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孤獨世紀 THE LONELY CENTURY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孤獨現象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

孤獨現象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

人偶爾都會「感到孤獨」,科學家解釋這像是飢餓般的生理機制,敦促我們要融入社群生活。

因為自古以來,跟著群體生活對個體來說是延續生命的保證,能免於饑荒與被襲擊的恐懼。

曾經我想過很久以後的人,或許會像一顆游離的原子,透過科技實現將意識存放在不會隨時間崩壞的載體,僅憑意識就能與他人溝通。

今日我們透過手機似乎越來越接近那個抽象幻想的樣貌,聯絡上他人的速度可說是前所未有的快,但我們比起以往更容易感到孤獨、抽離。

孤獨no good,寂寞bad,壓力dangerous,這幾種沒有被滿足的心理狀態會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破壞力不亞於每天抽菸。

完整豐富的「社群生活」已經被證實對個人心理以及健康有著強大影響力。如果我們仍考慮著幸福最大化,找到自己的社群是重要的一環。

看看中低收入、國家能力不佳的中南美洲國家諸如巴西與墨西哥,快樂排名指數在排行榜上高居不下。

極端正統猶太教派哈雷迪信眾平均月收僅三萬台幣,飲食習慣極差且不熱衷運動。但他們幾乎涵蓋整年的聚會讓他們比起更加入世、收入更高的教派平均多出兩年壽命。

日本的獨居長者甚至出現順手牽羊的微罪現象以求入獄,成為制度化管理,群體生活的一份子。

放寬定義,「孤獨」不只是一種狹義的心理狀態,它可以泛指對你的工作感到疏離,對政府機關感到不信任,對世界局勢感到不安無力的一種政治經濟狀態。

而這些現象甚至可以往回追溯至馬克思的「異化」和涂爾幹的「迷亂」現象。自由主義讓人全心全意的精進自己,追求獨特性,本質上就造成個體與他人的隔閡。

疫情的襲來更加深了這些隔閡。人們臉上戴著口罩,公眾場所關閉,公共政策鼓勵遠端辦公。孤獨現象來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現在的我珍惜與人面對面的交談,和伴侶一起整理家裡,聯絡舊朋友,維護共同的興趣。在時間管理越來越密集的生產力時代,可以說是刻意走著反方向。追求更加沒有效率的實體社群生活,是讀完這本書帶來的改變。

追蹤我的Instagra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我們渴望認同,卻也享受孤獨帶來的權力。 在探索個人主義的主題時,我想起年初看到一篇談論「孤獨」的文章。 大意是在說,年輕人是最容易感到孤獨的族群,而孤獨是一種自戀的剛需,而社會化則是讓我們的自戀慢慢戳破,當我們發現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不一樣,才會真正與人產生連結。
Thumbnail
分析中提到科技的迅速發展,如何改變我們對孤獨的理解及應對方式。。從電影《愛情不用翻譯》和《雲端情人》的角色互動,反思人類與AI的情感關係,討論AI是否只是暫時的慰藉還是真正的陪伴。研究顯示,已有產品如Replika幫助用戶減輕社交焦慮,但也引發了對人類情感與AI互動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你知道孤獨真的是一種病嗎! 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孤獨列為危險的公共衛生流行病 而孤獨對人類造成的傷害,相當於你一天抽15根菸一樣嚴重🚬
Thumbnail
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 Sherry Turkle 在她的代表作《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當中談到:孤獨是艱難的,然而孤獨也是必要的。 在數位時代下,很多人常感受到的兩大矛盾。孤獨對人有益,但現代人不會獨處;未來難以預測,於是不再相信未來。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這篇文章觀察了現代社會中孤單一人的情況,包括在不同地點和場合觀察到的人們。文章探討了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並提出了對此現象的觀點和見解。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一個人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總在假裝自己很享受孤獨、很享受一個人,這個世界時常需要很多假裝,而人也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其實有時候不那麼喜歡自己一個人。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Thumbnail
身處在這個虛擬連結的網絡中,我們或許擁有了更多表面上的「朋友」,但內心的孤獨感卻愈發濃厚。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我們渴望認同,卻也享受孤獨帶來的權力。 在探索個人主義的主題時,我想起年初看到一篇談論「孤獨」的文章。 大意是在說,年輕人是最容易感到孤獨的族群,而孤獨是一種自戀的剛需,而社會化則是讓我們的自戀慢慢戳破,當我們發現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不一樣,才會真正與人產生連結。
Thumbnail
分析中提到科技的迅速發展,如何改變我們對孤獨的理解及應對方式。。從電影《愛情不用翻譯》和《雲端情人》的角色互動,反思人類與AI的情感關係,討論AI是否只是暫時的慰藉還是真正的陪伴。研究顯示,已有產品如Replika幫助用戶減輕社交焦慮,但也引發了對人類情感與AI互動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你知道孤獨真的是一種病嗎! 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孤獨列為危險的公共衛生流行病 而孤獨對人類造成的傷害,相當於你一天抽15根菸一樣嚴重🚬
Thumbnail
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 Sherry Turkle 在她的代表作《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當中談到:孤獨是艱難的,然而孤獨也是必要的。 在數位時代下,很多人常感受到的兩大矛盾。孤獨對人有益,但現代人不會獨處;未來難以預測,於是不再相信未來。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這篇文章觀察了現代社會中孤單一人的情況,包括在不同地點和場合觀察到的人們。文章探討了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並提出了對此現象的觀點和見解。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一個人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總在假裝自己很享受孤獨、很享受一個人,這個世界時常需要很多假裝,而人也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其實有時候不那麼喜歡自己一個人。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Thumbnail
身處在這個虛擬連結的網絡中,我們或許擁有了更多表面上的「朋友」,但內心的孤獨感卻愈發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