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書:《穿出來的思想家》,穿搭不是表演,是對生的執念

瑰琦-avatar-img
發佈於書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在戰後的廢墟裡,穿搭不是時尚選項,而是一種情感重建的儀式。

這是我閱讀《穿出來的思想家》這本書時,最強烈的感受。

當琳達·格蘭特寫下 Dior 的 “New Look” 並不僅僅是時尚革命,而是一場情緒的釋放時,我意識到:我們過去對時尚的理解其實過於淺薄。

Dior的新輪廓之所以成為傳奇,不是因為技術革新,而是因為它讓一整個世代的情緒有了出口。

在那個戰後疲憊的年代,穿上一條有垂墜感的裙子,代表你開始允許自己再一次感覺快樂。


「時尚的核心是歡愉。」


這句話聽起來也許過於輕盈,甚至像廣告詞。但實際上,它是某種心理學級別的洞察。

比如說,口紅之於戰後女性,並不是裝飾,而是生還的證明

「口紅賦予女人特質,她們再也不是納粹黨人口中的行屍走肉。」

這不是文案,是一種轉換人格(persona)的儀式,是對「我還活著」這件事的強烈聲明。

穿搭不是多穿點顏色、換種風格那麼簡單。它有時候是撕掉死亡氛圍的一刀紅唇、有時是從廢墟中站起來的身體輪廓。


時尚讓我們活著,但從來不只是好看。

書裡提到一句話我特別記得:

「衣服見證了我們的生活,它見證了我們一切的不如意、挫折和困境。」

我太有共鳴了。當我自己在焦頭爛額寫論文的時候,那件Net紅標的棉T和棉短褲是我「殘存自我」的最後證據。那時的我不需要時尚,我需要一件可以在壓力裡喘氣的衣服。

衣服見證了我們的低潮、高光、失敗與重啟。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布料,實際上是我們生命紀錄中最親密的旁觀者。


穿搭為什麼值得寫一本書?因為它連結的從來不只是美感,而是結構。


作者有提到,時尚之所以難以成為理論學科的一環,是因為它太情緒化,也太難預測。

它與消費心理、潛意識、集體文化記憶深度綁定。 但這不是理由不去書寫它,恰恰相反——這就是為什麼它值得書寫。

尤其當我們生活的時代裡,「個人即政治」成為底層邏輯,穿搭所承載的符號變得愈加銳利。

你穿新疆棉嗎?你穿SHEIN嗎?你支持誰的審美邏輯?你穿什麼,就是你站在哪一邊。


女人的穿搭,從來不是為了誰看


這本書的後半段談到「美的追求為什麼會被看作膚淺」,其實就是對女性主體與感知的持續污名

「上個世紀的厭女症的核心莫過於:男人欣賞不了女性的外貌、形體美、以及服裝之下襯托出的魅力,反而把女人對美的追求當作是膚淺的表現。」

這句話一出來我真的頭皮發麻。那麼多女性對外表的努力、對美的感知,其實是活得很認真。但當你把這些東西放進公共視野,就變成了「虛榮」、「空洞」、「裝出來的」。

如果平等只是把女性塞進男性制定的框架,那還是壓迫。真正的平等,是尊重多元。不是把人平等地變醜。


所以,你要理解你自己,從肉體到心靈。


我並不是要你立刻擁抱所有的審美標準,也不是叫你全部接受「穿搭好看=自我價值」這種邏輯。

我想說的是:穿搭是你可以選擇面對世界的方式之一。它不應該是壓力,但可以是工具,是你和世界交涉時,稍微能主動出擊的一種方法。如果你穿得讓自己舒服,就夠好了;如果你穿得讓自己覺得漂亮,那也太棒了;如果你選擇不在乎,那也不是錯,但我希望那是出於選擇,而不是來自自卑。


延伸小記:我們其實現在更在乎「體態」


穿搭仍舊重要,但現代審美的焦點慢慢移到「身體本身」。

從化妝到健身,從高跟鞋到皮拉提斯,這些都在建立一個訊號:

「你不只漂亮,你還努力,你健康,你紀律,你掌控自己。」

這是什麼?這是另一種被資本重新包裝過的「性感勞動者」模型。你不只是要好看,你還要表現出你很努力地變得好看。

我們對身體的審視從未真正結束,只是改變了說法。以前說「漂亮」,現在說「健康」。本質一樣,包裝不同。壓力仍在,但我們更難察覺。


最後的 murmur


這本書真實地記錄著衣著是如何塑造人的「自我」,同時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接近最原始的人。我的意思是——享受「美麗」事物,而真正感覺到自己活著的那種感覺

