樣如此不和諧。它蓄意以戲謔的口吻談論嚴肅的議題,再搭配蒼白的敘事發展,強灌性別雞湯,藉此達到電影內外的荒唐呼應。以此來講,電影的離地,恰好作為貼近大眾心聲的路徑,膚淺得可愛,同時膚淺得夠味,巧妙地表現當代社會距離平權願景還有多遠。

然而,如此反直覺的操作,使得《芭比》討喜又招厭。論商業效果,雖然能夠最大化受眾,觸及那些對於性別議題相對陌生的觀影群眾,但議題的深化上,卻非常仰賴電影之外的個人咀嚼。在無法保證每個人都能契合到頻率的限制之下,不無機會產生反效果,促發另一種刻板印象複製,或是流於花俏、形式的展演,確實較為可惜。

不過,豐沃的票房成果,以及各方各界的激烈討論,已然證明電影達到原本的初衷,非但創造一股粉紅旋風,更讓觀眾因此針對現況提出挑戰與省思。總體而言,不管是支持或反對《芭比》的性別論述(或論述手法本身),皆都活絡了人們之於性別的想像跟理解。

raw-image

回到電影選題本身,可以發現,無論是以生理、心理或社會性的角度切入,性別均是構組個人身分認同的一大基礎,但性別不僅是影響統計數據的一個變項,更還被鑲入日常的腳本裡,從如廁、飲食,再到情緒表達以及職業選擇,皆都涉及了性別差異。換言之,人類不可能完全「無」性,就像芭比與肯尼,作為人類形象的複製品,即使被「割除」性器官,依然具備鮮明的性別色彩,一旦暴露於現實世界,自動會在「食、衣、住、行、育、樂」上分別被歸類到所屬的陰柔或陽剛,不到幾秒就被標籤給淹沒。

這也彰顯性別標籤不只在於人們怎麼展現自我,還得考慮外在環境如何看待、建構、慾望人的展現以及不展現。遺憾的是,大多時候,所謂「他者的凝視」其實遠遠凌駕於「自我的詮釋」。也因此,性別標籤雖然是主客兩者交互作用而成的現象,卻經常是一種扭曲、擠壓到個人自由意志的社群活動。扣回電影,那面透明(空)的鏡子,正在暗示芭比梳妝打扮時,依循的不是真實自我,而是他人期待的自己──我們全是芭比的鏡子,讓她不自覺對齊社會的標準。

另外,芭比樂園的生活之所以一成不變,強調的亦是前面提到的腳本影響力。若有一個齒輪不對勁,例如死亡的念頭、醜陋的橘皮、憂鬱的眼淚,整個腳本隨即就會故障。甚者,芭比的腳因應高跟鞋而變形,更在諷刺:如果無法符合某種輪廓,就連最基本的「站立」都會失去。以此來講,日常腳本除了會影響人的一言一行,也有可能間接剝奪選擇權,導致人們必須服從單一的姿態,才好生存。

raw-image

為此,就算許多人說《芭比》是一部「存在主義」式電影,因此「超越」性別,但存在本就攸關性別,反之亦然。兩者之間沒有所謂層級歸屬問題,或者說,超越性別這件事,即為非常性別的選擇。是故,雖然這次的《芭比》未曾明確出現過 LGBTQ+ 社群的身影,可是不受限於特定性別的結局安排,無論肯尼還是芭比皆能擔任要職的改革,正好切合酷兒運動的宗旨──流動,然後通往自由。

有趣的是,酷兒所代表的價值觀,剛好能對應哲學家沙特所提及的存在型態之流變。人類從過去的「本質先於存在」,亦即習慣遵循著主流規範來生活,轉變成為現今的「存在先於本質」,人類逐步開始追求自我、實踐自我,進而從過往的腳本中,解放自我,而不是任由「異化」發生,在「各式主義」的統治下,一步步掏空身心。

不管是芭比本人的感慨:「我不想成為一個被定義的概念,而是創造意義!」,又或是芭比之母的初心:「不用得到任何人的允許,沒有結局正是我創造你的目的。」,在在回扣「存在先於本質」這個主張,鼓勵人們拒絕不請自來的條規。

只不過,拒絕條規,並未讓電影走向扳倒高牆的老套路。它沒有將矛頭指向美泰兒這隻大鯨魚,而是刻意選擇聚光燈之外的小蝦米(中毒的肯尼)去製造衝突,以便點破女性的困境,時常源自於身邊的親朋好友。畢竟正因為足夠靠近,才能屢屢侵佔人的日常,隱晦且難纏,如同幽魂一般,寄生於每一面鏡子,怎麼也揮不散。

raw-image

儘管如此,承前所整理,電影的主軸在於解放,因而從未打算把肯尼塑造成一個雞腸小肚的經典反派。於是,作品以舞代戰,細細剖開暴力背後的徬徨與空虛,再用看似滑稽卻無比真切的 kenough ,一舉收束兩派人馬的矛盾。

