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陷入錯覺的原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哪,你們倚靠虛謊無益的話語。(耶7:8)

《呂氏春秋》中有些寓言指出了人陷入錯覺的三個原因:偏信他人的意見、懷疑他人的動機和隨從自己的欲求,而夏娃被騙、違背上帝的命令也是受這三個因素影響。

偏信他人的意見

       〈有始覽·去尤篇〉說:凡聽信、接受他人意見的人,往往會有局限或形成偏見,而正是由於局限或者偏見,聽信、採納他人意見而得出的結論必定是荒謬的。       

〈先識覽·去宥篇〉有個典故:楚威王原來向沈尹華學習文獻典藉,但有個近臣對威王說:“國人都說王是沈尹華的弟子。”威王聽後很不高興,因為他相信了那臣子的話,在內心形成了一個錯覺,以為國民會因此而輕視他,就疏遠了沈尹華。這實在荒謬。

亞當和夏娃本來遵守了上帝的命令(創2:16-17),但由於他們自身的局限,在聽了蛇的謊言之後(創3:4),對上帝話語的真實和祂用意的良善產生了懷疑、形成了偏見,最終決定背叛上帝、犯下大罪。

懷疑他人的動機

〈先識覽·去宥篇〉有個寓言,講的是一位老人看到鄰居家有棵枯死的梧桐樹,說那棵枯樹不吉利,於是鄰居就把樹砍了。老者後來請求鄰居把那樹給他當柴燒,那鄰居很不高興,認為那老人很陰險。

那位鄰居因為老人請求把砍下來的枯樹給他當柴火,就懷疑老人告訴他那棵枯樹不吉利的動機,其實這兩件事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沒有根據地懷疑他人的動機,不僅顯明自己思想上的錯覺,也會使自己無法認清他人或者他人意見的真實性。

女人在吃那知善惡樹的果子前,相信上帝的話是真實的,也相信上帝的用意是良善的。然而,蛇不僅直接否定上帝話語的真實,而且否定上帝動機的良善,(創3:4)這種雙重的否定對女人信念的殺傷力非常強大。

隨從自己的偏愛

〈有始覽·去尤篇〉中的一個寓言,說魯國有一位長相極醜之人的父親,儘管看到了當時公認的美男子,卻認為那美男子的相貌不如自己的兒子。作者感歎道:這位父親把長得最美的說成不如最醜的,是受到他自己偏愛的局限。

偏見的產生源於人對某個對象的態度。人看重某個對象,內心的情感和情緒就被牽動,心竅會被蒙蔽,做出的判斷就不再準確。那位父親偏愛自己的孩子,所以很自然地會認為自己那長相醜陋的兒子比那公認的美男子還英俊。       

同樣,對那果子強烈的欲望使女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她把真的當作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也把善的看作惡的、把惡的看作善的,因為這樣,她就有理由去吃那果子了。於是,“她就摘下果子吃了,又給了與她一起的丈夫,他也吃了。”(出3:7)

〈有始覽·去尤篇〉的作者總結說:“當人被偏見蒙蔽之後,就會把白天當作晚上,把晚上當作白天,會黑白顛倒,把賢明的堯當成殘暴的桀,如此這般的蒙蔽會帶來極大的禍害。那些亡國的君王,不都是被蒙蔽之人嗎?”