女性並不是藉由男凝的角度認為自己美麗,她純粹享受這種藉由某種物品或方式,讓自己活出理想的樣子。

這其中一定會與社會中的隱藏結構做互動,但這對個人來說,至少是正面的影響。 即使你只是選擇舒服的衣物也可以, 那表示你在某個空間裡、或是整個社會對你來說都很安全。其中的內容也包括「服裝」是如何拯救一個人「戰後」的心理創傷,或許我說的是些許誇大, 但書中的主要被訪問者——凱特琳・希爾,是一個猶太人,是納粹迫害的倖存者。


至於這本書值不值得收,如果你很愛「時尚」的話可以收, 但其實內容物與我對封面和標題的想像差得挺多。


當我們活在這麼混亂的世界裡,有時候,穿得好一點,可能是我們用來對抗結構的唯一儀式。



🧷 喜歡這篇 murmur,就幫我分享給那些曾經靠一件衣服撐過壞日子的人。


🔍 持續閱讀,保持思考,我們下篇文章見。

avatar-img
瑰琦的珍奇櫃
45會員
133內容數
慢速語感實驗室, 從影劇到哲學,從穿搭到文化病徵, 我不寫觀點,我寫思緒如何被生活勒出形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瑰琦的珍奇櫃 的其他內容
女性主義與女權運動的荒唐就是我必須再次佔有我自己的身體,再次捍衛自己也佔有「社會人」的權力。
世界的競爭從未停止,每個世代都是從零開始的「新賽季」,就像電競選手一樣需要再一年又一年的賽季中證明自己的價值。
真相是只要我們自己保持理智就好,周圍世界的愚蠢反而會成為你的助力,只要其他人別蠢到搞出世界大戰來就好。
時尚是一個很矛盾的東西,他既讓人表現了個性,又向社會表現了服從
故事是一種社會的黏著劑,讓世人一起圍繞著共同價值的工具。
暢銷的線索通常隱藏在「哦!」的領會 ,而非「啊!」的驚訝。
女性主義與女權運動的荒唐就是我必須再次佔有我自己的身體,再次捍衛自己也佔有「社會人」的權力。
世界的競爭從未停止,每個世代都是從零開始的「新賽季」,就像電競選手一樣需要再一年又一年的賽季中證明自己的價值。
真相是只要我們自己保持理智就好,周圍世界的愚蠢反而會成為你的助力,只要其他人別蠢到搞出世界大戰來就好。
時尚是一個很矛盾的東西,他既讓人表現了個性,又向社會表現了服從
故事是一種社會的黏著劑,讓世人一起圍繞著共同價值的工具。
暢銷的線索通常隱藏在「哦!」的領會 ,而非「啊!」的驚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老師希望能將和服融入情境當中畫個喜歡的想像中畫面。
Thumbnail
http://moo.im/a/1ajqvX 比起《不買衣服的新生活》,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更多關於穿著打扮的思考方向,作者對於衣物選擇的觀點,更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再怎麼百搭的單品,如果沒讓自己變得好看,到頭來都只是白搭!我們買衣服的目的是要讓自己變得好看,絕對不是為了划算啊!
Thumbnail
在不同地方居住後,對行李裡衣物的反思。透過回顧過去,發現自己常穿的只有少數衣物,而大多數衣物幾乎未動。文章反映了對生活方式的轉變和衣物選擇的省思。
Thumbnail
自我對話 回看上一篇創作對自我的提問,想到文君老師曾在書中提到''物品是支持我們''而存在,曾經的自己執著於物品數量,實施短暫買一丟一,但內心有種說不出來的空虛感,整理這件事在人生中因此沉寂一段時間。 時間回朔到2022年,不知為何看著衣櫃內衣服,覺得裡面的衣服不是我的(衣服),想起曾想去體驗穿
Thumbnail
感覺可以成為很好的素材。 一直以來,需要在故事中增添一些角色時,但外表氛圍又不曉得從何下手,就會找類似這種的街頭穿搭影片來看XD https://m.youtube.com/watch?v=WNfwxaiemSw #直擊台北中山街頭的穿搭:Y2K元素混搭、繽紛鄉村古著、日系哥德風、時尚果農
Thumbnail
我身邊有一些退休的朋友常常會跟我說:「『時尚 』對我們來說太遙遠了,滿櫃子的衣服都穿不完了,不可能再買新的衣服來穿,但是穿上這些舊衣服走出門又覺得自己好像跟社會脫節了,跟時尚似乎無法連結上,久了就越來越不想出門