一方面,kenough 作為拒絕,講的是:「我受夠了!」,恰巧對照前段提到的主張──自我的存在,先於外在期待。二方面,kenough 更形成強而有力的擁抱,重點則在自我和解,爽朗提醒勉強太久的人們:「不想再努力也沒關係。」。

至於電影當中「有房/無房」的對比,作為象徵,清晰描繪了拒絕的權力,總是奠基於階級,並且無比仰賴物質性的資產。無論是誰,擁有自己的資產(房子、衣服),才能讓自己的權力落地。每當資產巨幅轉移,也就代表階級的轉移,亦即權力的更迭。

故此,如同性別跟生存兩者不可能分離討論,性別跟階級一樣無法輕易地擺脫彼此。膚淺的電影結論,恰恰打破階級,形成另一種包容「多元」的手法,避免作品主張跟大眾生活經驗脫鉤,非但沒有消除對立、不平等,還反過來催化更多的斷裂感受。

raw-image

綜上所述,足以探見《芭比》的核心價值終究不在推翻、取代,而是拓寬。尤其在這太過狹隘的日常腳本裡,不管性別為何,往往同樣活得荒涼、迷惘。所以,我們不用急著吞噬彼此,相反地,電影期許我們組成同盟,一人一筆,慢慢擴寫生命的腳本,直到自由降臨。除此之外,《芭比》的故事發展也讓人明白,就算跟芭比或肯尼一樣,絲毫不懂女性主義,依然得以突破父權的囹圄。許多時候,相比於飽讀詩書,足夠溫柔、願意換位思考更為關鍵。懂得理論,不如懂得親身實踐。

到頭來,本次的《芭比》正以懇切的態度告訴我們:粗糙的平權,亦為重要,甚至是必要的起步。性別平權,本來就不該是專屬於知識分子的特權,更該走入日常,逐步落實於常民生活中,才有機會抵達名為平權願景的終點。

raw-image

梳理至此,有關於性別的討論已經耗費大幅篇幅,但人類的偏愛,可不只發生於性別這個範疇。再次翻開日常的腳本,世界對於性別之外的差異,同樣抱有強烈的敵意,特別是精神狀態異常的人們。舉例來說:芭比樂園的正常娃娃們,無不恥笑、排擠怪芭比,僅因為那份外顯的不一致,諸如劈腿、凌亂的妝髮、不夠蓬鬆的穿著。殊不知,他人口中的不合群其實是傷痕,底下藏了一個小女孩的挫折,卻從未得到安慰,而這也讓人不禁思考,精巧的芭比,是否又能視為「人類心靈空間」的延伸呢?

聚焦於芭比的功能,參照前面有關於性別的討論,芭比作為玩具,富含商業價值之外,亦被社會當成規訓的手段,協助孩子們提早預演社會角色與其任務;但就心理治療的觀點來看,玩具更被視為一種容器,其所承載的內容物,除了希望、憧憬還有那些無以名狀的情緒。女童時期的芭比,因應遊戲主題,好比說裝扮、實現想像、照顧,往往會跟正向情緒保持連結。可是,步入青春期之後,原本的童年美夢,因應理想跟現實的差距,狠狠被戳破,急速擴張的身心風暴,促使少女開始厭惡「完美無暇」的芭比,因為芭比會讓她們意識到自身的不足與尷尬。此時此刻的芭比,轉而變為吸收憤怒、憂傷與焦慮的樹洞,讓少女藉由攻擊、拋棄、鄙夷等動作,一步步排毒,確保自我(權力)的成立,不會受制於外在他人,或是過於理想化的夢景藍圖。

也就是說,怪芭比的誕生,始於它的主人承受了過多的壓力,需要一個外在的客體去分擔、去化解,就跟陪伴人們長大的舊衣被、舊玩偶一樣,雙雙為了舒緩內在不適感而存在,只不過怪芭比是以反向的方式來運作。

raw-image

延續心理治療的觀點,具體來講,前者被心理學家稱為過渡性客體,如同主要照顧者的替身,提供安全感,以利孩童放膽探索世界;後者(怪芭比)則是一種攻擊性玩具,協助孩童透過安全的途徑,適當宣洩內在能量以及生活挫折。

