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楊久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作家、譯者楊久穎(Join)五月底病逝,年未半百。

我和 Join 相識近三十年,見面的次數,大概一隻手就能數完,而且好像從來沒有面對面坐下來,哪怕只是喝杯咖啡聊聊天。我們是「網友」,慣於以文字聯繫:在BBS「丟水球」寫站內信,後來寫email,再後來寫臉書私訊,彷彿寫比說更自在。我從剛退伍的小伙子變成白頭大叔,她從大學剛畢業的文青變成兩個女兒的母親,我們多少見識過江湖,但也始終沒有心甘情願變成「大人世界」的一部分。那個二十來歲瘋聽搖滾的文青,一直都在身體裡。

Join 小我兩歲,我們是在九十年代中期的BBS站裡認識的。那時我剛退伍,買了生平第一台數據機學上網,沒日沒夜泡在幾個BBS站搖滾版。個人電腦(還是笨重的映像管)螢幕上黑底白字的窗框,便是豪傑齊聚的龍門客棧。高手過招,三言兩語便知深淺。其中一個叫 Join 的網友,文筆、見識俱屬一流,是武功最高強的女俠。

其實我過了好一陣子才知道這個 Join 是女生。她的文字並不炫耀,卻透著慧黠的機鋒。她聆樂功力深不可測,對藝術電影瞭若指掌。除了在大學BBS站搖滾版寫音樂文章,她也參與主持一個叫「尤里西斯創作空間」的BBS站,於是我知道她的詩也寫得好。

那是鬧騰騰、亂糟糟的「後解嚴」時代,有趣或危險的事情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大家睜著好奇的眼睛四處張望,求知若渴。那年頭沒有什麼「懶人包」和免費資源,你得去唱片行、圖書館、書店、影展、賣盜版藝術片的地攤、小劇場、有地下音樂的Pub......,以CD、書本、錄影帶為磚瓦,築起個人品味的堡壘。網路初興,BBS提供同好相互串連秘密結社的窩巢。我們熟背那些四組數字構成的登入位址,就像熟背朋友家的室內電話號碼。我們習慣以 ID 互稱(現在仍有認識二十幾年的老網友叫我 honeypie),許多當年相濡以沫的網友至今不曾見面,也始終不知彼此身分證上的名字。

Join 自己描述那段日子:「在各大學設立的BBS站上,就好像找到了一片私密、隱蔽的天地,有人跟你看一樣的書,聽一樣的音樂(這點尤其重要),可以盡情寫,用各種方式,寫自己聽過的種種、感動的種種......那真是一個美好的年代。可以罵人,沒有截稿日期,沒有人想要因此出名、賺錢、結盟或者擁有左右他人的力量。」(〈我常常想到一條闃暗的長廊〉,1997)

Join 的才華和名氣溢出了BBS的黑框框,她的詩登在《現代詩》雜誌,她的小說、散文拿了幾座文學獎。1996年我擔任廣播人李文瑗「台北有點晚」節目製作人,幫忙設計節目主題,其中一個單元「村上春樹的音樂森林」我請 Join 幫忙選段挑歌,寫廣播稿。她不辱使命,寫得好極了,只恨沒有留下那些噴墨列印的稿子。

1997年,她將BBS文章結集出版《搖滾尼希利》,2001年寫了第二本書《女搖滾》,2002年翻譯了重量級著作《搖滾怒女》。這些書未必暢銷,卻成了那個世代一群文青相互指認的信物。新書出版,我主持過一場誠品書店的座談會,Join 帶著一疊 CD 邊講邊放,底下聽講的青年男女眼睛發光。

我以為她會接著出版詩集、小說集,遲早會被出版社聘為音樂文化出版線主編。或是繼續深造,進入學院,在課堂教授女性主義與當代音樂文化史。後來那些事情並沒有發生:她結了婚,當了媽媽,成為全職主婦。除了柴米油鹽的日常,她仍接案翻譯她有興趣的書,在報刊寫音樂人故事(大多是女性),並為獨立廠牌「前衛花園」寫了大量側標文案──這門手藝如今幾乎泯然不存。那年頭,幾百字的CD側標仍是為聽眾指路的明燈。

