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樣思維的激盪 (三)-- 機車全部靠右行向右轉會不會比較安全?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網上可以搜尋到有關機車的數據大略是,台灣總人口數2300萬,機車總數大約1400萬輛,每年全台交通事故總數是37萬件,因而死亡的人數大約一半是機車騎士或同座乘客,共1964人,每天平均接近六人。和機車有關的其他交通事故;而沒有死亡的件數,就不得而知了。

在全球發達經濟體前二十名的地區機車的使用率和人口比,猜想台灣應該是最高的;要不就是前幾名。這議題很大,也很難三言兩語就可說清楚可行的解決方案。

這裡要腦力激盪的是,有什麼較好的交通規劃來保護機車騎士的安全,進而幫忙促進更好的交通秩序和安全。當然,要觸及解決方案,必須清楚的識別較大的問題是哪些?再理出可以先行解決的部份,以便達到立竿見影的功效。一般經常被提出來有關機車用路的問題有:

  1. 兩段式的機車左轉‘’待轉區‘’被揶揄成機車“待撞區”,事故的話題已經多次被媒體報導過了。先不說‘’待轉區‘’的小方塊難以安置常有的數十輛機車,還有‘’待轉區‘’設置的點很多時候很容易讓機車被不小心的汽車撞上,這個待轉的安排幾乎已經被視為不良的設計,以至於交通機關都開始在思考廢除。有關於它的缺失不知凡幾,就不再贅述。
  2. 在可以直接左轉的路口,也經常有搶快的機車或直行搶紅燈的汽車迎面撞上,傷亡的報導並不會少。即便不是這樣的違規肇禍,為了準備左轉,機車騎士會走汽車道,或是逐步的切進內側車道,造成與疾駛的汽車互相爭道。很多時候,即使內側汽車道路面有標記“禁行機車”,騎士仍然照樣使用。如此這般,引起的事故或交通違規,實在不計其數。
  3. 有些路段是有機車專用的綠色狹窄車道,但都位於最外側的直行或右轉用汽車道的左側,方便直行。可是,在十字路口等待右轉的機車就很為難了,不是得在外側汽車道和汽車並排互擠,就是停在機車專用道,等綠燈時冒險右轉。在兩段左轉的路口,有些機車騎士更發揮創意,為了迴轉,下車推著機車走斑馬線,到了對向車道再上車呼嘯而去。這不單違規,也是損害了斑馬線行人的用路權。違規的做法很多,這裡就不提了。還有,為數不少的機車騎士為了抄近路,乾脆使用人行的紅磚道,這危險性和公物的破壞就只能依賴有限的警力去減少或避免了。

同樣的,異樣思維的激盪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引起討論,思考,堅信世上必有一較佳的方法存在,只是我們想到了沒?

筆者的拙見,何不釜底抽薪,將禍患消滅於源頭。有沒發現?上面所列舉的幾個有關機車行車和安全的問題都離不開一個字,那就是‘’左‘’字,大都是和左轉有關惹的禍。因此,大膽假設,如果把機車安排全部靠市區道路的最外側車道行駛,和數十年前的台北市區一樣。但不是圍籬間隔方式,而是劃定綠色機車專用道,然後,只允許機車直行或右轉,再沒有機車左轉的可能。這樣是不是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八九成了?

會有很多人直接說,這太不可行了,什麼繞遠路啦!浪費時間,浪費油啦,或是歧視機車使用人啦!沒關係,就來一個一個算:

首先,這個設想是給機車一個足夠的專屬行車道使用,可容納的數量絕對遠多於目前的系統。再來,不讓機車和汽車再有如麻花般一路糾纏的行進模式,除非違規用路,否則;大小車互砰的機會微乎其微。當然,必要前往位於左手邊的目的地時;不就麻煩了嗎?是的,要請採用三段右轉,做一個口字形迴轉前往。想得到的,理直氣壯的抗議會立刻撲上來,一定說,用的時間會多很多,也浪費油,這沒法接受的。