Thumbnail
經營「J&V交換試衣間以來」,我比以前更加去反思,我喜愛穿搭是否是含有某種程度的虛榮?畢竟大家看到的都是外表的多變。後來我很認真的思考,發現自己是真的很喜歡透過穿搭,來讓生活更愉悅充實,而且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感覺是出自於本能。 我想到以前我在廣告公司上班的時候,一位藝術指導曾經說我的穿著很優雅,
Thumbnail
今天的穿搭是從要回收的衣服開始的。 這真是有趣了,即使是相同的人事物,卻在不同的時空裡有了不同的解讀。我想秘訣就在於眼光與焦點,看似了解自己也容易成為自我侷限與固執,反而看不到人事物本質的美。
Thumbnail
總說人體是衣服架子,人怎麼穿衣服,常常讓我想到建築物設計的本體結構與其外觀。 每每到新季節,總愛在YouTube 上意猶未盡的觀看各品牌大秀,他們常常在美麗的建築空間中表達他們新一季的服裝概念,而時裝與建築相遇總是難捨難分,二者擦出的火花著實不少,時尚和建築都在常常跨界融合,互給靈感,在每一個不同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老師希望能將和服融入情境當中畫個喜歡的想像中畫面。
Thumbnail
http://moo.im/a/1ajqvX 比起《不買衣服的新生活》,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更多關於穿著打扮的思考方向,作者對於衣物選擇的觀點,更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再怎麼百搭的單品,如果沒讓自己變得好看,到頭來都只是白搭!我們買衣服的目的是要讓自己變得好看,絕對不是為了划算啊!
Thumbnail
在不同地方居住後,對行李裡衣物的反思。透過回顧過去,發現自己常穿的只有少數衣物,而大多數衣物幾乎未動。文章反映了對生活方式的轉變和衣物選擇的省思。
Thumbnail
自我對話 回看上一篇創作對自我的提問,想到文君老師曾在書中提到''物品是支持我們''而存在,曾經的自己執著於物品數量,實施短暫買一丟一,但內心有種說不出來的空虛感,整理這件事在人生中因此沉寂一段時間。 時間回朔到2022年,不知為何看著衣櫃內衣服,覺得裡面的衣服不是我的(衣服),想起曾想去體驗穿
Thumbnail
感覺可以成為很好的素材。 一直以來,需要在故事中增添一些角色時,但外表氛圍又不曉得從何下手,就會找類似這種的街頭穿搭影片來看XD https://m.youtube.com/watch?v=WNfwxaiemSw #直擊台北中山街頭的穿搭:Y2K元素混搭、繽紛鄉村古著、日系哥德風、時尚果農
Thumbnail
我身邊有一些退休的朋友常常會跟我說:「『時尚 』對我們來說太遙遠了,滿櫃子的衣服都穿不完了,不可能再買新的衣服來穿,但是穿上這些舊衣服走出門又覺得自己好像跟社會脫節了,跟時尚似乎無法連結上,久了就越來越不想出門
Thumbnail
經營「J&V交換試衣間以來」,我比以前更加去反思,我喜愛穿搭是否是含有某種程度的虛榮?畢竟大家看到的都是外表的多變。後來我很認真的思考,發現自己是真的很喜歡透過穿搭,來讓生活更愉悅充實,而且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感覺是出自於本能。 我想到以前我在廣告公司上班的時候,一位藝術指導曾經說我的穿著很優雅,
Thumbnail
今天的穿搭是從要回收的衣服開始的。 這真是有趣了,即使是相同的人事物,卻在不同的時空裡有了不同的解讀。我想秘訣就在於眼光與焦點,看似了解自己也容易成為自我侷限與固執,反而看不到人事物本質的美。
Thumbnail
總說人體是衣服架子,人怎麼穿衣服,常常讓我想到建築物設計的本體結構與其外觀。 每每到新季節,總愛在YouTube 上意猶未盡的觀看各品牌大秀,他們常常在美麗的建築空間中表達他們新一季的服裝概念,而時裝與建築相遇總是難捨難分,二者擦出的火花著實不少,時尚和建築都在常常跨界融合,互給靈感,在每一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