Join 收斂鋒芒,身體力行「文字工作者」這五個字的意義:她既能翻譯《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拉岡與後女性主義》這樣硬梆梆的書,也能翻譯 Ken Kesey《飛越杜鵑窩》那樣的次文化文學經典。她一面寫獨立音樂CD側標和搖滾樂專欄,一面為時尚品牌、美妝保養品、牙醫診所寫宣傳文案。各種「文字打工」的項目之中,她沒有忘記始終摯愛的搖滾,翻譯了《撼動柏林圍牆: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改變世界的演唱會》和《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譯筆細膩用心,下足了工夫。在台灣,音樂書寫從來都是一條冷清的路。Join 無視時潮,心無旁騖寫了二十幾年,每篇文字都是一叢火苗。

就像她在二十四歲寫下的那樣:她沒有想要出名、賺錢、結盟,或者擁有左右他人的力量。我猜,寫作和翻譯使她感覺充實並且快樂,那便是最大的獎賞了。

去年,她身體出了嚴重的狀況,屢屢進出醫院。精神體力允許的時候,她會在臉書細細紀錄報告近況,包括去年地方大選,她坐著輪椅也要拚命去投票──即使在最不舒服的時候,即使描述自己苦不堪言的病況,她的文字仍然清朗、冷靜、慧黠。我讀著心疼,口惠的那句「加油」實在說不出口。但見她還能貼文,至少表示身心勉強能夠支應。五月18日上午她貼了最後一篇臉書文,寫到抽腹水,寫到心情變好上網買各色食材(她自己幾乎什麼都沒法吃),又買了一只玫瑰金的大同電鍋。寫到動念買衣服又想起自己決定再也不買衣服鞋包,免運券還是留給女兒買內衣吧。直到最後,她都想著未來。

為久未謀面的亡友寫悼文,說不出什麼體悟,只有無窮無盡的感傷。Join 離世之後,我在網上找到她二十多歲寫的詩,讀了幾篇,久遠的回憶洶湧奔來。那麼,就抄一段在這裡:

