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原生家庭,拒絕再當媽寶

穗波心理師-avatar-img
發佈於愛情之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生的生命進程,有幾個轉折點,在生命前期,幾乎所有人誕生在原生家庭,在此家庭,我們被養育著,被教導認識這個世界;如何在社會適應生存及適當地種種行為方式。基本上,每一個人生出來都是「媽寶」,最初我們在娘胎中,生命的養分來自母親,出生後,雖然我們當時剪斷了生理臍帶,但我們還有看不見的心理臍帶,故仍有一大段時間依賴母親,和母親的關係成了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之一,母嬰之間依附關係的好壞,也往往影響我們未來的親密人際關係型態,以及人際間情感的品質。比如說,心理學曾有這樣的相關研究,在生命早期自己與主要照顧者(往往是母親)形成的依附關係型態,會很類似未來長大後和親密關係伴侶的關係型態。也就是說我們在生命早期是安全的依附母親的話,不怕母親突然消失不見,在未來長大後,有很大的機會談戀愛時是感到安全的,不會因伴侶不在眼前,就擔心伴侶不見了;另一方面,如果在生命早期是矛盾型依附母親的話,未來談戀愛時,容易感到矛盾,伴侶不在眼前時,擔心伴侶消失不見,但當伴侶出現在眼前時,又不太理會對方。

當我們逐漸長大,越過了學理上的依附階段,尚處在原生家庭階段時,我們持續被養育著,就像從爸媽身上得到能量(其實這是一種依附),一點一滴積累我們在世的能力,在這過程中,我們學習怎麼解決遇到的事,後來我們甚至能獨立解決,比如以外表所穿的衣服來講,愈小的孩子身上的狀態反應了爸媽照顧的品質,但接近成年的青少年期,通常就會自己獨立選購衣服,打扮自己了。這是因為在原生家庭階段中,我們也逐漸發展自己,待到18-19歲時,我們來到了心理上第一個人生轉折點,在內心之中,我們要告別原生家庭,走上自己的成人之路。

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孩子要勇於接受外在挑戰,試著獨立解決問題;一方面被依附的爸媽,要能逐漸適當地對孩子的管控放手。要注意,我是用「逐漸適當地」來描述,意即不要一下子對孩子放開,我記得多年前的一則新聞是,「碩士畢業生,淪為小偷」,內容大概是有一個碩士畢業生,他的父母從小就告知他,會供給他教育及錢財到碩士畢業,他的父母認為,栽培孩子到碩士畢業已足夠讓這孩子養活自己,因此,一旦這個孩子碩士畢業後,馬上斷他的金援,但在畢業之前家中的爸媽把他是照料得很好,完全不用擔心生活。結果,這孩子遇到不景氣,雖然碩士畢業,但找不到工作,在肚子挨餓的狀況下,挺由走險,偷了超商的泡麵被逮到。

所以,孩子的獨立的能力不是一天就可累積的,是孩子爸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漸適當地放手,並鼓勵支持孩子迎向挑戰,允許他的個人性進行充填,用他自己認為對的方法來面對,並以此調教自身方法的適用性,而爸媽的角色往往總是支持著他,被動而不囉唆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即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能累積適應社會的自我能力,能獨立解決問題,並自我負責。

鳥大了就會離巢;果實成熟了就會離開母樹。同樣地,人也類似,依照社會心理的發展,待個人在心理成熟之後,在心情上就要揮別原生家庭。我談的是心理層面,而不是物理層面,換言之,我們很可能在物理空間上居住於原生家庭,但在心理層面上,已經是獨立自主的人。

這個歷程,很多人沒有完成,可能是因爸媽的擔心及把孩子留在身邊的潛在願望;又或許孩子逃避嘗試;又也許兩者原因都有。孩子無法變成自己的主人,在面臨他要決定的問題時,通常是「我要問我媽⋯」或「我媽說⋯」做為發語詞,仍以爸媽的意見為自己意見,而不太覺察自己內心的真正意見,如此型態,容易被視為媽寶,持續活在爸媽庇䕃之下的舒適圈生活,這樣的生活型態雖然安逸無虞,但再進一步發展下去,就易成為啃老族,形成我們的社會問題。