然而,根據怪芭比的下場(遊玩結果),玩具所收容的傷痛,明顯不會止於發展危機,更包含嚴重的童年創傷,像是撕扯芭比的頭髮、下體,都是歷經性暴力的兒童經常會有的典型遊戲行為,亦即利用遊玩重現創傷。由此可知,電影讓怪芭比主掌「公共衛生」部門,就不僅由於外顯的奇形怪貌,也因爲「怪」是指向「內在創傷」的線索,必須交由能夠讀懂的「承受(倖存)者」,才好解鎖那一份不可告人的秘密。

尤其,對於語言功能發展未全的兒童,遊戲除了幫助他們摸索世界,亦為內外溝通的主要方式。各種各樣的遊戲行為,無疑就是兒童的語言表現,端看成人能否理解其中的喜怒哀愁,甚至是孤獨。

raw-image

想當然,成長的過程本就充滿了疼痛,大小不一的傷痕不斷撕扯我們的靈魂,卻在長大之後逐漸遺忘,所謂固執、焦慮、暴躁以及悲觀,全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就像電影當中的母親,與其說她的傷痛隨著時間癒合,倒不如說,不知不覺忘了那叫疼痛,即使傷口不減反增,依然繼續概括承受。所以才需要遊玩,藉此親手拾回因應「母職與工作」而被犧牲的「感性與脆弱」。

或許,允許電影當中一閃而過的負向芭比成為永恆,正是世界所需要的溫柔,進而讓每個人心中的肯尼與芭比,都有機會不再躲躲藏藏,我們也就不用成為陌生的自己。

結語

老實說,在實際走入芭比樂園之前,個人是抱持著湊熱鬧的心態,從未想到電影繽紛的可不只色彩,還有那些關於人類以及玩具的各種想像。以此來說,《芭比》的高明之處正在於:它跳出社會的集體期待,犀利形成一種具體實踐(反擊),而不是侷限於榨取 IP 的商業價值。最終,電影除了增能芭比這個玩偶之外,同時也推動世界稍稍前進一小步,至少我們都不用再為「擁抱粉紅」感到「羞恥」。

