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讀近幾年很紅的《 卡片盒筆記 》之後,覺得這個方法,幫所有寫作人打通了韌度二脈,可是我覺得這套方法厲害歸厲害,但我對於概念有種似懂非的感覺,所以這本書我反覆看了兩次多,但我仍然不是到非常明白,就在我懷疑是否我理解能力出問題的時候,我發現網上也有一群朋友跟我有類似的問題,除了對自己的理解能力鬆了一口氣之外,很幸運地,朱騏老師已經先替我們把路走過了,而且就在最近推出了這本《知識複利筆記術》,目的就是要幫我們解決我們實際操作的問題於是,我終於明白,原來我的似懂非懂,正是來自於《 卡片盒筆記 》理論提到比較多,而實例比較少,難怪我覺得這套方法很厲害,但不知道怎麼用,因為沒有看到實例可以對造。
對我來說,在我重複閱讀《 卡片盒筆記 》之後,比較大的問題在於整理卡片的問題上,包含卡片的編碼、歸類,以及卡片間要如何連結,而做者朱騏老師給出了幫我的疑問解了惑。
本書在卡片操作的琢磨上,總共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寫卡片、存卡片、用卡片,完全就是衝著解決操作卡片盒筆記法的問題所設計,很好地解決大部分人的操作問題。
寫卡片之前,我們得先知道卡片的格式到底長怎樣,基本上,一張卡片有三個部分,分別是:
而內容當然是卡片的重點,關於怎麼寫,朱騏老師推薦使用師北辰的「萬能寫作法」。因為這個方法簡單、好上手,全部只有三個部分:
觀點的寫法,我喜歡朱騏老師推薦使用的HQ&A筆記法,這是三個單字的縮寫,分別是:
而透過這種自問自答答的方式,可以刺激大腦主動思考,加深學習記憶。
存卡片通常遇到最大、也最容易搞不清楚的部分就是卡片編碼的問題,我喜歡作者在這裡用很了生活化的方式做舉例,很好的幫助我們理解卡片的歸類方式。
進入編碼之前我們要先知道編碼的邏輯是 「數字與字母交替出現」 ,和兩個小規則:
比方說我們現在有張叫做「水果」的卡片,因為他是第一張,無庸置疑編碼為「1水果」。
接著你寫了一張叫做「香蕉」的卡片,因為它跟水果有關,要排在 「1水果」 後面,並編碼為 「1a香蕉」。
然後又有一張叫「水果茶」的卡片出現,水果茶跟水果有關,所以屬於 「1水果」 裡的歸類,但與「1a香蕉」無關,所以編碼為 「1b水果茶」。
此時有張「汽車」出現,很顯然它跟任何水果都沾不上邊,因此新增編碼 「2汽車」。
下一張是「公車」,它與汽車有關,編碼為 「2a公車」。
在接著,你寫了一個新主題叫「筆記軟體」,跟上述兩個主題都沒關係,所以編碼 「3筆記軟體」。
最後一張叫「一芳」賣水果茶的飲料店的卡片,它跟上面編號「1b水果茶」有關,所以排在它後面,並編碼 「1b1一芳」。
怎麼樣?透過這樣生活化的舉例,對編碼是不是更好理解了?
困難的不是「如何寫」,而是「穩定地知道寫甚麼」。
如果要提出一套方法,可以降低寫作時所付出的成本,那麼這個方法就是MOC ( 地圖集 Map of Contents 的意思 )。
當你的卡片盒裡,有三~五張同串列的卡片時,就可以開始寫草稿。事實上,當你已經有三張同一串列的卡片時,表示這個主題已經有三段重點內容寫好了,這個時候加上前言,幾乎可以說文章就完成了,為什麼這麼說?原因是執行MOC時,基本上你只需要寫前言,因為卡片都是你之前已經寫好的,你現在要做的只是寫前言,然後貼上那三張卡片的內容,接著做一點文字段落上的連接、微調,沒了。就這麼簡單,簡直沒有寫作磨擦力。
到這裡基本上短文已經完成,若想要擴充成長文,可以針對每個重點做擴充,擴充的方法可以針對五個面向來發想:
也就是說,文章只需要做三階段的組裝,這三個階段分別是:
對我來說這本書出版得真是時候,它就像是卡片盒筆記的使用說明一樣,不但把規則都講清楚了,也用了生活化的實例,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如何操作,而最後章節則是用四種不同身分的實際案例,來讓讀者知道,不同的使用者可以怎麼使用這套筆記技術。
另外這本書很貼心的地方是,附有QR CODE 做書外得補充教材,錄下實際操作的影片檔,以影像的方式呈現給大家看,藉由視覺化的方式,降低理解成本,所以對書中文字敘述有不懂的地方也不用擔心。
這本書我認為,不管你是跟我一樣,之前看過《卡片盒筆記》,但仍有不明白之處、或是初次接觸到這套筆記術的人,都很適合閱讀。它完全不影響你之前有沒有閱讀過的經驗,這是一本作者親身實踐,加上他個人對知識結合所發展出來的方法,所以並不影響你的操作體驗,而如果你已經開始使用卡片盒筆記一段時間了,我還是認為很適合看,並不會浪費你的時間,閱讀它只是讓你更厲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