剛提過,某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曾是媽寶,尤其是在我們生命早期,身體尚未發展且脆弱的時期,我們依附雙親,在原生家庭生活,被養育與塑形,但當我們到心理成熟的時候,在生理年齡約莫18、19歲時,就要從心理上告別原生家庭,並且斬斷這種垂直性的依附關係,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不論你是談戀愛,心理因此位移到下一個和伴侶組成的再生家庭;或是保持單身,在心理上都要告別原生家庭,雖然你可能物理上還居住在原生家庭的家屋。

告別原生家庭,意謂著個人的歸屬感可能有所改變。若是和伴侶共組家庭,歸屬感會從原生家庭位移到再生家庭,從垂直性歸屬轉變成水平性和伴侶互為歸屬;若是保持單身,則仍歸屬於原生家庭,只是連結沒那麼強。歸屬感的一個例子,就是個人在外地工作或生活,逢年過節、連續假期時,心中想回哪裡,跟誰在一起,那就是個人歸屬感的方向。在我們的社會中,對於女性在結婚出嫁時,有一幕是跪在地上,拜別雙親,告別原生家庭的儀式。我認為其實男性也要如此,若不能顯化在儀式上,至少心理也要完成拜別原生家庭。通常這一幕,相當感人,令人動容落淚,沒錯,告別雖然悲傷,可是它卻是另一階段的開始。

親愛的家長們,如果不想把孩子養成媽寶,那就是對孩子,隨著年齡適當地逐漸放手,並鼓勵支持孩子逐漸接手他的自主權,迎向人生各種狀況的挑戰,然後家長要努力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容許孩子犯錯並對自己擔心孩子的焦慮做適當抒解。

(相似文章刊登在「芝心文摘」)

追蹤「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FB粉絲專頁,可不定時收到「今日文章」及podcast預告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


avatar-img
203會員
377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個人私有邏輯」是什麼?
你暗戀過他人嗎?滋味如何?是酸甜苦澀都有呢?還是其中的曖昧氛圍讓你的心懸在空中,很不舒服? 還是每次見到對方的心情像是坐雲霄飛車,上下起伏很劇烈,以致於回想時,內心激動不已?
你有把你的伴侶一直捧在手心嗎?並不容易
本文是一篇論文,文長,具某些難度。可以藉此更瞭解思覺失調症。
「個人私有邏輯」是什麼?
你暗戀過他人嗎?滋味如何?是酸甜苦澀都有呢?還是其中的曖昧氛圍讓你的心懸在空中,很不舒服? 還是每次見到對方的心情像是坐雲霄飛車,上下起伏很劇烈,以致於回想時,內心激動不已?
你有把你的伴侶一直捧在手心嗎?並不容易
本文是一篇論文,文長,具某些難度。可以藉此更瞭解思覺失調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相信許多人對原生家庭的詞並不陌生,但原生家庭會影響的層面可能就不是這麼多人熟悉的...
我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探究根源無法改變我的心理情況。 「沒有過去的你,就沒有現在的你」這是我的想法,詳情可回顧前面「回憶的意義」一文。而原生家庭也是過去的一部分,也是根源之一,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成為一個母親後,生活有了許多改變,包括精神上的試煉和身體上的挑戰。這篇文章探討了成為母親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育兒和自我照顧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相信許多人對原生家庭的詞並不陌生,但原生家庭會影響的層面可能就不是這麼多人熟悉的...
我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探究根源無法改變我的心理情況。 「沒有過去的你,就沒有現在的你」這是我的想法,詳情可回顧前面「回憶的意義」一文。而原生家庭也是過去的一部分,也是根源之一,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成為一個母親後,生活有了許多改變,包括精神上的試煉和身體上的挑戰。這篇文章探討了成為母親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育兒和自我照顧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