昨夜種下的花

即將在冬天發芽

我們用剩餘的灰燼澆灌

楞楞望著她

成長,茁壯

(2023/06/0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David Tai-avatar-img
2023/08/10
天妒英才,為搖滾文人致敬。
avatar-img
馬世芳的沙龍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馬世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1
那把胡士托吉他,始終維護在「可彈奏」狀態,他們也願意出借給身分合宜的樂手彈奏,讓神器繼續創造美麗的音樂──就像三百年前的史特拉瓦底里如今仍然經常上台演奏:「你們可以想想,台灣有誰是彈奏這把吉他的合適人選?」
Thumbnail
2024/09/11
那把胡士托吉他,始終維護在「可彈奏」狀態,他們也願意出借給身分合宜的樂手彈奏,讓神器繼續創造美麗的音樂──就像三百年前的史特拉瓦底里如今仍然經常上台演奏:「你們可以想想,台灣有誰是彈奏這把吉他的合適人選?」
Thumbnail
2024/01/29
很多江浙館子都有這道盆頭菜,涼吃。自家做,掌握去籽、塞肉技巧就不難,熱吃也好吃,非常下飯。
Thumbnail
2024/01/29
很多江浙館子都有這道盆頭菜,涼吃。自家做,掌握去籽、塞肉技巧就不難,熱吃也好吃,非常下飯。
Thumbnail
2024/01/08
願我們的社會能朝文明進步的方向挪動,哪怕只是一點點。
Thumbnail
2024/01/08
願我們的社會能朝文明進步的方向挪動,哪怕只是一點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吳玲瑤走了,走的那麼的突然,會裡的文友心裡都毫無準備,在驚訝中只有默默的接受這個傷悲的事實。「北加州華文作家協會」是她和先生陳漢文以及許多文壇大老成立的,為本地喜愛寫作的朋友建立了一個「以文會友」的園地,多年來,培育了許多作家和太多的好作品,流傳在各地的報章雜誌。她的幽默專欄深受海內外讀者的愛戴
Thumbnail
吳玲瑤走了,走的那麼的突然,會裡的文友心裡都毫無準備,在驚訝中只有默默的接受這個傷悲的事實。「北加州華文作家協會」是她和先生陳漢文以及許多文壇大老成立的,為本地喜愛寫作的朋友建立了一個「以文會友」的園地,多年來,培育了許多作家和太多的好作品,流傳在各地的報章雜誌。她的幽默專欄深受海內外讀者的愛戴
Thumbnail
一時間,我也不知該如何反應,只是心情無比低落。
Thumbnail
一時間,我也不知該如何反應,只是心情無比低落。
Thumbnail
為久未謀面的亡友寫悼文,說不出什麼體悟,只有無窮無盡的感傷。
Thumbnail
為久未謀面的亡友寫悼文,說不出什麼體悟,只有無窮無盡的感傷。
Thumbnail
對於碼文字,我一直都不是很擅長,卻又時不時想要動動筆,態度看上去很曖昧。覺得寫字對自己來說只能算是一種喜好,雖然不停地斷斷續續寫了很多年,其實水平連文學愛好者都達不到。
Thumbnail
對於碼文字,我一直都不是很擅長,卻又時不時想要動動筆,態度看上去很曖昧。覺得寫字對自己來說只能算是一種喜好,雖然不停地斷斷續續寫了很多年,其實水平連文學愛好者都達不到。
Thumbnail
知道楊絳女士過世後那幾天,斷斷續續讀著《走到人生邊上》。
Thumbnail
知道楊絳女士過世後那幾天,斷斷續續讀著《走到人生邊上》。
Thumbnail
很難得來聊聊我的一位朋友。 她是我大學時期認識的,和我一樣都是日文系,不過是在隔壁班,之所以認識,是因為英文的通識課,她恰好坐在我的附近。 她是一個比較內向被動的人,不會自己主動去交朋友,而我是那種面對少數人還可以算熱情聊天的人,雖然我已經不太記得一開始如何變熟,但應該是我主動去和她交談的。
Thumbnail
很難得來聊聊我的一位朋友。 她是我大學時期認識的,和我一樣都是日文系,不過是在隔壁班,之所以認識,是因為英文的通識課,她恰好坐在我的附近。 她是一個比較內向被動的人,不會自己主動去交朋友,而我是那種面對少數人還可以算熱情聊天的人,雖然我已經不太記得一開始如何變熟,但應該是我主動去和她交談的。
Thumbnail
「我是穿透陰霾裂隙的一束光,一絲垂入地獄底層的蜘蛛絲, 我願我們能爬出來度過人間的美好日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Thumbnail
「我是穿透陰霾裂隙的一束光,一絲垂入地獄底層的蜘蛛絲, 我願我們能爬出來度過人間的美好日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Thumbnail
楊千鶴曾以記者、作家的身分活躍於日治時代文化界。但在結婚後她停筆多年,直到晚年,才重新提筆寫作。她的自傳《人生的三稜鏡》,是戰前女性知識份子的重要紀錄。
Thumbnail
楊千鶴曾以記者、作家的身分活躍於日治時代文化界。但在結婚後她停筆多年,直到晚年,才重新提筆寫作。她的自傳《人生的三稜鏡》,是戰前女性知識份子的重要紀錄。
Thumbnail
我知道,當年他身為文學院院長而我是一個普通的中文系學生,常常能在文學院長廊或校園其他地方拾獲詩人身影的那些日子,已經無可挽留的過去了。
Thumbnail
我知道,當年他身為文學院院長而我是一個普通的中文系學生,常常能在文學院長廊或校園其他地方拾獲詩人身影的那些日子,已經無可挽留的過去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