沒錯,凡是新的方法必然優缺點並存,這可以仔細權宜,比對。就分時間,金錢,和安全三個領域來進行PK。

時間:單指行車計畫必須幾度左轉的狀況下,考慮到兩次分段進行,抵達目的地須要的時間,現存的系統和做法不見得比較快。採用順向幾度右轉的做法,配合路政單位AI輔助的燈號管制,要做到完全不等紅燈是不困難的。此點的小結論,即便是兩段式勝出,兩者的差距也不太大,且可被接受的。

金錢:說的就是能源的消耗。我相信有識之士都了解,車輛怠速,煞車,再啟動等操作的耗油量絕對多過順向模式;多走個一公里左右達到朝向左手邊目標行進的目的。更甚者,一大堆機車等在十字路口排出的廢氣和噪音,對公害的貢獻應該是不小。此點的小結論,考慮靠右行車,順向轉彎抵達目的地的新路線規劃,應該不會有太大的阻力才對。

安全:綜合上面的分析,在都會區,放棄兩段式左轉或直接左轉;所能避免交通事故的成效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即便無法達到零事故,零死亡,最起碼會大大的降低現在已經錄得的死亡數據。這是無價的,也能避免眾多年輕生命的喪失,權責單位應該仔細思量,盡力設法造福同胞。

大題目當然沒法簡單解答,再說;牽一髮,必動全身。要達成右行右轉的行車網絡,周邊的支線不完備,勢必引起民怨。但是都會區,經過多年基礎建設的投資優化,人口稠密的地段早就完備了。先試幾個區段,半夜改劃一下路面標線,第二天馬上可以看到成效了,何不做做實地的測試,再來反對這篇異樣思維的建議。加油,有權有能的人士!✌

