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原生家庭,拒絕再當媽寶

穗波心理師
發佈於愛情之屋 個房間
2023/08/0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生的生命進程,有幾個轉折點,在生命前期,幾乎所有人誕生在原生家庭,在此家庭,我們被養育著,被教導認識這個世界;如何在社會適應生存及適當地種種行為方式。基本上,每一個人生出來都是「媽寶」,最初我們在娘胎中,生命的養分來自母親,出生後,雖然我們當時剪斷了生理臍帶,但我們還有看不見的心理臍帶,故仍有一大段時間依賴母親,和母親的關係成了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之一,母嬰之間依附關係的好壞,也往往影響我們未來的親密人際關係型態,以及人際間情感的品質。比如說,心理學曾有這樣的相關研究,在生命早期自己與主要照顧者(往往是母親)形成的依附關係型態,會很類似未來長大後和親密關係伴侶的關係型態。也就是說我們在生命早期是安全的依附母親的話,不怕母親突然消失不見,在未來長大後,有很大的機會談戀愛時是感到安全的,不會因伴侶不在眼前,就擔心伴侶不見了;另一方面,如果在生命早期是矛盾型依附母親的話,未來談戀愛時,容易感到矛盾,伴侶不在眼前時,擔心伴侶消失不見,但當伴侶出現在眼前時,又不太理會對方。

當我們逐漸長大,越過了學理上的依附階段,尚處在原生家庭階段時,我們持續被養育著,就像從爸媽身上得到能量(其實這是一種依附),一點一滴積累我們在世的能力,在這過程中,我們學習怎麼解決遇到的事,後來我們甚至能獨立解決,比如以外表所穿的衣服來講,愈小的孩子身上的狀態反應了爸媽照顧的品質,但接近成年的青少年期,通常就會自己獨立選購衣服,打扮自己了。這是因為在原生家庭階段中,我們也逐漸發展自己,待到18-19歲時,我們來到了心理上第一個人生轉折點,在內心之中,我們要告別原生家庭,走上自己的成人之路。

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孩子要勇於接受外在挑戰,試著獨立解決問題;一方面被依附的爸媽,要能逐漸適當地對孩子的管控放手。要注意,我是用「逐漸適當地」來描述,意即不要一下子對孩子放開,我記得多年前的一則新聞是,「碩士畢業生,淪為小偷」,內容大概是有一個碩士畢業生,他的父母從小就告知他,會供給他教育及錢財到碩士畢業,他的父母認為,栽培孩子到碩士畢業已足夠讓這孩子養活自己,因此,一旦這個孩子碩士畢業後,馬上斷他的金援,但在畢業之前家中的爸媽把他是照料得很好,完全不用擔心生活。結果,這孩子遇到不景氣,雖然碩士畢業,但找不到工作,在肚子挨餓的狀況下,挺由走險,偷了超商的泡麵被逮到。

所以,孩子的獨立的能力不是一天就可累積的,是孩子爸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漸適當地放手,並鼓勵支持孩子迎向挑戰,允許他的個人性進行充填,用他自己認為對的方法來面對,並以此調教自身方法的適用性,而爸媽的角色往往總是支持著他,被動而不囉唆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即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能累積適應社會的自我能力,能獨立解決問題,並自我負責。

鳥大了就會離巢;果實成熟了就會離開母樹。同樣地,人也類似,依照社會心理的發展,待個人在心理成熟之後,在心情上就要揮別原生家庭。我談的是心理層面,而不是物理層面,換言之,我們很可能在物理空間上居住於原生家庭,但在心理層面上,已經是獨立自主的人。

這個歷程,很多人沒有完成,可能是因爸媽的擔心及把孩子留在身邊的潛在願望;又或許孩子逃避嘗試;又也許兩者原因都有。孩子無法變成自己的主人,在面臨他要決定的問題時,通常是「我要問我媽⋯」或「我媽說⋯」做為發語詞,仍以爸媽的意見為自己意見,而不太覺察自己內心的真正意見,如此型態,容易被視為媽寶,持續活在爸媽庇䕃之下的舒適圈生活,這樣的生活型態雖然安逸無虞,但再進一步發展下去,就易成為啃老族,形成我們的社會問題。

剛提過,某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曾是媽寶,尤其是在我們生命早期,身體尚未發展且脆弱的時期,我們依附雙親,在原生家庭生活,被養育與塑形,但當我們到心理成熟的時候,在生理年齡約莫18、19歲時,就要從心理上告別原生家庭,並且斬斷這種垂直性的依附關係,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不論你是談戀愛,心理因此位移到下一個和伴侶組成的再生家庭;或是保持單身,在心理上都要告別原生家庭,雖然你可能物理上還居住在原生家庭的家屋。

告別原生家庭,意謂著個人的歸屬感可能有所改變。若是和伴侶共組家庭,歸屬感會從原生家庭位移到再生家庭,從垂直性歸屬轉變成水平性和伴侶互為歸屬;若是保持單身,則仍歸屬於原生家庭,只是連結沒那麼強。歸屬感的一個例子,就是個人在外地工作或生活,逢年過節、連續假期時,心中想回哪裡,跟誰在一起,那就是個人歸屬感的方向。在我們的社會中,對於女性在結婚出嫁時,有一幕是跪在地上,拜別雙親,告別原生家庭的儀式。我認為其實男性也要如此,若不能顯化在儀式上,至少心理也要完成拜別原生家庭。通常這一幕,相當感人,令人動容落淚,沒錯,告別雖然悲傷,可是它卻是另一階段的開始。

親愛的家長們,如果不想把孩子養成媽寶,那就是對孩子,隨著年齡適當地逐漸放手,並鼓勵支持孩子逐漸接手他的自主權,迎向人生各種狀況的挑戰,然後家長要努力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容許孩子犯錯並對自己擔心孩子的焦慮做適當抒解。

(相似文章刊登在「芝心文摘」)

追蹤「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FB粉絲專頁,可不定時收到「今日文章」及podcast預告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


    159會員
    264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