亞當和夏娃從恩典和真理中墮落,其原因有三:偏信魔鬼的謊言、懷疑上帝的動機和隨從自己的欲望。從此之後,人類的思想就變為虛妄。

思考:我聆聽他人的意見時,往往會根據什麼做出判斷?我怎麼覺知自己的偏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ames Yu的沙龍
4會員
14內容數
當亞當和夏娃聽信了蛇的謊言之後,他們對現實的感知陷入了錯覺,不僅他們在理性上對上帝、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被扭曲,導致思想的虛妄和虛假自我的產生,而且陷入了羞恥、恐懼和憤怒這些前所未有的情緒之中。他們陷入自欺而不自知。但上帝向人顯明自己的信實與慈愛,也讓人看清上帝國度這一現實,呼召人改變想法、進入這現實。
James Y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15
上帝看出該隱內心的憤怒和錯誤的想法,明明白白地指出:這是“你”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創4:6-7)。如果你改正錯誤,必然會蒙悅納,那時你就會揚眉吐氣了。然而,你如果不想改正錯誤,繼續沿著你的錯誤思路走下去,罪就離你很近了。上帝的這番話表明:該隱不僅有責任而且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制伏那想要犯罪的衝動
Thumbnail
2023/08/15
上帝看出該隱內心的憤怒和錯誤的想法,明明白白地指出:這是“你”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創4:6-7)。如果你改正錯誤,必然會蒙悅納,那時你就會揚眉吐氣了。然而,你如果不想改正錯誤,繼續沿著你的錯誤思路走下去,罪就離你很近了。上帝的這番話表明:該隱不僅有責任而且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制伏那想要犯罪的衝動
Thumbnail
2023/08/12
如果有人到你家裡做客,問你的孩子:“你爸爸是不是從來不讓你看電視(或者玩電子遊戲)?”你會不會覺得他別有用心?又或者你在一家公司任職,你的朋友問你:“你的老闆是不是給你很多限制?”你會想到什麼:老闆對你的種種好處,還是種種壞處?
Thumbnail
2023/08/12
如果有人到你家裡做客,問你的孩子:“你爸爸是不是從來不讓你看電視(或者玩電子遊戲)?”你會不會覺得他別有用心?又或者你在一家公司任職,你的朋友問你:“你的老闆是不是給你很多限制?”你會想到什麼:老闆對你的種種好處,還是種種壞處?
Thumbnail
2023/08/11
現代的人看到大自然的美麗和壯麗時,會用“鬼斧神工”來描述,但亞當卻知道這是上帝所造的,而且這位造物主充滿了智慧、能力、豐富和美麗,因爲隻有擁有這一切的創造主,才有可能造出這樣的一個世界,才能栽種這樣秀麗的伊甸園。
Thumbnail
2023/08/11
現代的人看到大自然的美麗和壯麗時,會用“鬼斧神工”來描述,但亞當卻知道這是上帝所造的,而且這位造物主充滿了智慧、能力、豐富和美麗,因爲隻有擁有這一切的創造主,才有可能造出這樣的一個世界,才能栽種這樣秀麗的伊甸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文章探討聖經中羅得的故事及其意義。羅得是亞伯拉罕的姪兒,雖有機會跟隨神,卻因被動和自私而逐漸墮落。他選擇居住在罪惡之城所多瑪,最終遭遇悲慘結局。然而,使徒彼得仍稱他為義人,顯示神的憐憫。文章警戒信徒不要輕忽神的救恩,應主動追求神,避免像羅得一樣失敗,以免在千年國遭受管教。最後勉勵信徒要警醒,堅持信仰
Thumbnail
文章探討聖經中羅得的故事及其意義。羅得是亞伯拉罕的姪兒,雖有機會跟隨神,卻因被動和自私而逐漸墮落。他選擇居住在罪惡之城所多瑪,最終遭遇悲慘結局。然而,使徒彼得仍稱他為義人,顯示神的憐憫。文章警戒信徒不要輕忽神的救恩,應主動追求神,避免像羅得一樣失敗,以免在千年國遭受管教。最後勉勵信徒要警醒,堅持信仰
Thumbnail
七夕情人節來了,你會去拜月老求桃花、求姻緣嗎? 那你知道,月老是怎麼成為戀愛之神的嗎?紅線又是怎麼來的呢? 月老的故事是這樣子的。
Thumbnail
七夕情人節來了,你會去拜月老求桃花、求姻緣嗎? 那你知道,月老是怎麼成為戀愛之神的嗎?紅線又是怎麼來的呢? 月老的故事是這樣子的。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人的感官常受到外在影響,無意識下就失去正確的判斷、盲目跟從,致使心迷失、行為陷入錯亂,而其根本在道德經十二章裡告訴我們,是因為心未回歸道心,真正由心來主宰,而道心的展現是慈悲、柔和、清淨的……。若能將心境顧好的人,同時會看清五官、感知和行為是否會處在雜染之中,恐會深陷其中,深感此為危險之處,而遠避之
Thumbnail
人的感官常受到外在影響,無意識下就失去正確的判斷、盲目跟從,致使心迷失、行為陷入錯亂,而其根本在道德經十二章裡告訴我們,是因為心未回歸道心,真正由心來主宰,而道心的展現是慈悲、柔和、清淨的……。若能將心境顧好的人,同時會看清五官、感知和行為是否會處在雜染之中,恐會深陷其中,深感此為危險之處,而遠避之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自欺是人類心靈的一部分,是對現實選擇性忽視的表現。通過選擇性忽視,我們選擇相信虛假事物來滿足內心需求。這種自欺對自由的懦弱回應,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薩特認為,自欺只是一種延遲面對現實的痛苦,會加劇內心衝突,讓人更加困惑和痛苦。唯有自己能決定要做哪些事,自欺只會讓人遠離真相,遠離真正存在。
Thumbnail
自欺是人類心靈的一部分,是對現實選擇性忽視的表現。通過選擇性忽視,我們選擇相信虛假事物來滿足內心需求。這種自欺對自由的懦弱回應,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薩特認為,自欺只是一種延遲面對現實的痛苦,會加劇內心衝突,讓人更加困惑和痛苦。唯有自己能決定要做哪些事,自欺只會讓人遠離真相,遠離真正存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