avatar-img
190會員
273內容數
候鳥歸來,歷盡滄桑,回首憶往: [職海浮沉--雲層裡的風暴]早期職場點滴實錄。 [陪伴孩子的童年]放棄職涯升遷,陪伴孩子童年。 [隱形經營者]澳洲經商實錄。 [異樣思維的激盪]冷眼旁觀評論,針貶時弊。 [安立格散文集錦]天馬星空,文藝創作。 [短歌天涯路]心理,感知,哲學薈萃。 [獅子山下煙雲]香江記憶,回首前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立格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個假設議題;單看標題可能就要引起不小的反彈。反彈的原因不會少,最重要的無非就是;不便民嘛!還有,不許左轉,等於是要用路人多耗費能源才能到達目的地。其他的還會有什麼,就想不起來了。 請注意,標題是說都會區的超級忙碌路段,例如,內湖科技園附近的內湖路,或是台中的文心路等等。當然,其他城市也可能有類似
經常搭捷運的人應該都有過氣急敗壞的經驗,就是在顛峰時間車廂擁擠不堪的情況下,不太能擠得進車廂。更慘糟糕的是,下車時,又不太能擠得出來;能幸運的在車門關上前即時平安下車。 很多聰明人就認為,為什麼不下車的人不往裡頭站?有的就責怪;站在車門附近的人怎麼不讓路。更有智慧的;包含營運單位,會做些宣導,請乘
這個假設議題;單看標題可能就要引起不小的反彈。反彈的原因不會少,最重要的無非就是;不便民嘛!還有,不許左轉,等於是要用路人多耗費能源才能到達目的地。其他的還會有什麼,就想不起來了。 請注意,標題是說都會區的超級忙碌路段,例如,內湖科技園附近的內湖路,或是台中的文心路等等。當然,其他城市也可能有類似
經常搭捷運的人應該都有過氣急敗壞的經驗,就是在顛峰時間車廂擁擠不堪的情況下,不太能擠得進車廂。更慘糟糕的是,下車時,又不太能擠得出來;能幸運的在車門關上前即時平安下車。 很多聰明人就認為,為什麼不下車的人不往裡頭站?有的就責怪;站在車門附近的人怎麼不讓路。更有智慧的;包含營運單位,會做些宣導,請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大車讓小車,小車讓機車,機車讓行人。大家互相禮讓,就不容易發生車禍,人人都可以平平安安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可是實際狀況,卻是互相爭路、搶時間,誰也不讓誰。在馬路上受傷、死亡的人,比在戰場上還多。 我常想,真的有那麼急、要開那麼快嗎?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Thumbnail
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去年開始就有一系列強力執法,現在大部份駕駛人應該都知道路口不禮讓行人最高會罰6000元,但還有一項違規也是行人安全的重點執法項目。不但許多人不知道,知道也常忽略,導致有97%的人經過這些路口,就荷包大失血。是什麼違規?有哪幾種樣態?一次讓你瞭解。 想像一下,你駕駛汽機車在一
Thumbnail
臺灣交通環境面臨嚴重問題,包括行人被車輛不尊重、環境不友善,交通事故數字令人震驚。這篇文章分析了「行人地獄」、「機車族地獄」和「汽車族地獄」等問題,並詳細描述臺灣交通問題的嚴重性。文章提供了現實的數據和觀察,呼籲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Thumbnail
根據交通部統計,截至2024年3月為止,全台機車數為14,569,949台,每100位台灣人中,就有99位擁有機車;全台汽車數8,613,578台,每100位台灣人,擁有汽車的就有36.8位。在汽、機車普及率如此高的台灣,除了意外險、產險等商業保險的保障外,掌握通勤法律的基本知識也是廣大的通勤族保障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Thumbnail
騎單車通勤的可能性。瞭解哪些人適合單車通勤,以及如何開始,包括裝備準備、路線規劃及好處。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於交通工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其中以機車作為快速通勤的選擇者居多。然而,在享受機車便利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相應的風險,其中包括機車強制險的保障。機車強制險是保障騎乘人員在交通事故中的權益,但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了對保險狀況的關注,直到發生意外時才意識到其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美國和臺灣的自行車安全情況。美國自行車死亡人數逐年增加,而臺灣的自行車死亡人數在人口比例下超過美國。文章提出騎乘不同車款以及選擇不同的地點騎車可能是減少事故風險的一種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中提到了騎機車需要注意停車位置和行車安全,並介紹了一款環保集點APP,讓讀者可以獲得相關的綠色消費回饋。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大車讓小車,小車讓機車,機車讓行人。大家互相禮讓,就不容易發生車禍,人人都可以平平安安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可是實際狀況,卻是互相爭路、搶時間,誰也不讓誰。在馬路上受傷、死亡的人,比在戰場上還多。 我常想,真的有那麼急、要開那麼快嗎?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Thumbnail
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去年開始就有一系列強力執法,現在大部份駕駛人應該都知道路口不禮讓行人最高會罰6000元,但還有一項違規也是行人安全的重點執法項目。不但許多人不知道,知道也常忽略,導致有97%的人經過這些路口,就荷包大失血。是什麼違規?有哪幾種樣態?一次讓你瞭解。 想像一下,你駕駛汽機車在一
Thumbnail
臺灣交通環境面臨嚴重問題,包括行人被車輛不尊重、環境不友善,交通事故數字令人震驚。這篇文章分析了「行人地獄」、「機車族地獄」和「汽車族地獄」等問題,並詳細描述臺灣交通問題的嚴重性。文章提供了現實的數據和觀察,呼籲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Thumbnail
根據交通部統計,截至2024年3月為止,全台機車數為14,569,949台,每100位台灣人中,就有99位擁有機車;全台汽車數8,613,578台,每100位台灣人,擁有汽車的就有36.8位。在汽、機車普及率如此高的台灣,除了意外險、產險等商業保險的保障外,掌握通勤法律的基本知識也是廣大的通勤族保障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Thumbnail
騎單車通勤的可能性。瞭解哪些人適合單車通勤,以及如何開始,包括裝備準備、路線規劃及好處。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於交通工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其中以機車作為快速通勤的選擇者居多。然而,在享受機車便利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相應的風險,其中包括機車強制險的保障。機車強制險是保障騎乘人員在交通事故中的權益,但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了對保險狀況的關注,直到發生意外時才意識到其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美國和臺灣的自行車安全情況。美國自行車死亡人數逐年增加,而臺灣的自行車死亡人數在人口比例下超過美國。文章提出騎乘不同車款以及選擇不同的地點騎車可能是減少事故風險的一種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中提到了騎機車需要注意停車位置和行車安全,並介紹了一款環保集點APP,讓讀者可以獲得相關的綠色消費回饋。