全文劇照:華納影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近真的被芭比刷版了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8/01
Danielson在童話王國丹麥 聽說歐美更熱鬧🩷💜🩵
不小王子-avatar-img
2023/08/01
他的不和諧反而看起來很合理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8/01
不小王子 真的!不可或缺的不合理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這個可憐既像是貝拉的處境,但當看見貝拉跳脫限制的自由能量展現,以另一種幽默與反諷的角度,看待這種權勢的侵入與不自在的同時,可憐的難道不是那些被教條與恐懼束縛卻不自知的人們?   究竟可憐的東西要定調為喜劇又或者是悲劇,或許隨人的視角不同。不過,自古喜劇總是經由悲劇堆疊而來的一種昇華。
Thumbnail
  ...這個可憐既像是貝拉的處境,但當看見貝拉跳脫限制的自由能量展現,以另一種幽默與反諷的角度,看待這種權勢的侵入與不自在的同時,可憐的難道不是那些被教條與恐懼束縛卻不自知的人們?   究竟可憐的東西要定調為喜劇又或者是悲劇,或許隨人的視角不同。不過,自古喜劇總是經由悲劇堆疊而來的一種昇華。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非常前衛、色彩瑰麗又充滿奇幻的電影,好看卻非常挑人,也是各大影展絕對喜歡的題材,包含自我成長探索、衝撞社會體制規範、貧富差距和身體自主權……以及近年主流的女性意識電影,比起「芭比」輕鬆歡快的商業喜劇,可憐的東西不僅探討深入,而且更加聚焦在父權社會下的性覺醒,批判也非常顯而易見。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非常前衛、色彩瑰麗又充滿奇幻的電影,好看卻非常挑人,也是各大影展絕對喜歡的題材,包含自我成長探索、衝撞社會體制規範、貧富差距和身體自主權……以及近年主流的女性意識電影,比起「芭比」輕鬆歡快的商業喜劇,可憐的東西不僅探討深入,而且更加聚焦在父權社會下的性覺醒,批判也非常顯而易見。  
Thumbnail
導演並不希望觀眾在自己的電影中找到簡單的結論,更不希望人們就此滿足於「女性勝利」的結局。
Thumbnail
導演並不希望觀眾在自己的電影中找到簡單的結論,更不希望人們就此滿足於「女性勝利」的結局。
Thumbnail
說到肥皂劇,我們有六人行,換作為書籍,我們有的是傲慢與偏見。 最近就有這麼一部類似主題的電影,對的,就是芭比。 芭比的導演以別為過往的方式訴說女權,更準確的說是平權、平等。 因爲傲慢與偏見實在有名,早已被各種音樂與戲劇引用,但是想「追本溯源」,故借了此書回家閱讀一番。 這本書特別的是,可以從
Thumbnail
說到肥皂劇,我們有六人行,換作為書籍,我們有的是傲慢與偏見。 最近就有這麼一部類似主題的電影,對的,就是芭比。 芭比的導演以別為過往的方式訴說女權,更準確的說是平權、平等。 因爲傲慢與偏見實在有名,早已被各種音樂與戲劇引用,但是想「追本溯源」,故借了此書回家閱讀一番。 這本書特別的是,可以從
Thumbnail
《芭比》由的 Greta Gerwig 執導,內容充滿著女性主義的色彩。在《芭比》的世界—Barbie Land,芭比是眾所矚目的完美焦點,而肯尼卻只是肯尼。然而,芭比的身體與情緒開始出現失調的情況,這讓芭比決定到真實世界一探究竟。
Thumbnail
《芭比》由的 Greta Gerwig 執導,內容充滿著女性主義的色彩。在《芭比》的世界—Barbie Land,芭比是眾所矚目的完美焦點,而肯尼卻只是肯尼。然而,芭比的身體與情緒開始出現失調的情況,這讓芭比決定到真實世界一探究竟。
Thumbnail
Barbenheimer迷因、大量宣傳、超知名IP,加上Ryan Gosling在接受訪問時的對大眾批評的回應,這電影注定爆紅又充滿爭議。來看看這碗用女權的碗裝普的個人成長雞湯
Thumbnail
Barbenheimer迷因、大量宣傳、超知名IP,加上Ryan Gosling在接受訪問時的對大眾批評的回應,這電影注定爆紅又充滿爭議。來看看這碗用女權的碗裝普的個人成長雞湯
Thumbnail
早在《芭比》之前,就有不少探討女性處境的作品,或許用力,也或許輕盈,但鮮少會像《芭比》一樣如此不和諧。它蓄意以戲謔的口吻談論嚴肅的議題,再搭配蒼白的敘事發展,強灌性別雞湯,藉此達到電影內外的荒唐呼應。以此來講,電影的離地,恰好作為貼近大眾心聲的路徑,膚淺得可愛,同時膚淺得夠味,巧妙地表現當代社會距離
Thumbnail
早在《芭比》之前,就有不少探討女性處境的作品,或許用力,也或許輕盈,但鮮少會像《芭比》一樣如此不和諧。它蓄意以戲謔的口吻談論嚴肅的議題,再搭配蒼白的敘事發展,強灌性別雞湯,藉此達到電影內外的荒唐呼應。以此來講,電影的離地,恰好作為貼近大眾心聲的路徑,膚淺得可愛,同時膚淺得夠味,巧妙地表現當代社會距離
Thumbnail
這部電影不是支持父權,也不是支持女權——它支持的是人權。和隔壁同樣火爆的《奧本海默》並肩疾馳,《芭比》絕對不輸,Nolan爆原子彈,Gerwig掃射粉紅珠珠寶石軟糖機關槍。所以說,覺得太假太浮誇嗎?假掰浮誇就對了!這可是芭比欸!
Thumbnail
這部電影不是支持父權,也不是支持女權——它支持的是人權。和隔壁同樣火爆的《奧本海默》並肩疾馳,《芭比》絕對不輸,Nolan爆原子彈,Gerwig掃射粉紅珠珠寶石軟糖機關槍。所以說,覺得太假太浮誇嗎?假掰浮誇就對了!這可是芭比欸!
Thumbnail
玩具百貨架上琳瑯滿目的芭比,承載著每位女孩對於生活的美好意象,金髮碧眼、身材窈窕、精緻妝容與高貴行頭,芭比美好的形象,使年幼的小女孩們,對著日後的人生,抱著美好的期待,想著:「長大後,我就能像芭比一樣,過著美麗自信富足的生活」,沒想到無害娃娃形象的背後,藏著資本主義的利益以及社會對於女性刻板的期待。
Thumbnail
玩具百貨架上琳瑯滿目的芭比,承載著每位女孩對於生活的美好意象,金髮碧眼、身材窈窕、精緻妝容與高貴行頭,芭比美好的形象,使年幼的小女孩們,對著日後的人生,抱著美好的期待,想著:「長大後,我就能像芭比一樣,過著美麗自信富足的生活」,沒想到無害娃娃形象的背後,藏著資本主義的利益以及社會對於女性刻板的期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